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艺术界有「绘画已死」这个说法,而没有「音乐已死」「文学已死」?

问了几个学艺术史的朋友,基本都认同“绘画已死”这个说法,倒不是说绘画没意义了,而是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其技巧和理论已经基本发展到头,玩不出什么新东西了
 
为何同样的现象没有出现在其余艺术种类,比如音乐和文学上?是还没发展到那个阶段吗?如果是的话,其余所有艺术都将发展直至达到这个归宿吗?
 
 
已邀请:

RAX_XU - 要屙尿,有夜壺,莫在床上畫地圖。

推荐来自: Joey 浮生未半 秋风暖暖 Eidosper Evia

「XX已死」是一個很簡單粗暴的說法,從我最了解的音樂的角度來看,它確實達到了某種瓶頸,也許可以算得上「音樂已死」。
 
我個人有個不成熟的看法。20世紀以來,藝術的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的流派分支增多,情況各異,極端的或走向了非常先鋒的形態;此外也有更為流行、大眾化的藝術形式產生;過去更為單打獨鬥的藝術形式變得更加綜合,個人創作佔據的重要程度被團隊合作奪走了很多,催生出了類似電影電視劇遊戲等新的藝術形式。
 
在我看來,音樂本身仍舊在發展,但是從其變化程度上來說,它恐怕遠遠不及上面提到的綜合藝術,你感覺不到音樂仍然有那種不斷推陳出新的生命力。當下的時代是屬於綜合藝術的時代。
 
我認為各種藝術形式都有固有的審美體系,之於架上藝術可能是什麼構圖色彩搭配之類的,之於音樂就是和聲曲式配器等等。這些審美體系無法量化,但是總的來講它是固有的,不會產生很大的變化。當人們基本完全認識了它們,在之後的藝術形式上又想拋棄它們,就必然會面臨不能引起我們生理心理上愉悅的危險。這裏我找不到一個好的形容詞,比如我們聽到Milton Babbit的那些先鋒電子音樂,是很難讓我們覺得好聽的;看到Picasso的一些中晚期繪畫作品不會覺得好看一樣。我們對他們的欣賞,可能更多來自於理性的抽絲剝繭,而不是一種感官的愉悅。
 
根據我對業餘愛好者和從業者的了解觀察,人聽音樂獲得感官愉悅應該來自於一種解析,歸化。這個東西還無法用科學詳細解釋,但是從實際經驗來看,人聽到音樂會自動去根據不同的旋律、音高、和聲來求得統一的調性,自動去根據不同的音符時值長短去尋找統一的律動。不同的人解析能力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只能夠聽點主流流行歌曲,有的人聽Post-Bop也聽得很爽。
 
但是純粹的無調性作品是全人類的感官都無法接受的(可能不排除某些奇葩),幾乎完全找不到調性的音高組合,有的作品節奏過於複雜多變且沒有律動。這屬於人固有的性質,就像人的可聽域只有20HZ~20kHZ一樣,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不會有大幅的改變。
 
所以縱觀20世紀嚴肅音樂史我們看到的就是先鋒的嚴肅音樂創作有一部分愈發像一種數字遊戲,全面的序列主義用序列操控音樂的幾乎每個參數,還有用計算機完成算法作曲等等。
 
我個人認為20世紀真正佔據歷史舞台的是流行音樂,它以一種不同於古典音樂的思維完成音樂作品,並且發展出了諸多種風格。但在嚴肅音樂裡一段無調性的片段拿給流行樂隊演奏也不可能會好聽,流行音樂總的來講它也無法跳脫出過去幾百上千年古典音樂所挖掘出來的調性音樂體系,它只不過以不同的創作思維,玩了一些古典音樂沒有玩過的音樂形式。
 
我覺得如果用一句話概括20世紀的所有音樂形式,那就是對音色的挖掘。嚴肅音樂界既有挖掘傳統樂器的特殊演奏法,也有嚴肅電子音樂(electroacoustic music)採用合成器採樣器以及各種電子化的手段去尋找新的音色;流行音樂真正崛起同樣也歸功於電聲樂隊的誕生,不同的流行音樂風格之間音色之差也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更別忘了還有世界音樂的崛起,更多民族化的樂器同樣也帶給了我們新鮮的感受。
 
但是到了當下,當我們的合成器技術已經從單純震蕩波發展到如今各種複雜組合的地步時,我們的耳邊也已經出現了足夠足夠多的音色形式。哪怕我在一個很複雜的參數設置中調整一下旋鈕,音色誠然會變得不一樣,但是這種微小的差異不會給我們製造一種新鮮感;如果考慮到流行音樂,還需要讓相當的大眾接受,它的音樂形式還能怎麼變化,這是令音樂人絞盡腦汁的問題。網絡時代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讓相互學習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音樂不神秘,只要它進入了你的耳朵你就可以去解析。當然啦,如果新的創意那麼容易被想到,就不會有天才的出現了。
 
我個人認為現如今音樂發展的變化更多是商業上的,傳播上的。內容沒多大變化,形式上從唱片逐漸轉移到互聯網,從用來賺錢逐漸轉移到整個商業體系下吸引粉絲的「誘餌」。應該慶幸的是如今的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今後的音樂如何發展還是值得拭目以待的。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