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谬误系列」乱扣帽子谬误

    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举例:
    当我们要为某一类行为寻求解释时常常会遇到越想越糊涂的情形。大学室友之间的一个简短对话就体现了这种犯糊涂的情况。
    丹尼:我发现查克最近的行为一直有点古怪。他对别人的态度真的很粗鲁,把学生宿舍里弄得一团糟,而且坚决不清理干净。你认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凯文:对我来说这一点都不奇怪,他就是个混球。

    分析: 
    要解释这一点,首先就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一行为会发生。解释是个耗时费力的活儿,经常要检验我们知识的边界。
    在上述例子中,“混球”对查克的古怪行为而言是个难以令人满意的解释。当我们被要求解释为什么特定的行为会发生时,我们常常受到诱惑,想要隐藏我们对很多复杂因果关系的无知,干脆给那种行为贴上个标签或者套上个名字,然后我们错误地假设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标签或名字,我们就知道事情的起因。

    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命名欺骗了我们,让我们相信自己找出了那个人有什么特点或是什么样,这样也就使他有了相应的行为,斯人有斯事也。例如,比起要详细说出一套又一套复杂的内因和外因导致了一个人大发脾气,诸如人际关系出现的种种问题、父母对他的强化训练、孤立无援的感觉、睡眠不足和生活中的紧张刺激等因素,我们干脆简单地说那个人脾气不好,或者那个人是好与人为敌。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化问题,阻碍我们找到更富有洞察力的理解。


    另外两个例子:
    (1)为了解释老爸酗酒的毛病,当老妈被大女儿问道:“为什么老爸行为这么古怪?”老妈回答说:“他正在经历中年危机。”

    (2)有个朋友老是担心其他人背后说他。你问一个心理学家他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回答说:“因为他有妄想症。”

    两个回答问题的人都没有令人满意地解释所发生的行为。比如,老爸基因的具体情况、工作上的压力、夫妻间的争吵还有锻炼的习惯等都有可能提供老爸酗酒的合理解释。“中年危机”不但不合适,而且误导别人。我们本以为自己知道了为什么爸爸酗酒,而实际上什么都不知道。

0 个评论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