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并处理父母等长辈的「固执」?
很多人,由于受到自身阅历等影响,会有很多固执,客观的讲,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如此。
而更为客观的说,很多时候,这种固执,是错误的。
(这里,很有必要提前说明一下,和问题https://www.lundao.com/question/219 不同,以自我为中心,是判断标准是自己的主观意图,而这里,我们用大众普遍的判断标准,而不是个别的,偏激的,自私的观点。这里,我提前说明了!)
比如,有些长辈,从偏远小城镇,来到大城市,发现大城市堵车,马路相对安全,便直接在大马路上散步(同事的亲身故事)。
比如,有些家长,口味很重,喜欢吃腌制的咸菜。或者大鱼大肉,完全不接受健康饮食的理念。
这里,很多的“固执”,已经不仅仅是无伤大雅了,比如,这里提到的两点,前者涉及到社会秩序,后者涉及到自身健康。
但正因为固执,子女力不从心,甚至无能为力,应当怎样处理?怎样沟通?
恳请大家多多留言,我们一起集思广益!
这里补充一个我个人的例子:
从我记事起,奶奶身体就一直不好。家父是医生,听家父说,奶奶得过的病,包括胰腺炎、糖尿病、高血压、甲亢、肺炎……还有很多,太专业,记不清了。
奶奶年轻时,喜欢抽烟,据说,当时的奶奶,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已经经常卧床了,爸爸小的时候,过年,都是爷爷洗衣服。
到了爸爸上中学的时候,终于下定决心,把奶奶的烟戒掉了。
个人感觉,虽然,我这一代人现在的成就奶奶没有看到,但毕竟,当时的孩子们,在心中留下了亲生奶奶的印象,爸爸功不可没。
而更为客观的说,很多时候,这种固执,是错误的。
(这里,很有必要提前说明一下,和问题https://www.lundao.com/question/219 不同,以自我为中心,是判断标准是自己的主观意图,而这里,我们用大众普遍的判断标准,而不是个别的,偏激的,自私的观点。这里,我提前说明了!)
比如,有些长辈,从偏远小城镇,来到大城市,发现大城市堵车,马路相对安全,便直接在大马路上散步(同事的亲身故事)。
比如,有些家长,口味很重,喜欢吃腌制的咸菜。或者大鱼大肉,完全不接受健康饮食的理念。
这里,很多的“固执”,已经不仅仅是无伤大雅了,比如,这里提到的两点,前者涉及到社会秩序,后者涉及到自身健康。
但正因为固执,子女力不从心,甚至无能为力,应当怎样处理?怎样沟通?
恳请大家多多留言,我们一起集思广益!
这里补充一个我个人的例子:
从我记事起,奶奶身体就一直不好。家父是医生,听家父说,奶奶得过的病,包括胰腺炎、糖尿病、高血压、甲亢、肺炎……还有很多,太专业,记不清了。
奶奶年轻时,喜欢抽烟,据说,当时的奶奶,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已经经常卧床了,爸爸小的时候,过年,都是爷爷洗衣服。
到了爸爸上中学的时候,终于下定决心,把奶奶的烟戒掉了。
个人感觉,虽然,我这一代人现在的成就奶奶没有看到,但毕竟,当时的孩子们,在心中留下了亲生奶奶的印象,爸爸功不可没。
3 个回答
枫城酒家 - 财会 审计 阅读 北京
推荐来自: Joey 、asayahaku 、山人 、AircraftCarrier
接受父母跟自己的不同,并保留各自的生活。
我父母几近步入花甲之年。他们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开心。烦恼的事儿,在电话里尽量少说,不听,不看,就仿佛那些事儿不存在。那我就克制住吐槽的欲望,不说。刚上大学那阵儿,我对什么都感觉到新鲜,那时也常常跟父母通话,但却常常说不到一块去。现在越来越认可这句话。“对最亲近的人,保持一种克制的情商。”
我母亲认为黑色衣服穿起来像老太太,无论剪裁多好,用料多精致,质感多贵气,我不能苟同。有时候跟她争辩到一半儿的时候,忽然累了,不想再说服彼此了。各自保留各自的坚持也挺好的。
说到北京的雾霾,她会嘱咐我带口罩,我说我鼻炎带不了,她说那你自己随意。
她说你永远不要吃零食,发胖是次要的,主要是里面的防腐剂伤胃,我说我不行,克制不了,她说那你自己随意,你的生活自己把握,我管不了,更何况你人还在千里之外。
她说毕业后在本地找个安稳的公务员岗,不要去企业,太累了,我反驳一大堆的理由,最后她似乎是同意我的话了,因为他们同事跟她说,把孩子叫回二线城市工作不对哟,人趁年轻就要考虑发展前途。
说到各地的美食,竟然发现两人的容忍度都很高,谈起各自军训时候食堂的饭菜,两人都不觉得有多难吃。
至今母亲不吃牛羊肉,我一直试图举出“烩牛肉”“果木牛排”“牛肉火锅”等等证明牛肉非常好吃没有膻味,然并卵,我理解不了为何她对牛羊肉就是有解不开的心结。
我对她说没事培养个爱好,把小时候的毛笔字和剪纸爱好都捡起来,或者看看书,不要一遍一遍的看甄嬛传,看何以笙箫默。然并卵。后来她跟我陆陆续续的描述过几次,我是这么理解的:在这个年纪,还要像年轻人一样上班,一天下来就会很累,想看些电视节目放松放松,看书也罢,还是其他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罢,都是一些耗费心神脑力的东西,而自己时不时还要有些“上有老,下有小”的牵扯,还要思索一些生活压力下严肃的考量,所以除非退休了,不然没有精力捣鼓爱好这些奢侈的东西。
最近她开始学车,我着实惊讶了一下,我说我以为你连自行车都不敢骑,她反驳说年轻时候也是骑过的。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三毛)
她曾经叫我不要学习游泳,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我反驳做人做事不能因噎废食。后来我计划跟朋友去野外漂流,她火速给我报了一个游泳班。夏天在北戴河,她在暖洋洋的海水里飘来飘去,自那以后就不怎么说水很可怕了。
谈起研究生的生活费,她跟我说既然学校发的钱不少,她就不给了。然而回家参加婚礼,返京时硬塞给我一笔现金,我说不用,但是还要我带着。果然是亲妈。
我跟父母说,坚持锻炼身体,不要像我一样,懒了就不愿意锻炼了。好像坚持健身他们还是保持得不错。他们说我跑步不要跑太久,速度不能太快,不然容易猝死。吃果冻吃鸡蛋要少量吃,不然容易噎死。出门不要低头玩手机,不然容易被疯子砍死,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不然容易被踩死,冬天不要在房檐下行走,不然容易被冰尖戳死,下雨天不要只知道往前看,不然容易被没有盖子的下水道卷走憋死,游泳时候千万小心,不然容易淹死,住宾馆窗户一定要锁好,不然容易被入室弄死。在他们口中,我体验了很多花式死法。
父亲则是一个很沉默的人,沉默到像我这么安静的一个人都想拿把铲子撬开他的嘴。有时候避免不了男人的粗心。小时候带我看病,能把我看丢了。我们一起看tom and jerry ,两人笑的频率倒是挺像,跟小孩一样。小时候自行车驼我上学,旅游的时候不顾劳累我走多久他就走多久,拿着相机只知道拍我。
去年姥爷身体不大好,医生嘱咐他的家属做好寿衣,病床前四个儿女轮流上阵,随叫随到。有时候意识不清,问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话。他躺在病床上,说着一些生活的琐事,从不提死,一个字都不提。我对父母说你们老了怎么办,我不仅是独生子女,还很可能一辈子在外地工作,母亲说不要想,不要总想,车到山前必有路,什么事情到了眼前都有替代方案,现在说这些就是自找烦恼。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TS艾略特)逝去的人终究逝去。两代人之间的阶梯都那么短,何况是隔代。
我无法想象耄耋之年的情形。当你肩不能提,脚不能动,饭需要人喂,药要别人熬,生理琐碎要别人处理,财产近在眼前手无力触摸;当你觉得自己突然很痛苦,手机却已无力拨出去,拼尽力气喊叫为了让别人听到;当你看电视会累,吃饭会恶心,说话字会模糊,回忆过去心会累,每天只能看到头上方三尺之墙;当你处在这样一个境地,却还要想着怎么拼命地活下去。所以我觉得不要孩子的成年人都很有勇气,用一世的清闲换来风烛残年的彻骨凄凉。
正经回答:
对于长辈亲人,针对一些健康安全问题,能劝的就劝,劝不了就找个能劝的人帮着劝,或者将高危因素移走,或者出钱把健康送上门去。
至于其他的一些固执,就顺其自然吧,或者在“气的发火”和被劝的“心烦”之间掌握个度。你想你自己熬夜打游戏吃零食的习惯还改不过来呢,何况生活了一辈子的长辈。
当然能改是好的。
博学明智
推荐来自: 浮生未半 、山人 、AircraftCarrier
但是否保留各自的不同要看情况。
与老一辈交流,最简单的就是要先学会沟通。
你们看看那些老一辈和新一辈的争吵,大都是各执己见。谁对谁错呢?
有时是年轻的对,老的不理解,有时是老的对,年轻的不理解。
所以如果老一辈和新一辈都没有学会沟通的基本法则: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那么就像麻雀,叽叽喳喳,各执己见。到头来不欢而散。
所以怎么和老一辈沟通呢,循循善诱。
慢慢的和老一辈解释,一遍听不懂,两遍,三遍,n遍。
不是解释你的观点而是解释沟通的重要性,咱都换个角度想想对方。
在强调一次,你要循循善诱的是如何沟通和理解这个交流的关键。
而不是你自己的观点,如果你的观点有误还拼命解释那还是算了吧,这也是你自己的一种执着己见。
就像你认为吃零食是正确的,事实上零食能不吃就不要吃,
但是你却拼命的解释,不管问题的本质,而是为了证明自己以为的正确那就算了吧。
想想小时候老一辈教你拿筷子吃饭,走路吧,多么的枯燥。
年轻不识父母心,老来不识子女心。这也许就是隔代观念上必有的碰撞。
有碰撞正常,不会处理碰撞,只会任性自己的观点或者升起退心,破罐子破摔,不听就不听,管你们呢。
要么争吵要么不闻不问,而不是共同探讨,那么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处理方式。
有没有一种百分百实用的方式,没有,因为每个人的观念和想法不同,
所以才需要针对不同的老一辈,学会沟通的基本方法。
答主希望各位认真的和老一辈沟通,不是教给他们你的观点,
而是教给他们辨别虚假错误的广告,日常保健的基本信息,与人沟通的交流方式,老来修养的慈悲之心。
祝天下父母健康,开心。
朱小欢同志
推荐来自:
记者问老人,老人回答说,因为电视里说很好啊,我想孩子们也用上。当时觉得很可笑,这明显就是一个骗局啊。现在转念想想很可悲,他只是老了,想关心子女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罢了。
好像在中国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生活习俗就是这样,为孩子拼尽一切力量。然后老了,落后了,不知道该怎么关心子女了。开始不休止的争吵。
他们,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关心你。
我妈妈自从会用微信之后,我的朋友圈就被刷爆了,什么xxx观音菩萨礼佛日啊,吃什么好啊之类的。
其实有时候他们说什么什么好,应承一下就够了,反正过不了多久他们的关注点就会转移。用一句话换父母一下午的开心,不是很值吗?
当然,吃药这种事就不容小觑了!
在不影响两代人正常生活的情况下的争吵都是没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