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核心桎梏是什么?
就我周围的情况看,全职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年轻人实在太少,可以说基本没有,这说明这个事业还非常的弱。
我一直反对做公益和慈善应该是衣食无忧后的消遣,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我发现表示善愿是每个普通人迫切的心理需求,因此想把公益慈善事业做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服务进行开展。
我们网站新邀请到一位投身公益事业多年的朋友,希望他能为大家带来关于公益事业的新的思路。
我一直反对做公益和慈善应该是衣食无忧后的消遣,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我发现表示善愿是每个普通人迫切的心理需求,因此想把公益慈善事业做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服务进行开展。
我们网站新邀请到一位投身公益事业多年的朋友,希望他能为大家带来关于公益事业的新的思路。
2 个回答
圆月超人 - 搞互联网做公益,中间花了点时间背包走过全国,就酱
推荐来自: 论道管理员 、Joey 、天泷叔燏 、目目老师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核心桎梏……这个用语太抽象,并不是个明确的问题,这种大而泛的问题恐怕很难用一个答案回答。我先尝试做一些定义。
公益慈善事业:就从业者而言,公益慈善不是一个东西,从机构角度来说,公益是民政部门管的,慈善是慈善会和媒体管的。打个比方,公益的行业链条是基金会(投资机构),民办非企业(公司),社团(协会)三类组成,这三类统统由民政部门管辖,自从双重管理取消以后,机构建立就不是问题了,之前都必须做非法的。而慈善呢?我们可以看到使用这两个字的,一般是时尚芭莎的慈善夜,慈善会做强行逼捐(一般你们是看不到的,慈善会主要捐赠客户是超大规模的企业)用的字眼,那种是很高大上但是又没啥内容的东西。
就我而言,我从来不说自己是做公益慈善的,我只是做公益的,为公共利益服务,我想这是大部分公益人自我认同的一个身份,公益有固定的领域分野,目前形成规模的细分板块有,助学(老牌机构最集中),教育(注意和助学是分离的),阅读(教育板块下最热门的领域),环保(阿拉善领军),特殊疾病(由患者亲属自组织),救灾(壹基金和蓝天救援队两大阵营,蓝天就是天津港事件后立即反应的公益组织,和你们看到那些只会添乱的志愿者完全两个概念),维权(人都快被抓光了)……至于各地的义工联,红十字服务队,都属于游击队序列,未纳入正规军。
所以定义公益慈善事业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对我而言,我愿意这样定义,公益事业是由热心公共利益的人群组成,由非营利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志愿者凭兴趣志愿参与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向弱势人群提供服务)行动。
核心桎梏:这个词好难,在这个圈里太多不能说又被大家知道的公开的秘密了,问题可是一大堆,如果说人才匮乏也算问题的话,那各行各业都有问题。就像一个初生行业一样,缺钱、缺人,现在还缺政策,海外的资金不能拿,政府的资金拿不到,企业的资金包含自己的目的,就只好自掏腰包,还有一种方式是抱资助型基金会大腿,一种是靠民间筹款。这里行业内容太多了,我无法一一跟大家说清楚。不过既然是核心的问题,那我可以列出一个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社会参与度较低,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公益机构可能上万家,教育类的有两三百家,其他领域的我不清楚,动员的社会人群并不多,腾讯公益动员一次活动,大概参与人次近亿,实际上只占较小的人口比例,就不谈外界诸多误解了。
不过怎么提高社会动员力呢?事实上所有机构都在做,虽然大部分机构的姿势并不正确(从我角度),但是也有很多姿势正确的机构在努力尝试,邓飞的免费午餐,王克勤的大爱清尘,都属于比较好的公益动员项目。其实公益领域和互联网靠的非常近,不仅仅是组织形式类似,包括资金的流动方式也类似。
从本质上说,公益行动的体系是,专业机构为服务人群提供服务,由资助人买单的模式,由于资助人不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因此很难用普通的商业逻辑去涵盖。就我经验而言,公益领域目前的运作的项目,都是尚不能马上挖掘出商业利益,但具有巨大社会效益的业务,在商业资本进入之前,公益服务先行,可能也是一种好的解决办法。
从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公益的纯粹性,可以回避资本无限扩张带来的问题,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讲,商业进入公益的确是不可取,但并非没有合作的空间。
所以说核心桎梏是啥,我并不是很想回答,因为并非一句两句说清楚的,我希望问问题的人可以多看多体验,或许这个问题会在你的参与下迎刃而解。
潇睿芝麻
推荐来自: Joey
首先,资金和物质的来源,存在很多途径,这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去发掘寻找。例如,欧洲的红十字去年底在北欧为中东难民募捐,红十字是委托第三方营销公司在各个商业中心搭台,营销人员穿上红十字logo的衣服,向路过的人介绍。他们不收现金,而且也不是一次性的捐钱,而是让愿意捐助的人提供银行账户,与红十字签一个无期限合同,每月划钱到红十字账号。至于每月捐多少钱、是捐给儿童、残疾人等用,合同上有几项可以选择。最低额度是每月10欧元,推销人员解释,红十字是要向他们公司付钱的,大概是8欧左右(记不确切了)真正用到捐助者身上。捐助人不愿或不能继续捐助时,打合同上留的电话通知取消即可。
国内慈善机构运作不够透明,是许多想做好事的人的心头之痛。账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这样可能愿意出手相助的人会更多些。当初李连杰那么有号召力,是他的信誉让很多人放心。
所知有限,真心希望公益慈善组织能深入人心,形成持续的行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