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与固执的父母相处?
每次我和我爸聊天总是聊不了几句就吵起来,很多时候他总抱着他古老的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观点,包括只要不是明面上的健康,在他眼里连运动都是多余的,他还常常自以为是,总觉得我是他的孩子,什么都应该听他的,哪怕那都是错的,有时讨论一道题,他有些知识记得不太清楚,我用我的方法告诉他,他也还是觉得我讲的太烦啊什么的,事实上,用他所谓的“抽象”根本抽不出来!再者前几天我在网上买修正带,他连修正带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就觉得没用,试问现在那个学生用不到修正带,难不成在本子上画墨团?!
2 个回答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秋风暖暖 、Joey 、archering 、kirk 、太平狗
——————————————————————
一个儿子兼父亲的浅薄经历
答主有一个8岁的女儿(呃,暴露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时常感觉:不是我在引导和教育孩子,而常常是孩子在启发我。常常体会到自己身上心里的偏狭、执念、污垢,重新认知了很多成型固化、但并非天经地义的观念。由此,再回头反思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经历,对我个人有这么一些启发,仅供参考:
1.我们都不完美,如果难以理解,可以先去尊重,然后学习适应。我们的基因、生长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文化知识、个人独特的经历……等等,构成了我们,也在改变着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束缚,我们就是在一步步地认识和突破自己每一个局限的基础上获得成长的。在面临和突破某一个局限之前,都会感受到痛苦的折磨。这种痛苦的折磨,在个人真正认知之前(认识其内在规律之前),反映在内心里的感觉往往是呈现在表象上的内容——事情的不顺利、环境的多变、观点的巨大差异等等。我们是这样,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我们周围的其他人也是这样。
生活在凡尘俗世中,我们也免不了会对一些人、一些事(广义上的,不仅仅包括与亲人的相处)产生抱怨、不满,而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具体的事件往往是无数个因缘拼凑起来的,我们往往也未必是正确的。世上所有的人与事,都处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之下,有时候我们不理解某个人、某件事,是因为我们没有处在那种条件下。对与错,只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常常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时候很平常的一句话,有的人就会觉得那是对自己的一种冒犯。
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中“个人认知”的时空里,我们都会有某些固执、某些执念、某些习惯,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虽然理解这一点是一回事,在生活中、行为上真正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但确实是可以习得的。我们不一定是对的;即便我们是对的、父母是错的,父母已经固化成型的观念,以及语言、行为、生活习惯也是很难一时改变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往往至少需要有一方或多或少地去适应另一方的,更何况是面对我们的父母。可能我们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习得适应父母的方式,而不是改变?
为人父母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孩子有耐心,对父母没耐心。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可以另外讨论。但是,如果我们的认知确实比父母广一点、高一点、深一点的话,难道不应该是我们后退一步,对父母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吗?一般两个男人在观点上出现差异后,是很难妥协的,特别是在父子关系中。天下的父母,对错不论,他们需要尊重(除非有极端情况,很显然,题主所说的不是极端情况 )。先不要评判对错,先试着去尊重一下他们,至少在形式上做到。我们都可以尊重陌生人的,越是亲人,往往越是不太注意。试试吧,效果会不错的,说不定还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给父母、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尝试一下放下细枝末节,尝试一下去过过慢生活。
2.当前代际冲突问题是普遍的,求同存异也适用于家庭。当今时代、当今中国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我们和我们的父母都面临着环境、观念、认知巨大变化的冲击,尤其新旧观念的碰撞、交锋、甚至对立非常严重,甚至社会上出现了“孝而不顺”的广泛大讨论。当今代际冲突之剧烈可见一斑。这种冲突,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烈度之强,简直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亘古未见。
很多观念的差异甚至对立,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改变的。单单从父母这方面来说,他们基本上不可能再进行什么有效的更新了。他们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里、数十年一成不变的环境里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一朝改变是不可能的事情,大部分父母的职业、环境决定了也不需要去做出多大的改变。况且,他们也在这其中获得某种安全感、稳定感,强行让他们改变没有必要、也不人道。
那面对一些无法形成共识的问题,怎么办?16个字: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感情为先,尊重适应。父母慢慢地年纪大了,生理机能下降了,身心两方面多多少少也都会有些倦累了,求稳定、求安全很自然,整天一丢丢的剧变谁受得了?太他妈地吓人了,心脏怎么受得了?家庭本质上是一个“港湾”,是我们疗伤、休憩、加油的温情之地,不是辩白是非、分清对错的审判法庭。容许父母的不同意见、不同做法,就像我们为人父母之后,也会学会适应、容许孩子的很多做法,并常常发现一个不同的新世界。
说到这里,顺便跑题两句。另一方面,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已经成人了,如果已经超过18岁,那任何问题都应该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去考虑,学习脱离父母,以负责任的态度,自己思考、自己决断,自己承受结果。要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这是必经的一个环节。就是俗话说的“断奶”。如果以成年人的思维,用成年人的方式来和父母打交道,可能会顺畅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成年人的方式是相互尊重,而不是无所顾忌;以这种方式打交道,会更理性、更克制、更沉稳,这种样子会让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冲动,比较稳重可靠、能够令人放心,父母子女关系会出现更多地信任感,这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3.从具体问题上来说,观念都只是表象,我们未必真正理解具体情况。观念、认知的对与错,暂且不去讨论。从本质上来说,观念、观点都只是表象。
人类的大脑本身是抗拒连续性的,所以在生活中、工作中常常进行简化,要把很多变量、因素进行简化、分类、贴上标签,放到一个个认知的抽屉里。我们不是上帝,无法做到洞彻幽微、通观全貌,将所有事物的前因后果都把握在手里;在我们意识中呈现的,常常是类别、是碎片、是片面、是偏激。所以,在面对具体事项时,很难说什么才是绝对的正确;我们也不能用自己身在其中的条件去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
比如1:很多老人年轻时都很勤快,到了一定年纪后,身体机能下降,很多事在以前顺手就办了,但是现在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力不从心之感,有时候就想懒一懒、拖一拖。试问一下,我们年轻人都能经常做到自律很好吗?何况,对于自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不能体会其乐趣,不能了解掌握一定的机理技巧等,自律还是一个很消耗个人意志力和能量的事情。
比如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当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大脑常常需要把他人的叙述,转变为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进行理解。而别人的方式,不符合我们的习惯时,我们也常常会不耐烦,特别是在我们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常常没有耐心去认真考虑对方的言行合理性。
比如3:有时候,争论的原因其实根本就不在问题上,而在态度上。可能有这么一种情况:父辈认为,你为什么不尊重我的意见?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都多;子辈认为,你为什么不尊重我的观点和意见,在你眼里我就永远长不大吗?然后,双方可能就在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上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来。
4.学会与父母相处,是我们的人生必修课。除非极少数的特别情况,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与父母处理好关系,这不是缺憾的问题,而是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种缺陷:在心理上、认知上一定是存在问题的。我这么说,肯定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武断。强调一下,这种缺陷是指在心理上、认知上的,心理上可能有过不去的坎,认知上可能有没到达的深处情况等等。这个可以另外讨论。总之,一个人与父母相处,是与社会相处、与爱人相处、与孩子相处的起点和终点,我们都是从那里来,最终还是要回到那里去,在这种轮回中更深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在具体的相处上,我个人是比较认同“孝而不顺”的。只要成年了,就要尽量地坚持独立,努力从心理上“断奶”,用成年人的思维和逻辑来对待父母——尊重他们、努力适应他们,平和、理性地探讨问题,坦然地交换想法和意见,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们无需隐瞒、也无需觉得不好意思);自己对事情做出选择,并有能力自己承担这种选择带来的任何后果;如果他们武断、粗暴、偏执,要旗帜鲜明地要求得到他们的尊重——可以不同意观点、意见,但必须尊重人格。更重要的是,多多出去飞吧,把脸晒黑,把翅膀练硬,给他们一个不惧生活锤击、健壮而可信的背影。
以上不是根据问题描述来回答的,啰里啰嗦,只是泛泛而谈,仅供参考。
周末了,逍遥快活也罢,努力奋斗也罢,与父母或爱意浓浓或仇人眼红也罢,别忘了给父母打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