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湖》带来哪些关于“暴力”和“懦弱”的启发?
这是一部惊悚片。没有看过的可以进入爱奇艺【伊甸湖】观看该影片。
暴力是怎么传播的?在强敌的压制下,内心的懦弱一方面助长了暴力的存在,另一方面因为害怕又参与到了暴力的传播中,造成为无法挽回的后果。电影艺术的情节都是过于夸张的。我在思考,如果是我,如果我是电影中的那几个角色,面对这样的情景,我应该怎么去做。怎么解决面前的困境?
家长的管教不严,是不是孩子暴力的源头?还是所谓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的孩子?
在那个偏僻的小镇里面,法律法规都不重要,也许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1 个回答
路人蝙 - 品庶每生
推荐来自: 秋风暖暖
Q:暴力如何传播?
A:本片中暴力传播有个三个转折点,分别是
①狗被意外杀死。此前孩子们虽然作恶,但都还是为了取乐而做的,狗意外被杀,是一切仇恨的起点。
(这里纯属意外。)
②领头孩子要求其他孩子伤害男主角。此前孩子们虽然追男主角,但大部分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关系。这时孩子们形成了初步的利益共同体
(这个叫投名状,这时候除了两个较为软弱的,其他任何一个孩子离开都会直接使这个脆弱的集团支离破碎。最大的恶,是不作为。 到了男主角死亡的时候,后果已经非常严重了,有了共同的需要,孩子们更难回头了。)
③家长们直到这件事之后。此前的一切暴力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仇恨。但这之后家长们再杀死女主角就是单纯的为了灭口了。
(领头孩子的父亲和被杀孩子的母亲前面都有戏份,分别展示了两种据我所知最坏的品质——逃避责任,唯暴力论。遇到问题用暴力解决,产生不好后果要逃避责任,逃避责任通过暴力手段。)
Q:懦弱是否助长暴力行为?
A:是的,懦弱会助长暴力行为,特别是片中狗死后女主角不断催促男主角离开,不断向孩子们喝男主角示意自己是弱势方,而实际上轮拳火并,只要见血至少会有两个孩子退出。既然选择了逃,就是选择面对全部孩子去搏直接逃走,万事俱休。
懦弱是不违法的,但暴力是违法的。(也许还要加上②的括号中的内容。)
Q:小镇中如何解决问题?
A:在这样的小镇有两种结构或许可以减少流血事件
⑴比较蠢的方法:组建足够多的地下势力,不知道别人有多强,就会行事谨慎,就会出现如三国杀国战开局的平静。缺点是这种平静绝不会长久。
⑵ 和上面一样蠢的方法:开放持枪,春秋战国时期国君默许士大夫蓄养死士就是这个道理,加大暴力解决问题的危险性以减少暴力行为。缺点是容易搞出大新闻。
习惯了暴力,就不是一代人能改过来的了。
电影中我注意到两个地方可以冷静下来并可以作出改变事态发展的行为,一是男主角第一次被绑,这时候男主角选择告诉孩子们“我出去以后不会报警”,这句话的潜在台词是“目前我无法报警”,暗示了该环境下自己非常无助,不处于文明世界。可以在领头的孩子要求下“投名状”时候说:“没用的,法官只会加重惩罚你,我会告诉法官他是受胁迫的。”以争取相对善良的孩子。并说:“你们出去得坐几周少管所了。”欺骗他们,暗示现在停手后果尚可承受。当女主角看了一会儿后可以直接出来表示“我已经在XX留下了不能毁灭的信息,几小时内就会被发现,你们得遭殃了。”让孩子们去考虑后果而不是如何隐瞒。
第二处是家长踢开卫生间门的时候,这时候除了领头孩子的家长其实都没有杀人灭口的心思,女主角骗道:“是那个孩子杀的。”的时候甚至有家长迟疑了一下。因为领头孩子是确有杀害他的动机的,这时候选择说:“那个女孩确实是我失手撞死的,但男孩是领头为了了灭口而杀死的,”并表示“不要报警,我不是故意的,我愿意作出多少多少赔偿……”表示自己也有错,不会公之于众,这时候有切肤之痛的就只有两位死者的家属了。然后才有谈判的余地,战斗是最差的选择。
总之就是两点,分化敌人,暗示在这里并不能无法无天。
哦,还有一个地方,男主角车撞在树上的时候直接装死,仇恨自然而然的消失,女主角也不用跑,孩子们也没有灭口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