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来源是什么?

有人说“道德来源于人性的自私”“道德谴责把自私控制在一个不会影响到集体利益的程度内”,也有人说“道德来自社会”。
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已邀请:

左亮

推荐来自: Joey 张沇 然也喵 太平狗 Evia

我认为,道德起源于自私,来源于社会。
在辩论中有个经久不衰的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之所以成为一个辩题,其实是因为这在东西方思想中的解答不一致,因此有的辩,有的说——也就是说这两个观点本身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那么为了论证今天的问题,让我们先选择人性本善论。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在分配社会资源时,我们倾向于向他人倾斜,大家都这样,社会趋于稳定,每个人都在物质短缺时获得了基本的物质条件。由此可见,在这种假设下,维系社会稳定的「道德」这种意识形态是由无私产生的。那么个人在进行个人活动时,有可能会受到这样一种社会约束,即「不可以过于无私,这样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因此这种「人性本善」的前提假设在这里不成立。
下面重点说说选择人性本恶的情况。你在上一段中遇到的没有被充分论证的部分会有详细论证。
在人性本恶的选择下,人是自私的,在分配社会资源时,我们倾向于向自己倾斜,希望为自己攫取更大利益,因此,个体中实力更强的少数人可能会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社会资源,由此会导致其他人的反对,当反对人因为人数多,总体实力高于少数人的时候,少数人的社会资源会主动或被动减少,社会趋于「实力强的人群认可的社会模式」(至于为什么是实力强的人群而不是人数多的,是因为一方面大多数情况下人数多者实力就强,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有双方人数一致,却出现资源划分明显倾向一方的情况出现,例如「三从四德」、「妇女贞洁」)。这种意识形态就被命名为「道德」,也就是道德的起源,即「道德起源于人性本恶带来的自私」。
那么个人想要获得道德标准,他没有其他途径,因为人性本恶,我们生来想要更多社会资源,但在我们攫取更多社会资源的过程里,我们会受到周围人群的压力——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公平。如果在这个时候,这种想获得更多资源的行为受到了实力更强团体的支持,那么社会的意识形态就会发生改变,但如果没有获得更强团体支持,社会意识形态就不会改变,个人要么顺从社会既有的意识形态,要么尽力获得更多人支持达到第一种假设达成的「改变社会意识形态」的效果,要么就被社会谴责。所以个人道德来源于「更强实力团体所规定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稳定以后,就是社会道德体系(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道德是不断变化的)。
以上。
若有错漏,欢迎斧正。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