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在论道,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论道
怎么说呢,人很难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那么懂”。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一开始听到久石让的音乐的时候,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是真的震撼,撼了又撼。
后来我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一点和声学,发现“不过是一些和弦的分解,何况多数是一些常见的走向”,开始觉得“久石让也没什么了不起”。
到前些日子,我重新开始听,发现久石让的旋律写的特别独到,情绪推动性上节奏做的特别好——终于可以“平静的仰望”久石让了。
认知本身就是分阶段,会反复的——顺带一提,尤其对那些天天嚷着“大学政治无用”的人,这套说法出自马哲的认知论。
“懂”本身的定义,关于这点马哲已经论述的比较好用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回头看看。
其实问题不在于懂还是不懂,而是在于“不懂装懂”,甚至对方摆出明确证据后自己还坚持。
归根结底——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一个抱着“求学”和“论道”精神的道友(暂且这么称呼?),是不会拒绝理性的讨论的。人生有限,不可能穷尽知识,何况知识也在进步,当年掌握的很多东西可能现在已经不再成立。一个人自己是很难界定好这些东西的,所以人要一直学习才不会落伍,才不会“丢人”。抱着“求学”与“论道”精神的道友,是兼容并济的,温和的,理性的。
但是还有一种人,希望通过知识获得别人的“仰望”,获得某种“权威性”,这时就会有问题——一旦自己的话语中的漏洞被指出,那这种人第一反应是“承认会损害我的权威”,这时候最常见的反应是对于别人进行抨击——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权威”对别人进行打压,使别人“闭嘴”。这是一种非建设性的态度,只会让议论充斥戾气。
最有趣的是,这两种人相遇后的样子。
两个人辩论的时候,决定胜败的不是真理,是语言技巧——偏偏后者在长年累月的辩论中,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技巧。显然第一种人是不沾光的,这也是为啥科学家屡屡败于民科、微商、广告、阴谋家等——前者习惯了求学论道的态度,而后者掌握了极高的辩论技巧。但也不尽然,像方舟子就属于语言技巧水平很高,科学素养还过得去的人,当然他有他其他的问题,但总体对于民科采取“以暴易暴”的方式直接回应——而且由于自己智商高一些,反而语言技巧上也能压制对方。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我们在知乎见多了的“撕比赶走xxx”“友善度逼走yyy”。
经过我自己的实践,通过“发怒” “讽刺” “侮辱”等手段,想迫使一个人“改正错误”,往往适得其反。我简单的把人分成两类——一类人具有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另一类人不具有。前者多数情况下,无论你用讽刺也好,还是善意的劝导,他都会比较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去改正;而后者往往要采取我在知乎高票答案中的“转基因可以把人参的基因转到你家大米里,能让你长寿”这种在我自己看来充斥着洗脑常用的技巧(低级洗脑陈安之,中级洗脑罗永浩)的方式才能传递“正确的知识”。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根本不具备科学认知的能力,用科学家给外行科学家科普的那套,他们没有能力理解。
但无论怎样,直接粗暴的“你不许说话”,无论从自尊上还是实际效果上,都不是一种好的做法。快意恩仇虽然爽,但是爽完火葬场。论道本来就是一个说话的地方,你都不让人说话了,那这个人的全部尊严就没了——相当于在现实生活中塞进牢房一般屈辱。
某种意义上,我们也无需惧怕“不懂装懂”。
十几年前火爆的“成功学”,现在是不是越来越江河日下了?兴盛一时的“气功”,现在不也沦为笑谈?长远一点看,错误导致无效,无效导致最终没人相信。何况在论道上又不是一个人回答,总会有对的。
另外就是,那些“容易受到错误答案误导的人”,智商税无外乎“在哪交,交给谁,交多久”而已,并非你拒绝了错误答案,就能减少他们的损失——如果你想要从他们身上征收“智商税”,那我第一个希望你从论道离开。
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大禹尚且知道对付洪水要疏不要堵,今天的论道,和道友你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一开始听到久石让的音乐的时候,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是真的震撼,撼了又撼。
后来我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一点和声学,发现“不过是一些和弦的分解,何况多数是一些常见的走向”,开始觉得“久石让也没什么了不起”。
到前些日子,我重新开始听,发现久石让的旋律写的特别独到,情绪推动性上节奏做的特别好——终于可以“平静的仰望”久石让了。
认知本身就是分阶段,会反复的——顺带一提,尤其对那些天天嚷着“大学政治无用”的人,这套说法出自马哲的认知论。
“懂”本身的定义,关于这点马哲已经论述的比较好用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回头看看。
其实问题不在于懂还是不懂,而是在于“不懂装懂”,甚至对方摆出明确证据后自己还坚持。
归根结底——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一个抱着“求学”和“论道”精神的道友(暂且这么称呼?),是不会拒绝理性的讨论的。人生有限,不可能穷尽知识,何况知识也在进步,当年掌握的很多东西可能现在已经不再成立。一个人自己是很难界定好这些东西的,所以人要一直学习才不会落伍,才不会“丢人”。抱着“求学”与“论道”精神的道友,是兼容并济的,温和的,理性的。
但是还有一种人,希望通过知识获得别人的“仰望”,获得某种“权威性”,这时就会有问题——一旦自己的话语中的漏洞被指出,那这种人第一反应是“承认会损害我的权威”,这时候最常见的反应是对于别人进行抨击——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权威”对别人进行打压,使别人“闭嘴”。这是一种非建设性的态度,只会让议论充斥戾气。
最有趣的是,这两种人相遇后的样子。
两个人辩论的时候,决定胜败的不是真理,是语言技巧——偏偏后者在长年累月的辩论中,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技巧。显然第一种人是不沾光的,这也是为啥科学家屡屡败于民科、微商、广告、阴谋家等——前者习惯了求学论道的态度,而后者掌握了极高的辩论技巧。但也不尽然,像方舟子就属于语言技巧水平很高,科学素养还过得去的人,当然他有他其他的问题,但总体对于民科采取“以暴易暴”的方式直接回应——而且由于自己智商高一些,反而语言技巧上也能压制对方。
当然,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我们在知乎见多了的“撕比赶走xxx”“友善度逼走yyy”。
经过我自己的实践,通过“发怒” “讽刺” “侮辱”等手段,想迫使一个人“改正错误”,往往适得其反。我简单的把人分成两类——一类人具有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另一类人不具有。前者多数情况下,无论你用讽刺也好,还是善意的劝导,他都会比较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去改正;而后者往往要采取我在知乎高票答案中的“转基因可以把人参的基因转到你家大米里,能让你长寿”这种在我自己看来充斥着洗脑常用的技巧(低级洗脑陈安之,中级洗脑罗永浩)的方式才能传递“正确的知识”。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根本不具备科学认知的能力,用科学家给外行科学家科普的那套,他们没有能力理解。
但无论怎样,直接粗暴的“你不许说话”,无论从自尊上还是实际效果上,都不是一种好的做法。快意恩仇虽然爽,但是爽完火葬场。论道本来就是一个说话的地方,你都不让人说话了,那这个人的全部尊严就没了——相当于在现实生活中塞进牢房一般屈辱。
某种意义上,我们也无需惧怕“不懂装懂”。
十几年前火爆的“成功学”,现在是不是越来越江河日下了?兴盛一时的“气功”,现在不也沦为笑谈?长远一点看,错误导致无效,无效导致最终没人相信。何况在论道上又不是一个人回答,总会有对的。
另外就是,那些“容易受到错误答案误导的人”,智商税无外乎“在哪交,交给谁,交多久”而已,并非你拒绝了错误答案,就能减少他们的损失——如果你想要从他们身上征收“智商税”,那我第一个希望你从论道离开。
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大禹尚且知道对付洪水要疏不要堵,今天的论道,和道友你呢?
6 个评论
恩,论道就应该倡导这样的精神。我双脚赞同您的看法。
那天听到智商税一词,很想笑,哈,提这个说法的兄弟,估计年纪不大,不妨将这个发明的这个词留在抽屉里几年后再拿出来回味一下吧

Eidosper(作者) 评论 小本同学
不着急,有了新的体会自然会来更新
每个人在每一个阶段对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需要一定要争个你对我错。
抱着学习的心态,就算错了,大方承认便是。
很多时候,对错仍然还是有相对的标准的。
很多时候,对错仍然还是有相对的标准的。
嗯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