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德报怨在多数人眼中是一种正确的道德观?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可见孔子也是不赞成以德报怨的,但是为什么现在在多数人眼中,以德报怨成为了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呢?以德报怨是不是等同于姑息养奸?
已邀请:
以德报怨是儒家所提出的,却不是孔圣孟圣提出的。

根据《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们可以看出,孔圣对以德报怨是持反对态度的,孟子对以德报怨更是不屑。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去回报,不因恨而额外加害,对于恩德,要用感激和恩德来报答。这是孔圣的观点。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以德报怨这个原文中弟子问孔子,被孔子批驳的观点,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而被孔子赞同的以直报怨,却并不那么为人所知。这说明什么?

说明 宣传出了差错,而且每个人都要负责任。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乡愿,什么是乡贤。

乡愿,德之贼也。指的就是乡里那种倚老卖老,给乡亲们和稀泥,谁也不得罪的和事老,他们合乎浊世的生存法则,一切以维稳为主。孔孟都指出过,这种人,看似合乎德,却是败坏道德的人。他们实际上打压了被欺负者却鼓励了坏人。

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啊,历朝历代都是统治阶级最喜欢的。以德报怨呢?更是好啊,不管多大的麻烦,乡里乡亲闹了什么纠纷,一个乡贤出来,宣扬宣扬以和为贵,以德报怨,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稳啊。若是宣传以直抱怨呢?少不得打官司,孔孟之道中更是认为杀亲之仇当血报,以直报怨下,若是你为了报仇而杀人,是合乎孔孟本意的。但统治者不愿意看到啊。若是官家害了亲人的命,那人民群众是不是要根据孔孟之道进行革命?那怎么行?你这是要革皇上的命啊!

于是历朝历代的孔孟之道,被一点点选择性的解读,本来飞扬跳脱的原意,被一点点框成程朱理学那样的死板文字。以直报怨被选择性抛弃,以德报怨却大书特书。

同理,弟子规,二十四孝,都在宣扬一种愚孝,而孔子却在论语里明确斥责了愚孝。但我们须知,愚孝的背后就是愚忠。谁宣传的,不言而喻。然后在这么多年的发展里,我们也慢慢变了,长辈开始给孩子们讲“要包容,要忍让,要会做人”,各种成功学的书的前身和今世开始出现,教育人如何打磨平自己的棱角,如何成为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乡愿”,教育人如何在社会混,如何在官场混。因为这样的人,这种和事老,这种“会做人的人”,不会吃亏。。。所以说,宣传出了差错,而我们都有责任。

举个例子,据《史记 金涛本纪》记载,金涛六年,汶川强震,死伤无数。但是许多倒塌建筑都是豆腐渣工程,要严办呢,牵扯大,但是都看着呢。怎么办呢,喉舌们开始宣传大爱无疆,大家捐钱捐钱救灾救灾,树立了一个个标杆人物,感动全国,然后涉案朝臣们从轻发落无人问津。

据《全中书》记载,庆丰三年,天津港大爆炸,大爱无疆,举国救援,最美背影。那么请问涉案朝臣,涉案老板呢?

这就是以德报怨的经典,用自己的恩德,自己的资财,去改正别人的错误,赎别人犯下的罪。若是以直报怨被长久宣传,那么以上等等,又该如何呢?各位可想。

一切脱离了法律的道德,都是耍流氓。

同样问题,为什么受害者不接受文革红卫兵的道歉?因为犯下命案,杀害了自己亲人的凶手,强行要求你以德报怨,却不想被追究半点责任,那么,红卫兵背后的人,怎么可能宣传以直报怨呢?

所以,以德报怨能被宣传到现在,是历朝历代,是历史上的每一个人,在统治者的推动下,一点一点完成的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