给绝大多数人 —— 谈中医与“青蒿素”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可以看做是对网友文章《献给3.27%的国人——为何中医无法“取其精华”?》(链接:https://www.lundao.com/article/258)中,关于中医和屠呦呦女士即青蒿素论述的驳斥。
 
网友的观点“青蒿素可是按照现代化药研发程序研发出来的标准的化学药物,跟中医压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那么,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中医排斥其他学科吗?中医排斥化学吗?
这里,笔者直言,中医的化学水平并不高,这种现状取决于我国古代化学理论水平,以及中医在实际医疗过程中化学的实际可应用程度。但无论如何,中医是不排斥其他学科的。
比如,从人类液体排泄物中提取性激素(命名为秋石),比如,利用植物膜细胞作为半透膜从提取甾体蛋白(人中黄),以及,最常见的煎煮(通过高温水溶液获取动植物中可溶的药物成分)、药酒(有机物萃取)……这些,都是朴素的化学方法,而这些,都是中医所采纳的。而现代中医的发展,并没有以任何典籍、规范、制度什么的,来禁止中医使用现代化学方法对药物进行提纯。而相对的是,中医科学院研究的成果,却被非中医人士的网友认作“跟中医压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那么,是不是现在,我们不穿长衫,就不是中国人了?
荒谬无聊啊……
 
这里多说一句,为什么我提到“中医在实际医疗过程中化学的实际可应用程度”对化学在中医中有限制。简单的说,就是很多中药,并不需要严格的提纯。
比如,聊天的时候,有人问我,人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我想了想,告诉他是淀粉。接着他问我吃人参和吃馒头的区别,于是,我只能进一步解释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区别…… 从当时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对人参提纯物质的应用(这个已经有了,人参总皂苷),进而想到了必要性,否定了这个想法。作为补虚药物,人参整片吃掉才是最好的。提纯后,高纯度的用量极难控制,毕竟普通的药方中人参用量不可能太大,转换成有效的人参皂苷更是少得可怜(所以高效,所以贵),倒不如原封不动的,切片飘在药汁上,一起吃进肚……
对于其他很多中药,也有同样的问题。提纯后,高纯度的,不便于保存、不便于用量把控,不如直接用原料,熬出一碗汤,现用现制。
当然,这是从中医实用角度,而随着理论(尤其是国内理论)水平的提高,对中医原理的进一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种研究,就像应用物理和实验物理学一样,和中医实践治疗,是相辅相成的,是中医(尤其是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却被非中医人士的网友认作“跟中医压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再次感慨,无知本就已经可怕了,还要到自己无知的领域指手画脚,甚至到更大的范围进行攻击……
 
还有些人,和我提到“维C银翘片”,说这个里面很多“西药成分”,不能算作是“中成药”。
这也是典型的赤裸裸的,以外行的角度,给中医限定了不平等的框架。
拜托,中医自己都不排外,为什么要强加给中医排外的标签呢?
 
就“维C银翘片”来讲,里面有“西药成分”不假。那么,判断一个药品是中药(中成药)还是西药,标准就是是否含有西药成分?
中药的理论,讲究辩证,用法分君臣佐使,各种成分分工明确而又相互关联,这是中药的理论表现。从这个角度将,“维C银翘片”可以说是将西药成分,依照中药中的作用方法进行使用。这个角度讲,“维C银翘片”没有脱离中药的范围。
 
再多说,和中医界的朋友闲聊的时候,对方提到过一个理念,即对X霉素等西药的“性味”、“归经”等属性,依照中药理念进行分辨,进而,可以依照中药制药体系,使用西药制药方法,开发新类型的中成药
现代中医人的学术胸怀可见一斑。
区分属性,不能看表象,要看核心理念。比如,中国人,穿上西装,学了英文,吃西餐,但本质上,还是中国人。
中药药理角度讲,所有的单方西药,都可以纳入中药的研究范围
 
不要以为这个理念不可行。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看中医发展史,历史上,中医(这里更准确的说是汉族中医)和蒙医、藏医、维吾尔医学、苗医等少数民族医学是有过学术冲突的。而现状的中医学,至少本科教材中,很多冲突都会进行客观的论述,现在的中医,本身就是传统很多中医流派的融合,至少,对平行学科,是不排斥的。

 

3 个评论

所以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套上了巫医的皮,就成了巫医不排斥其他学科的成果了?芳草天啊……
你要用穿衣服的比方的话,这是现代医学被披上了巫医玄学外表,而不是反过来。除了证明现代医学的优秀,没有其他作用
没有要求你来这里评论哦
而且,你这个评论,完全就是你自己的主观臆断嘛。这和我的文中的观点,不相干啊,你什么意思啊??
再多说一些原本不应该是我教你的东西:
驳斥别人的观点之前,应当首先弄清楚对方表达什么,这是对对方观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而曲解他人的观点,是不道德的(这点,本不应该由网友来对你说)。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