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申请无资助海外博后:从梦想到现实 (鸡汤/攻略掺着写,持续不定期更新)

一、起源

时间:2015.8.2
    博二结束的暑假中。燥热的天气,焦躁的心。
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内心却无比空虚。我不知道自己四年多的时间里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嗯,可以说学到了很多,专业技能方面、为人处世方面、自我成长方面,但是这一切并不能表现出什么意义。我会不会按部就班地过着这种生活,一直混到毕业,不,是苦到毕业,然后迷茫地站在招聘会的广场上,或者坐在宣讲会的教室里;或者像所有人预料/猜想/期盼的那样,轻轻松松考个事业编、考个公务员、或者稳稳地去个二三流高校教书,更大的可能,则是被导师安排在一个傀儡研究院里继续为她干活儿——在这个我极度讨厌的省份、极度讨厌的城市。
    叹了口气,一边无聊地守着烧瓶里的反应,一边无聊地看着动画片。

时间:2015.8.3
    前一天的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莫名其妙地申请上了日本某个高校或者研究所的博后。梦境的主要内容就是自己被带着去参观实验室,一座外表老旧的木头建筑,内设环境也不怎么新,但是设施却非常棒,有几台梦寐以求的仪器;同事们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友好而不过分热情;大老板是个长得像宫崎骏的老爷爷,小老板是一个和蔼的中年女性;同僚包括一个似乎非洲小黑哥、一个似乎美国小哥、一个混血妹子,还有几个日本妹子。随后在学校食堂吃饭、回宿舍休息。休息完了意识到此刻是周末,可以出去逛逛街,于是轻松愉快地绕着校园周围的街区转了转。
醒来之后坐在床上懵了半天,梦中的场景是如此细腻,各种细节仍然历历在目。直觉告诉我,这个不寻常的梦可能在指引和预示着什么,然而这种直觉引导的“人生规划”,在现实中可不可行,还是仅仅一笑了之呢。
    我把自己的疑虑先发到了网络上,希望能得到帮助。与此同时,给几个要好的高中同学通了电话,在电话里我得到了不少负面回应,主要就是质疑我自身的准备条件不足,比如英语只有六级水平、日语一窍不通、日本文化一无所知,甚至上升到不了解博士毕业生的市场定位、对人生规划缺乏系统性等等。我挺沮丧地应付完所有的通话,再看看网上的回复,也基本没什么有用的信息。我的心情非常低落,觉得自己还是太年轻太幼稚、充满不着边际的幻想。

时间:2015.8.4
    然而,一旦心里埋下了某种念想的种子,只要自己内心的环境没有剧变,种子总会发芽长出小苗来。假期的实验室只有我一个人,非常适合仔细思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从每一个细节中寻找启发。这种情况下我的习惯是把思路写在白纸上,每一个分叉点都遍历一遍,挖掘其中的价值。首先,我能意识到原本“理所当然”的毕业后出路不是我内心想要的,无论直接进国内高校,还是应聘大小企业,都是咸鱼一条。高校土青椒(未镀金的青年教师)地位非常尴尬,不仅为大老板鞍前马后地打杂,而且升迁困难,独立之日遥遥无望;企业里要么是大材小用闲极无聊地消磨时光,要么是被陷入残酷竞争的恶战、一着不慎一生被压。此外,自己从小对“体制”就深恶痛绝,毫无吃皇粮的打算。这么说来,海外深(镀)造(金)似乎确实是一条从道理上说得通的路。
    那我有什么要求么,只要出国就可以了吗,随便哪里都行,随便什么专业都行?并非如此吧,我应该理清楚自己有哪些选择的原则。比如说,我想尽量低调地跑路,那么在出国的性质上就尽量少跟学院啊领导啊打交道;我不想再多呆在这个地方,不想跟这里的人再打交道,那就要避免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资助;我经济向来独立,这次不想问父母要钱,所以不会选择土豪般自费铺路镀金大法。总结起来就是:不要其它人在经济和人脉方面的帮助、不要走任何交流合作的渠道。猛然发现,面临的困境更无解了。
    首先,最流行的国家留学基金委(CSC)渠道就不能走,用了国家的钱,是要保证回国服务多少年的,没准还有其它地区/学校上的猫腻?而且申请起来是以学校为依托,这样整个学院都会知道。其次,不能走联合培养的渠道,不仅毕业延迟得遥遥无期,而且对发表文章的要求会很苛刻,比如两个单位都要有第一署名的SCI文章,况且联合培养最终也是拿到博士学位,对于一个马上博三的学生来说太晚了。通过课题组之间的合作渠道也不可行,导师巴不得把我扣下来,怎么会出资让我走;即使让我走,谁知道会不会以后沦为被栓着的风筝呢;而且,涉及到导师的意志,在课题领域/研究方向上,就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了。这种束缚的感觉已经忍受了四年,毕业后我不想再继续忍下去。一番筛选之后,看来只能自己申请“让外导出钱雇佣”或者“外国政府的基金”这两种性质的博后了。
不得不正视摆着的事实:我相当于直接选择玩同样一个游戏的困难难度了。

二、初步分析

时间:2015.8.5
    第一个问题,去哪个国家呢?从难度上说,大体上肯定是美>欧>亚太。此外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考虑,比如自己的专业是生药学,从直观感受上来说,更适合东方文化圈的认同。因此大致锁定日韩港澳台新这些地方(此处请无视政治和主权争议)。进而仔细分析,从学术水平上来看,似乎半斤八两,具体学校具体课题组具体分析;从文化氛围上看,港澳台新和中国更一致,在申请阶段的交流过程可能更容易。
    说投就投。我迫不及待地随便写了两封中文信,一个给香港中文大学,另一个给香港浸会大学。很快得到回复。港中大的回信非常简单粗暴,只有一句话:“目前没有职位。”浸会的态度稍好,不过也是拒绝。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海投套磁信”啊?被拒概率高也是很正常的吧。
与此同时,我联系了一位大牛师兄关于海投套磁的经验。这是个在英国帝国理工联合培养的博士、美国哈佛的博后,这中间肯定身经百战见得多了。次日得到了这位时差党的建议,他让我先想好目标的全集,然后把所有套磁信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你梦寐以求般最想去的;第二类是觉得还可以、但不是最理想的;第三类是备胎、无奈选择的。投简历的时候先投第二类,而且控制速度、分批次投,从相对不喜欢的开始,这样根据回信可以及时调整套磁信和简历的内容,优化后续套磁的策略;觉得自己已经是个老鸟的时候可以开始投第一类了;最后如果颗粒无收再投第三类。
    我深受启发。其实当时还是对港中大蛮有好感的,毕竟香港最好的高校;浸会嘛就差了不少。而我把它俩放在一起投,显然从重视程度上来说是很不合适的。盲目海投固然可以,但是这是一种极为低效的方法,打个比方就好像对付高考的题海战术一样耗时耗力。目前我实验也算挺忙,手头还正在写伤神的SCI文章,精力很有限。因此果断避免翻车鱼产卵似的策略。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到底可以接受的学校、课题组有哪些,确定全集;其次想好明确的标准以划分“最喜欢”和“次喜欢”的,至于“不太喜欢”的,我干脆全部删掉了——自己都不喜欢了还硬要去,这不是打脸么,万一人家真给你offer了还得纠结到底去不去。
    此外我还发现,以我目前的条件和要求,并不适合立刻投套磁信。首先,我还有近一年才毕业,到时候意愿和志向如何都很难说,因此靠谱的人不会谈论这么充满变数和不确定的事情。其次,手头还有文章没发表,学位论文的整体框架也还没定(没错,导师对我的课题立意就是这么含糊),不利于个人成果的展示。因此目前阶段还是以先积累目标为主,再过两三个月也来得及。
    (这里也提醒一下,如果是想申请政府基金比如CSC、洪堡、JSPS之类的,请务必提前,提前,提前。特别是那些要写课题的基金,越早准备越好。可别说被我的案例给坑了。)

三、海投阶段

时间:2015.11.10
    时间慢慢流逝,我的处境渐渐开始难过起来:导师见我迟迟没有对未来的打算,便开始明确表现出要打我主意,试图“以非延期毕业的方式把我留下来”。比如说,三天两头找我谈话,鼓动我申请CSC,让我海投课题组,如果遇到回复“没位置”的,就立刻询问能不能联合培养。CSC嘛我之前也了解过,自己真心实力不够,特别是不少申请人自己其实已经是青椒再想出国镀金的,手头的文章数量秒杀我,到时候我申请失败了直接就被动了不知所措,乖乖服从导师安排就业。即使申请成功了,出国日期一般会拖到当年的8月至10月,那么空闲的三五个月势必会成为实验室的无偿苦力。至于所谓的联合培养嘛,之前早就在心里排除了,不提也罢。
    但是这种逼迫的气氛严重影响到我自身的节奏,一来自己这里必须有点儿进展,以应付导师,打消她的念头;二来心境也浮躁起来,不投邮件就手痒、浑身难受,甚至每天到实验室第一件事先是看有没有回信,第二件事是先写封信投出去,才觉得好像做掉“日常任务”那样舒坦下来。至于简历是怎么写的,我在另一篇文章里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https://www.lundao.com/article/194
    与此同时,找目标课题组的行动也一直在实行中,每天除了做实验就是仔仔细细看一个又一个的课题组,不得不说那一段时间是我大大开拓视野和明确自己定位的日子。目标主要有四个来源:1、直接用SCIfinder搜感兴趣的文献关键词/主题词,然后按作者单位筛选。这个是最方便的,但是有效筛选率比较低。2、从自己平时阅读的文献库/书库(我用的是mendeley和calibre,在这个回答下有:https://www.lundao.com/questio ... _2924。)中寻找感兴趣/自己引用过的作者、及其所在单位。这个方法找出的课题组的相关性强,但是水平高低参差不齐,后续定制套磁信的工作量比较大。3、利用社交网络,这里主要推荐的是ResearchGate,实名注册,经过认证以后上传自己的个人信息啊、文章啊之类的。很快我会有一些自己的“粉丝”,这些粉丝就是潜在的“对我感兴趣的人”,向他们发邮件,甚至直接向他们站内信,得到回复的几率几乎是100%,不过这里面有不少做的水平还不如目前自己的,聊了半天最后还真是哭笑不得。4、从目标学校的网站上一页一页地翻,这个工作量是最大的,而且效率最低,发邮件的回复率也最低。但是我非常喜欢这种方式,理由就是涨知识、见世面。有太多太多的牛人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有太多太多有意思的研究方向了,只是自己想不到而已。这一过程非常提升自己的学术品味,并且“打鸡血”励志的效果比“上网看天天发生的痛心疾首的奇葩事件”还要好。
    还是先试水吧,我投了一个澳门大学、一个台湾中央国立大学,这次学乖了都用英文写的很正式。结果澳大没音信,中央国立说是“你很优秀但是我们没有位置和资金”。我一开始还挺惋惜的,后来投多了发现“资金(funding)”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没有人有闲钱会贸然雇一个新来的干活。这也是为什么之前说走CSC渠道是最容易申请外国学校的方式了。虽然按理说,我给你干活,你付我工钱,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但是由于目前出国的整体风气很不好,往往是带着钱给老板干活(我给你干活,还不要你钱),人家外导都高兴死了,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嘛,长期以往被惯坏了,见到没自己带钱的申请者就不愿意要了,导致整个市场都被搞乱套了。特别是欧洲和美国尤甚,我猜一方面和经济确实不太好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跪舔美国爸爸的人太多了吧。这也愈发断了我往欧美投信的念想。
在此期间,对于国家的定位愈发清晰起来,新加坡就一个国立大学(自称亚洲第一,然而没人理他,好尴尬),只对一个课题组感兴趣,在投完没回信以后,该国就被我删除了。想想港澳台都是祖国妈妈闹心的孩儿们,而且中国人太多、套路也深,所以投了几个以后觉得没啥意思,也逐渐不作为重点。韩国方面一共没多少靠谱的大学,不太情愿地投了几个也都没回信,果断删除该方向。因此高校众多的日本就成了后来投信的重点,这也和浏览网站时的偏好感受有关吧。而且日本因为少子化的问题,对年轻人才的需求是很高的,这一点大大胜于港澳台。
    确定了国家以后,就开始有目的地挑学校,从好往烂排下去:七所旧帝国大学,什么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九州大学之类的,一直排到私立的,什么早稻田大学、近畿大学之类,然后一家一家认真浏览下来。就个人迷之第六感来说,京都大学是最最喜欢的,所以甚至一直舍不得投;东京大学作为日本第一,心里有点虚觉得命中希望不大;受动漫之类的影响,对关西地区有偏见,因此大阪大学和名古屋大学作为非优先考虑的地方;由于喜欢鲁迅,所以爱屋及乌也对东北大学有好感。至于具体的学校如何、课题组如何,前者主要是上网(隔壁社区)看“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后者还是学校的官网结合发表的文章推测。很多好学校之前都没听说过,只能说是自己孤陋寡闻了,比如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OIST)那个土豪学校。
    在翻阅官网的时候,选择面可以放得很宽,因为考虑到学科交叉越来越多等因素,很多名头上跟自己无关的专业方向,其实工作的内容可能跟自己却很契合。所以我寻找的范围包括应用化学(applied chemistry)、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药物化学(medical chemistry)、生药学(pharmacognosy)、生物化学(biochemistry)、营养科学(nutritional science)、健康科学/保健科学(health science),甚至农业科学(agriculture science)、水产科学(fisheries science)、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等。个人对天然产物化学已经没有什么留恋了,所以想偏仪器分析方向。期间和导师稍微讨论过,她的意见是让我从药学往食品转,因为做食品和做药相比,难度相对简单一些。但是我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搞药学的人往食品领域转,这种趋势一方面会导致食品领域的研究要求也水涨船高,最终使得食品和药品之间的研究内容界限愈发模糊(按理说本来就应该是“食药不分家”、“药食同源”,但是目前人为的学科划分导致这两块领域交界的冗余);另一方面,未来的竞争也会很激烈,毕竟“太多的人都很熟悉这一套研究流程”了。所以自己内心的定位是1、往医学方面转,在医学领域我的化学水平可能占有优势;2、往环境方面转,在环境领域我的生物水平可能占有优势。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的一厢情愿啦。具体能不能做到占优,还得看具体的课题组水平。
    太好的课题组是肯定看不上我的,所以很可能都不会有回复,要么就是简单拒绝;太烂的课题组呢,在邮件交流的过程中我都会嫌对方太屌丝。这两种情况都很浪费时间,因此我逐渐更新了的策略,专挑对方课题组发表的文章和目前自己所在差不多、或者略好一点点的。最好是新成立没几年的课题组、文章还没攒多少的那种,或者是某人刚刚评上了教授,打算自己出来单干,正招兵买马的那种。而这些信息都可以在网站上,或者历年发表文章的署名和单位上推测出来,总之也算是个细节工作吧。
    很多攻略上说,一大忌讳是给同一学院内不同课题组同时投邮件,显得非常三心二意,会引起严重反感。所以尽量根据历年发表的文章,推测导师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程度,特别是喜欢挂个五作六作、或者放在致谢里的、或者声明“XX部分实验/材料由XXX协助/提供”的,肯定都是要极力避免的地方。不过这个问题还可以逆向思考,我的想法是,既然不同老师之间会互相通气,针对这一特点反而可以加以利用,对目标课题组的大小老板同时发邮件,邮件里的信息当然要保持一致,这样老师们收到邮件讨论起来的时候,会大大增加感兴趣和回信的概率(当然前提条件是他们中起码有一个对你有兴趣,要是遇上全部是高冷的老师…)。
    至于套磁邮件怎么写,说细了就又没完了。简单概括就是三段式:1、我是谁、能干嘛,2、你是谁、你好厉害,3、我想跟着你混。当然,每一封邮件我都是认真写的,一定会体现出自己仔细看了对方的文章、了解对方的研究领域,有合适的“自己适合该课题组需要”的理由。虽然无法得知到底这些工作有没有用、有多大用,不过对于自己来讲,能发自内心地写出这些,是一件很心安理得的事情,不会违心地“连对方做什么都不清楚就很崇拜”。
    虽然说了这么多小技巧,海投的有效回复率仍然非常低,以我的经验大概是1/10甚至更低。所谓有效回复,还是排除那些张口就要钱的。所以如果想申请政府基金的同学,请一定在邮件里写清楚,这是一项非常大的优势。稍微良心一点的,会发个本国的政府基金项目供参考,意思是我们合伙捞个钱你看好不好。这种机会其实也可以考虑考虑,不过我由于精力有限实在不想弄这些,于是都暴力拒绝了。
    统计一下,前前后后一共投了差不多30个课题组(相比起动辄几百封的海投规模,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少的数字)。包括几个美国的(全部阵亡),几个欧洲的(一个让我自己带钱,另一个让我申请国际基金,其余杳无音信),三个香港两个澳门一个台湾一个新加坡(也全部阵亡),两个韩国(无回复)。
    日本方面竟然意外地惨淡,第一批是东京大学,因为学校整体实力的原因所以能意识到会被拒(我只是想看看拒绝信里能透露出什么信息,然而都没有回信是什么意思嘛,害的我还以为是邮箱服务器设置有问题)。第二批是明治药科、筑波、近畿、,因为没多少喜欢的课题组,自己也不是很上心,所以放在一起批量投了,结果还是杳无音信(弄的我更郁闷了,担心是不是学校IP被日本高校封掉了)。第三批认准帝国大学系列,东北、九州、名古屋、北海道,收到仅有回复都是来自北海道,其中有一封让我哭笑不得:“抱歉,因为没有经费,我自己也已经转行了,目前还没建好自己的实验室,所以没办法雇佣你。”弄得我还要回复安慰他“加油加油加油”。第四批是后知后觉才珍视的阪大,其中有个做代谢组学课题组,我在阅读研究介绍的时候竟然感动到流下泪来,原因无它,单纯觉得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学术思想太喜欢了而已。满怀真诚的发了邮件,结果还是打水漂。第五批投京大的时候已经没什么动力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也算是个教训吧,趁着自己热情昂扬的时候应该把精力投在最值得的地方,而不是先应付次等的杂事。当然,导致我偃旗息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似乎已经找到了心仪的地方。

四、初遇目标

时间:2015.11.23
    在我投了大概第20封邮件的时候,收到这么个回信:
    “谢谢你联系我和XXX教授, 并对我们的实验室感兴趣。XXX教授和我对你的技术和专业很感兴趣,但是我们不太清楚你在大学时候是什么系?是药学系还是医学系?谢谢合作,祝好!”
    第一反应自然是很高兴的,收到一封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回信。其次开始迷惑,为什么对方会问我本科院系呢?我又仔细查看了外导的课题组,是个有点偏医的方向,临床化学(clinical chemistry),虽说是自己喜欢的方向,但是自己完全没有医学基础啊。要怪就怪学校太奇葩,明明说是药学专业,学的也是药学课程,最后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话说医和药几乎完全就是两个思路的学科好嘛!)。想来想去还是好好解释清楚比较好吧,免得人家误会了再空欢喜一场。
    “谢谢您的回复。应当向您指明的是,我的本科及博士都在XX大学XX学院药学系就读,本科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是医学学士。但是本科设置课程全是药学和化学相关,没有涉及到医学。再次感谢您的来信。”
    后来才明白过来,很庆幸的是,原来对方需要顶着医学学位头衔的人来做药学的工作,正合我意!然而还没高兴多久,对方邮件又发过来了。
    “…从明年4月开始正式招聘一位有分析专长的博士后。但是看到你是明年5月份毕业,不知你能不能到4月我们这里工作?”
    拜托,我可是5月答辩,6月毕业啊,等拿到毕业证都要7月了好吧?4月正是准备毕业答辩什么的关键时期,要我那个时候过去,这也太出难题了。
    “我询问了导师和学位办,很遗憾并不能提前放人。所以最早能来的时间预计在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不知道我这样的情况,您还要不要?抱歉给你们添麻烦了。谢谢您!”
    很快收到回信:
    “很遗憾你明年4月不能来我们这里工作。我们这里也是有这个规定,入站是4月,出站是次年3月底。我再看看日本这里有没有商量余地,你也看看国内有无变更的可能,咱们先各自努力一下看看情况再谈。另外,XX大学和贵校是友好校际关系,还有一位XX副教授,是你的前辈。祝好运,愿心想事成。”
    这是…婉拒吗?我一时半会儿有点迷惑,于是开始向我的智囊团咨询。所谓智囊团,是指自己平时觉得富有见解、逻辑清晰的朋友,包括中学同学,包括网友。收到的反馈告诉我,如果是拒绝的话,何必絮絮叨叨说那么多呢,什么友好关系,什么校友前辈,这分明是在刷好感度嘛。既然对方提议再努力努力,我最好也能做出一些让步,这样才有继续谈下去的余地。
    于是我就果断找导师讨价还价了。在达成了黑暗契约以后,立刻向对方回复:
    “我已经和导师达成协议,在明年3月份提交完论文盲评/查重之后,就可以不用去实验室了,然后5月底左右参加毕业答辩即可。因此时间上的问题就解决了,特向您告知。谢谢您之前的建议!”
    很快得到回应:“谢谢你的积极努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很需要能用 LC-MS和NMR等仪器进行定性分析的专业人士。…期待你能寄来申报材料以示正式申请。谢谢合作!”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还等啥,果断大修简历,自拟推荐信,构思自己的研究概要和研究抱负。话说这个推荐信虽然按道理应该是外导根据学生留下的导师联系方式自己去向导师要的,这样可以避免舞弊情况,然而目前大多数情况都是导师给学生写好了以后再由学生发给外导,甚至是学生自己写,导师签个字完事儿——极不负责任,当然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好事嘛。不过以目前微妙的局势来看,导师肯不肯为我写(签)推荐信呢?
    “推荐信啊?你自己写。写好了我看看。”
    “你这个写得太差了,我没法给你签。”
    “哪有你这么个写法的呀!你再回去改改。”
    “这个推荐信我很不满意,我强烈建议你好好修改修改。”
    …
    没有明确拒绝,却用不作为的方式制造阻碍。哎~。
    只能忍住,赔笑,一遍又一遍地改。虽然并没有看出来每次修改前后的实质区别。

时间:2015.12.15
    拖了大半个月终于提交了所有申请材料。在此期间我仔细查看了对方单位的网页,发现了公开招聘一名博后的讯息以及截止时间,因此这段时间对于我来说其实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半途杀出任何一名和我水平差不多的本土竞争者就可以轻松淘汰掉我。我必须及时知道潜在对手的情况(主要是指本土应聘者),但是总不可能去问对方老师吧,这时候就尽量通过社交网络的力量,Facebook、Twitter、ResearchGate,按图索骥尽可能找课题组的成员。还真让我找到了两个,分别询问了课题组招聘博后的情况,均答复没有得知什么相关动静。我以此估计,应该没什么竞争问题了吧。

时间:2016.1.9
    这一个半月时间等待起来是最难熬的。一是投其它课题组的动力大大减弱了,看文献也浮躁的要死根本静不下心来;二是完全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通过审核,想问又不敢问。中途忍不住询问了一次,被告知“请再等等”,也无法再催了。
    终于盼来了回信,说“我的专业和他们需要的很一致,第一轮审查已经通过”,然后就是关于预计雇佣日期只有一年的商讨,以及非学术方面的问题比如团队合作啦、性格啦之类的,我直接就想到哪写到哪地回复了,虽然明白这些问题可能上网查查能得到更优选的回答模板,然而觉得太假,还是自己有啥说啥比较好。
    “…聘期为一年的问题,我不会介意。这在您之前发给我的招聘启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件事了。实话实说,因为我对国内环境的不满和自己未来发展的担忧,让我在去年夏天萌生了勇气,自己独自做出“去海外读博后”的决定;而平时对日本、对北海道单纯的好感,特别是在网上发现,对这个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的羡慕和兴趣,使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因此我会诚心服从这里的制度安排,至于一年以后会怎么样,主观上我会争取继续在这里,不过最终还是取决于领导们客观的意见。…”
    接下来是几个来回的专业问题问答,说实话都算出到我手上了,所以自认为回答得都还不错,都是尽可能地详细,并且结合自己实际的实验操作经历加以说明。由于看论坛上很多人提到的面试问题,我一方面主动提出视频面试的请求,另一方面仔细研究对方发表的文献,揣测可能在视频中提出的干货问题。不过即使这样,我还是比较紧张,毕竟从来都没有视频面试过,也不知道对方面试我会是几个人。要是三五个人,七嘴八舌一问,我肯定就乱阵脚了。很幸运的是最终并没有视频面试。
    于1月22日得到口头offer。
    这边我能做的就是随手就办理了护照,两百块钱搞定。
    那边只能等,这一等就是三个月。

五、收到聘书

时间:2016.4.6
    “こんにちは。添付書類を完成して送ってもらえますか。XXさんのビザ申請のための書類です。”
    这是多次催促发放正式聘书无果之后,某天突然收到的邮件。二话不说赶紧填。不会写?自己查;不懂意思?自己上网问;不清楚符合不符合规矩?自己找日本的同学帮忙。总之什么事情都自己来就是了。
    接着又是等待。又隔了两个月,终于得到正式聘书和在留资格书,心里终于一桩大事搞定。中午收到快递,下午就去办理签证了。
    后来好好查询了一番才知道,在留资格书,俗称反签证,是个相对比较难办的东西,对方单位负责了对我的审核,他们和日本政府打交道,所以墨迹的时间比较久。等拿到在留资格书后,差不多就是以此无障碍快速获得签证,几个工作日搞定。加上我的签证类型是教授签,审核和批准起来更简单。大概是有难度的地方,对方都帮我搞定了吧。
    等待签证的几天,正好包含了端午节。趁此机会赶紧下一步的安排,虽然不困难,但是蛮麻烦。主要难以决定和花大钱的地方是租房子和买机票,外导安排了一位生活老师帮助我,由于全是日语对话,我回复邮件的时候都痛不欲生,基本就是谷歌百度必应有道十八般武艺来一遍,看看那种翻译方法最主流,然后每句话后面尽量加です、ます、ください,虽然知道这样恐怕语法压根就不对,但是起码让人意识到自己很注意没有失礼啊。总之老师都挺热心的(这个也难说是不是错觉,等以后再慢慢观察)。顺便,马云家买个人印章和电话卡。没事的时候翻一翻那本还是崭新的《大家的日语》(然而哪有多少“没事的时候”啊!)。
    于6月12日拿到签证。

    (有空接着更新,并且可能会根据回馈添补内容。)

7 个评论

干货满满啊(黑暗契约23333
野鹤棒ฅ’ω'ฅ滋磁!
此刻仍在偿还契约债中TAT,一篇sci一篇专利哎哟妈呀TAT
导师:来,和我签订契约,成为实验室苦力吧233333
坐等去日本学习生活的心得体会,
我们合伙捞个钱你看好不好~~~好呀好呀(猛点头~)
哎,这契约都能签,鹤哥哥果然力气大无穷。
加油了!
恭喜啊!!去群里发个红包啊!!喜悦和大家分享一下,激励后辈们!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