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解充专家——《马说》新解
注:此文纯属随笔趣谈,并非正式学术文章,切切不可过于认真。
但您要是真想认真,好吧,您随意~
近日,看了某电视台的节目《百家讲坛》,其中的所谓专家对《西游记》的讲评,不知是有意恶搞,还是现今的专家的学术水平当真如此堕落。
总之,这位“专家”触发了我也来恶搞一些东西,模拟所谓“专家”的方式来进行搞笑,第一个中枪的,就是韩愈先生的《杂说(四)》也就是更为人所知的《马说》。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是吃马肉的,此“千里马”非彼“千里马”!)
以往,主流的学者将其中的“伯乐”理解为春秋时期的同名相马名家,其实,这种理解的片面的,因而可以说是错误的。正是因为这种始于文章开始的错误,导致了以往主流学者对这篇马说整理解读的偏差。
其实,在这里,“伯”与“乐”是两个独立的词语,“伯”在古文中,通常指年长者,“乐”就是高兴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句的意思是有位年长的人开心了。而不是以往大家解读的“伯乐”的问题。而至于这位年长的人,究竟具体的什么样的人物,而他有因何事而开心,这里,我们先卖一个关子,稍后再相加解说。
既然原文中的“伯”与“乐”两个词语,被解读错误了,那么,其他的显眼的名词是否也会遭到如此的厄运呢,很显然,基于错误的开始,错误的延伸是在所难免的。来看“千里马”这个很有浪漫色彩的概念。什么是千里马?一匹能够行使千里的马?一匹马一天跑一千华里,等于500公里,作为一匹马,放在古代,我们不能按照现今8小时的工作计算来为其安排合法作息时间,至少,早起加班2个小时,饭后加班4个小时是很正常的,毕竟,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都要保守压迫,何况马乎?那么,也就是说,按照该马一天跑14个小时,实际一个小时也就是不到36公里,具体来说,一秒钟不到10米,这个速度比跨栏(前)广告帝还慢,更不用说是58同城广告中的一头驴子了。于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将文中的“千里马”理解为神话中的“千里马”是错误的。而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千里”的字样,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匹马,是一匹仅仅是跑了(将近)千里的马。
到现在,我们有必要解开前面设置的谜语了。到底“伯”是干什么的。作为年长人,“伯”有着丰富的经验与阅历。当然,古人并不知道(至少不是普遍指导)高等数学、逻辑原理等几近纯理论化的东西,所以,这个阅历,是生活的阅历,其中,不可避免的包括了吃,于是,我们得出了,这个“伯”是一位喜欢吃马肉的人,而他之所以“乐”是因为他发现了一匹刚刚跑过“千里”的“马”,因为该“马”跑过“千里”,身上的脂肪得到了一定的消耗,肥肉少了,吃的就更香。
当然,可能会有人问,马肉并不好吃啊,同志们啊,可您别忘了,那是古代,是万恶的旧社会,有肉吃就不错了啊!还要挑食,马肉也是肉啊,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啊!
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前文提到,“伯”可以说是泛指的年长的人。进而,我们又判断出了,“伯”是一位喜欢吃马肉的人。当然,关于“伯”,我们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稍后再提。
这里,分析《马说》的第二句,这句中,提到了马匹的数量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机会问题:一匹马,这匹马去跑一千里(华里),即500公里,这是很常见的,毕竟,这并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即使达到这个程度的马很多,前面提到的,年长的喜欢吃马肉的“伯”也并不一定高兴。这是为什么呢?文中的下一句,提到了其中的奥妙,也就解释了这里的原因。
在第三局中,这里的“名马”同前文被曲解的“伯乐”一样,也应该是两个词——“名”与“马”。“名”是“铭”的通假字,是标记的意思,这里是动词的被动用法,更加准确的说,是使用动词的被动式,来做宾语的前置定语。那么,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名马”即“铭马”,也就是被标记了的马。标记了什么呢,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标出,我们也可以清楚的推断出,是将刚刚跑过(将近)一千里的马标记了出来。
可标记出来了又怎样的,很不幸,这样一匹得到了适量运动,消耗了一定量的脂肪,食用起来口感会更加美妙的马,没有被送到美食家的手里,却被交给了“奴隶人”,同样,这里的“奴隶”与刚刚提到的这个“名”一样,是动词作前置定语,不同的是,这里的“奴隶”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把铭记了的马,作为奴隶的人。
于是,这样一匹可怜的,经过了一千里的消耗,肥瘦适中的马,再一次的被奴隶了,它将要被浪费的死在马槽旁边,而不是华丽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锅里,甚至,都没有人试着“称”一下,这匹经过了一千里运动的马,肥瘦真的很适中啊!
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在这里,作者再一次的提到了“千里”,但与前文不同的是,此处的“千里”与“马”的位置是分开的,这也恰恰证明了前面我们关于“千里马”的论断。此一句,“之”将修饰“马”的定语(“千里”)后置,就是说,这里要对这匹已经运动了将近千里的马进行详尽的论述了。这样的马是什么情况,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马应当怎样具体的处理(食用呢)?在文中,作者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不过可惜的是,主流的学者们不幸将其理解错误了。
在这里,“食”的出现,也正式的证明了,这篇文章关于马肉烹调知识与烹调不当会导致如何样式的失败的完整论断。那么,按照作者原意的介绍,将这匹运动了千里的马,正确食用的方法是什么呢?文中明确的写出了,需要“粟一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优秀的烹饪家,一个合格的美食家,在使用佳肴的时候,是要配合米饭一起使用的。而更加优秀的做法,就应该像文中,作者描述的一样,是要和“粟”做出来的饭一起食用的,看来,关于杂粮营养的全面性以及粗粮细作的配菜方法,古人已经有了十分充分的研究了啊。
那么,这里我们在依照文章的基础,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分析,为什么食用运动了千里的马的肉,就需要配合粗粮主食呢?
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营养全面性的问题。马肉,其中的肉食纤维含量比较高,而又由于这匹马刚刚运动了千里,像我们前面已经论述的一样,这匹马体内储藏的脂肪得到了一定的消耗,那么这个时候,这匹马的马肉中,通过食用,可以吸收的热量就很有限了,于是,我们需要营养的补充,而与米饭(细粮)等高淀粉主食相比,粗粮营养更加全面,而且,毕竟动物蛋白中的热量也是相对较高的,所以,所需的补充只是少量的,因此,粗粮是理所当然的最佳选择。
四、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实,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主流的学者本应当意识到,这篇关于烹调技术与食用营养理论的著名文章的真正含义,然而,可惜的是,对于生活中,劳动知识的鄙视与默然,使得这些人与真理再次失之交臂了。
一个“食马者”,一语中的,“食”不是“饲”,也就是说,这里并不是说养马的人。而是说对于马肉的正确美食方法。大家想一想啊,草料才多少钱一斤,青草很多,在过去,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古代,植被的破坏远远没有现今社会这样严重,青草漫山遍野都是,养一匹马,说的摩登一点,不是小case吗。
因此,这一句,正确的理解是,一般的 ,爱吃马肉的人,不知道这是一匹刚刚运动了将近千里的马,而把它当做是普普通通的马肉就给吃了,真是暴殄天物啊,出现了如此悲催的事件,作为一个爱吃马肉,又懂得吃马肉的年长的“伯”,又怎能“乐”啊!
错误的悲催食用方法,必然导致错误的结果。客观上,营养不良,虽然是已经消耗了很多脂肪的马肉,口感应该很好了,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主食搭配方案,吃这种肉,很难保证营养的全面吸收;而主观上,因为吃马肉的人,“不知”这匹马是运动了将近千里的马,因此,其在食用的过程中国,很可能就存在猪八戒吃人参果的囫囵吞枣样式,由于忽视,使得原本可以十分美味的肉大减其色。
五、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悲催不仅仅限于“食马者”这个本来可以品尝运动了千里的马的人身上,因为食材的良好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对于食材本身,这样的一种赤裸裸的暴殄天物的浪费,其本身也是一种悲催。因此,作者又从食材“马”的角度,对未将最佳资源进行最有效使用的严重浪费情况的不良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
从食材“马”的角度讲,虽然,这匹马经过了将近千里的运动,得到了一定的消耗,肥瘦适中,口感细腻,但是,因为没有主食的有效搭配,造成了整体的菜肴的营养不均衡,这就势必倒是了食客的“食不饱,力不足”。注意,在这里,原句的“食不饱,力不足”前,是应该存在一个隐式的主语调换,即从原句中的“马”,换成了食客人。毕竟,从美食角度讲,也应当是以人为本的,美食做得好不好,要从食客的角度才能得到客观的品评。而一名食客,在没有获得合理的营养搭配,又怎能说得上是吃的好呢?而食客没有得到营养这个饮食最本质方面的满足,这个最终的结果,就是良好的食材,其优良品质被埋没了,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才美不外现”。注意,这一句中,主语又从食客换回了“马”。这一句中,主语的反复更换,我们不能因此便否定古人言语逻辑,毕竟在古汉语中,很多情况,某些显而易见的词语是会被省略掉的。这里是古代书写的难度(最开始的刻龟甲到铸鼎到竹简等)而积累下的习惯问题。
于是,吃了这样一次营养搭配不均衡的马肉餐,虽然马是经过了千里运动,肥瘦适中,口感细腻的马,但正是因为营养不均衡,还不如吃一匹普通的马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再继续做马肉吃,还有必要再将马进行将近千里的运动吗?
作者的这个问题提的好啊!可以说,我们的行为,都应该是有目的的。吃饭,因为饿了;睡觉,因为困了……吃一顿精选食材的马肉,应该是为了自身的营养,而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口腹之欲。拜托,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不会如此肤浅的啊。因此,作者用一个反问,道出了,一切对于食材精加工的努力付之东流。再次感慨,暴殄天物啊!
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我们说,在进行某项较为严密的行为前,完整的计划或策划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事情正式开始前,计划就已经与预期的目的偏失了方向,那么,其结果的重大失误就是在所难免了。
这里,作者将这个观点在马肉的最佳食用方法论文中,表述了出来。一个“策”,就体体现出了先行计划的重要性。由于计划的失误,很可能,食用马肉的人,仅仅就是为了果腹,就是简简单单的像填饱肚子。或者是,操作过程的失误,即烹饪马肉的人,并不知道这匹马是经过了将近千里运动的肥瘦适中的马,于是,错误在最开始的计划阶段就已经诞生了,这个错误,被不幸的展开,向后蔓延着。
计划的失误,烹饪的走样,怎能保证吃的尽兴呢,而吃这样的被严重浪费的马肉,又怎能算得上是物尽其材呢。要知道,在古代,由于生产资料的相对匮乏,人们是很强调勤俭节约的。现在,尤其是在农村中,一碗饭吃不完,倒掉喂猪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而在古代,人们是强调盘中之餐粒粒辛苦的。没有让经过精心准备的良好资源发挥其最佳作用,这就是赤裸裸的浪费。这种浪费,就是暴殄天物。
于是,作者又讲到“鸣”的问题了。注意,这里与前文不同,是并不存在主语暗换的问题的。这一句,是十分整齐的排比句:是人在“策”;是人在“食”;而“鸣”,也应该是人的行为。那么,您可能要问了,这是什么在鸣啊,人没有按照最佳方案,没有吃到最棒的马肉套餐,怎么会叫呢?其实,这里的“鸣”,其实并不是人主动的“鸣”,这个“鸣”是呻吟,是被动的。因为吃了搭配不当的马肉,没有主食的合理搭配,必定造成了一顿饭的营养不良。在现代社会中,饮食营养结构十分发达尤其是西方高糖食品的引进,使得人们普遍糖摄入过量。而在古代,这种情况是恰恰相反的。古人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仅仅一顿饭没有吃饱,就是要饿肚子的啊。于是,这个“鸣”我们能够理解了,这是一种饿肚子的呻吟(当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伴有肚子的咕咕叫)。
而悲剧的是,饿的人自己开始呻吟了,肚子咕咕叫了,还不知道原因,不知道进行反思,悲剧啊!
悲剧的延伸,造成了对已有正确的经验的质疑。于是,当再次要去吃马肉的时候,无知的人开始策划的时候,就要说“天下无马”了。当然,这里的马,是指能够口感好,而且能够恰到好处的填报肚子的马。无知啊,悲剧是自己造成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却把责任问题推脱给别人,无知。
(完整串讲)
新解:
大家发现,有位老伯伯乐了,然后大家发现原来是有一匹经过了千里运动,肥瘦适中,口感细腻的马。让一匹马运动千里,达到良好口感的程度,是十分常见的,但是,这位善于烹饪马肉,懂得美食营养搭配的老伯伯却并不总是开心。因为,虽然将这批运动了千里的马标记了出来,如果继续让马干活,而没有用于正是烹调,最多这匹马就死在了马槽中,而不是厨房里,甚至都没有人称一称,运动了千里的马肥瘦适中的良好而适于食用的体重分量。
对于运动了千里,肥瘦适中,口感细腻的马来说,在食用起来,要配合将近一石的粗粮一起吃。吃马肉的人,不知道这匹马是经过了千里运动,肥瘦适中的马,就把他吃了。而对于马来讲,虽然经过了千里的运动,由于烹饪成为成品菜肴后,没有正确的主食搭配,人吃起来也吃不饱,吃不饱就会没有力量,于是,食材的营养价值没有完整体现出来,这样吃一匹经过了千里运动的马,还不如吃一匹普通的马的肉了,要是仅仅想吃一匹普通的马的肉,还要马运动千里干什么呢。
没有食用主食搭配良好的马肉,这个从最开始的策划来讲就是错误的;而这样吃马肉,没有做到物尽其材,反而是暴殄天物;这样吃了马肉,吃不饱肚子,饿的吃饭的人痛苦呻吟肚子咕咕叫了,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要趾高气扬恬不知耻的说天底下没有又好吃又能填饱肚子的马肉。其实,并不是没有这么好的马肉,而是愚蠢的人并不知道正确的马肉使用方法。
附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但您要是真想认真,好吧,您随意~
近日,看了某电视台的节目《百家讲坛》,其中的所谓专家对《西游记》的讲评,不知是有意恶搞,还是现今的专家的学术水平当真如此堕落。
总之,这位“专家”触发了我也来恶搞一些东西,模拟所谓“专家”的方式来进行搞笑,第一个中枪的,就是韩愈先生的《杂说(四)》也就是更为人所知的《马说》。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是吃马肉的,此“千里马”非彼“千里马”!)
以往,主流的学者将其中的“伯乐”理解为春秋时期的同名相马名家,其实,这种理解的片面的,因而可以说是错误的。正是因为这种始于文章开始的错误,导致了以往主流学者对这篇马说整理解读的偏差。
其实,在这里,“伯”与“乐”是两个独立的词语,“伯”在古文中,通常指年长者,“乐”就是高兴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句的意思是有位年长的人开心了。而不是以往大家解读的“伯乐”的问题。而至于这位年长的人,究竟具体的什么样的人物,而他有因何事而开心,这里,我们先卖一个关子,稍后再相加解说。
既然原文中的“伯”与“乐”两个词语,被解读错误了,那么,其他的显眼的名词是否也会遭到如此的厄运呢,很显然,基于错误的开始,错误的延伸是在所难免的。来看“千里马”这个很有浪漫色彩的概念。什么是千里马?一匹能够行使千里的马?一匹马一天跑一千华里,等于500公里,作为一匹马,放在古代,我们不能按照现今8小时的工作计算来为其安排合法作息时间,至少,早起加班2个小时,饭后加班4个小时是很正常的,毕竟,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都要保守压迫,何况马乎?那么,也就是说,按照该马一天跑14个小时,实际一个小时也就是不到36公里,具体来说,一秒钟不到10米,这个速度比跨栏(前)广告帝还慢,更不用说是58同城广告中的一头驴子了。于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将文中的“千里马”理解为神话中的“千里马”是错误的。而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千里”的字样,我们可以得出,这是一匹马,是一匹仅仅是跑了(将近)千里的马。
到现在,我们有必要解开前面设置的谜语了。到底“伯”是干什么的。作为年长人,“伯”有着丰富的经验与阅历。当然,古人并不知道(至少不是普遍指导)高等数学、逻辑原理等几近纯理论化的东西,所以,这个阅历,是生活的阅历,其中,不可避免的包括了吃,于是,我们得出了,这个“伯”是一位喜欢吃马肉的人,而他之所以“乐”是因为他发现了一匹刚刚跑过“千里”的“马”,因为该“马”跑过“千里”,身上的脂肪得到了一定的消耗,肥肉少了,吃的就更香。
当然,可能会有人问,马肉并不好吃啊,同志们啊,可您别忘了,那是古代,是万恶的旧社会,有肉吃就不错了啊!还要挑食,马肉也是肉啊,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啊!
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前文提到,“伯”可以说是泛指的年长的人。进而,我们又判断出了,“伯”是一位喜欢吃马肉的人。当然,关于“伯”,我们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稍后再提。
这里,分析《马说》的第二句,这句中,提到了马匹的数量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机会问题:一匹马,这匹马去跑一千里(华里),即500公里,这是很常见的,毕竟,这并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即使达到这个程度的马很多,前面提到的,年长的喜欢吃马肉的“伯”也并不一定高兴。这是为什么呢?文中的下一句,提到了其中的奥妙,也就解释了这里的原因。
在第三局中,这里的“名马”同前文被曲解的“伯乐”一样,也应该是两个词——“名”与“马”。“名”是“铭”的通假字,是标记的意思,这里是动词的被动用法,更加准确的说,是使用动词的被动式,来做宾语的前置定语。那么,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名马”即“铭马”,也就是被标记了的马。标记了什么呢,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标出,我们也可以清楚的推断出,是将刚刚跑过(将近)一千里的马标记了出来。
可标记出来了又怎样的,很不幸,这样一匹得到了适量运动,消耗了一定量的脂肪,食用起来口感会更加美妙的马,没有被送到美食家的手里,却被交给了“奴隶人”,同样,这里的“奴隶”与刚刚提到的这个“名”一样,是动词作前置定语,不同的是,这里的“奴隶”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把铭记了的马,作为奴隶的人。
于是,这样一匹可怜的,经过了一千里的消耗,肥瘦适中的马,再一次的被奴隶了,它将要被浪费的死在马槽旁边,而不是华丽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锅里,甚至,都没有人试着“称”一下,这匹经过了一千里运动的马,肥瘦真的很适中啊!
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在这里,作者再一次的提到了“千里”,但与前文不同的是,此处的“千里”与“马”的位置是分开的,这也恰恰证明了前面我们关于“千里马”的论断。此一句,“之”将修饰“马”的定语(“千里”)后置,就是说,这里要对这匹已经运动了将近千里的马进行详尽的论述了。这样的马是什么情况,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马应当怎样具体的处理(食用呢)?在文中,作者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不过可惜的是,主流的学者们不幸将其理解错误了。
在这里,“食”的出现,也正式的证明了,这篇文章关于马肉烹调知识与烹调不当会导致如何样式的失败的完整论断。那么,按照作者原意的介绍,将这匹运动了千里的马,正确食用的方法是什么呢?文中明确的写出了,需要“粟一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优秀的烹饪家,一个合格的美食家,在使用佳肴的时候,是要配合米饭一起使用的。而更加优秀的做法,就应该像文中,作者描述的一样,是要和“粟”做出来的饭一起食用的,看来,关于杂粮营养的全面性以及粗粮细作的配菜方法,古人已经有了十分充分的研究了啊。
那么,这里我们在依照文章的基础,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分析,为什么食用运动了千里的马的肉,就需要配合粗粮主食呢?
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营养全面性的问题。马肉,其中的肉食纤维含量比较高,而又由于这匹马刚刚运动了千里,像我们前面已经论述的一样,这匹马体内储藏的脂肪得到了一定的消耗,那么这个时候,这匹马的马肉中,通过食用,可以吸收的热量就很有限了,于是,我们需要营养的补充,而与米饭(细粮)等高淀粉主食相比,粗粮营养更加全面,而且,毕竟动物蛋白中的热量也是相对较高的,所以,所需的补充只是少量的,因此,粗粮是理所当然的最佳选择。
四、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实,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主流的学者本应当意识到,这篇关于烹调技术与食用营养理论的著名文章的真正含义,然而,可惜的是,对于生活中,劳动知识的鄙视与默然,使得这些人与真理再次失之交臂了。
一个“食马者”,一语中的,“食”不是“饲”,也就是说,这里并不是说养马的人。而是说对于马肉的正确美食方法。大家想一想啊,草料才多少钱一斤,青草很多,在过去,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古代,植被的破坏远远没有现今社会这样严重,青草漫山遍野都是,养一匹马,说的摩登一点,不是小case吗。
因此,这一句,正确的理解是,一般的 ,爱吃马肉的人,不知道这是一匹刚刚运动了将近千里的马,而把它当做是普普通通的马肉就给吃了,真是暴殄天物啊,出现了如此悲催的事件,作为一个爱吃马肉,又懂得吃马肉的年长的“伯”,又怎能“乐”啊!
错误的悲催食用方法,必然导致错误的结果。客观上,营养不良,虽然是已经消耗了很多脂肪的马肉,口感应该很好了,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主食搭配方案,吃这种肉,很难保证营养的全面吸收;而主观上,因为吃马肉的人,“不知”这匹马是运动了将近千里的马,因此,其在食用的过程中国,很可能就存在猪八戒吃人参果的囫囵吞枣样式,由于忽视,使得原本可以十分美味的肉大减其色。
五、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悲催不仅仅限于“食马者”这个本来可以品尝运动了千里的马的人身上,因为食材的良好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对于食材本身,这样的一种赤裸裸的暴殄天物的浪费,其本身也是一种悲催。因此,作者又从食材“马”的角度,对未将最佳资源进行最有效使用的严重浪费情况的不良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
从食材“马”的角度讲,虽然,这匹马经过了将近千里的运动,得到了一定的消耗,肥瘦适中,口感细腻,但是,因为没有主食的有效搭配,造成了整体的菜肴的营养不均衡,这就势必倒是了食客的“食不饱,力不足”。注意,在这里,原句的“食不饱,力不足”前,是应该存在一个隐式的主语调换,即从原句中的“马”,换成了食客人。毕竟,从美食角度讲,也应当是以人为本的,美食做得好不好,要从食客的角度才能得到客观的品评。而一名食客,在没有获得合理的营养搭配,又怎能说得上是吃的好呢?而食客没有得到营养这个饮食最本质方面的满足,这个最终的结果,就是良好的食材,其优良品质被埋没了,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才美不外现”。注意,这一句中,主语又从食客换回了“马”。这一句中,主语的反复更换,我们不能因此便否定古人言语逻辑,毕竟在古汉语中,很多情况,某些显而易见的词语是会被省略掉的。这里是古代书写的难度(最开始的刻龟甲到铸鼎到竹简等)而积累下的习惯问题。
于是,吃了这样一次营养搭配不均衡的马肉餐,虽然马是经过了千里运动,肥瘦适中,口感细腻的马,但正是因为营养不均衡,还不如吃一匹普通的马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再继续做马肉吃,还有必要再将马进行将近千里的运动吗?
作者的这个问题提的好啊!可以说,我们的行为,都应该是有目的的。吃饭,因为饿了;睡觉,因为困了……吃一顿精选食材的马肉,应该是为了自身的营养,而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口腹之欲。拜托,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不会如此肤浅的啊。因此,作者用一个反问,道出了,一切对于食材精加工的努力付之东流。再次感慨,暴殄天物啊!
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我们说,在进行某项较为严密的行为前,完整的计划或策划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事情正式开始前,计划就已经与预期的目的偏失了方向,那么,其结果的重大失误就是在所难免了。
这里,作者将这个观点在马肉的最佳食用方法论文中,表述了出来。一个“策”,就体体现出了先行计划的重要性。由于计划的失误,很可能,食用马肉的人,仅仅就是为了果腹,就是简简单单的像填饱肚子。或者是,操作过程的失误,即烹饪马肉的人,并不知道这匹马是经过了将近千里运动的肥瘦适中的马,于是,错误在最开始的计划阶段就已经诞生了,这个错误,被不幸的展开,向后蔓延着。
计划的失误,烹饪的走样,怎能保证吃的尽兴呢,而吃这样的被严重浪费的马肉,又怎能算得上是物尽其材呢。要知道,在古代,由于生产资料的相对匮乏,人们是很强调勤俭节约的。现在,尤其是在农村中,一碗饭吃不完,倒掉喂猪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而在古代,人们是强调盘中之餐粒粒辛苦的。没有让经过精心准备的良好资源发挥其最佳作用,这就是赤裸裸的浪费。这种浪费,就是暴殄天物。
于是,作者又讲到“鸣”的问题了。注意,这里与前文不同,是并不存在主语暗换的问题的。这一句,是十分整齐的排比句:是人在“策”;是人在“食”;而“鸣”,也应该是人的行为。那么,您可能要问了,这是什么在鸣啊,人没有按照最佳方案,没有吃到最棒的马肉套餐,怎么会叫呢?其实,这里的“鸣”,其实并不是人主动的“鸣”,这个“鸣”是呻吟,是被动的。因为吃了搭配不当的马肉,没有主食的合理搭配,必定造成了一顿饭的营养不良。在现代社会中,饮食营养结构十分发达尤其是西方高糖食品的引进,使得人们普遍糖摄入过量。而在古代,这种情况是恰恰相反的。古人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仅仅一顿饭没有吃饱,就是要饿肚子的啊。于是,这个“鸣”我们能够理解了,这是一种饿肚子的呻吟(当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伴有肚子的咕咕叫)。
而悲剧的是,饿的人自己开始呻吟了,肚子咕咕叫了,还不知道原因,不知道进行反思,悲剧啊!
悲剧的延伸,造成了对已有正确的经验的质疑。于是,当再次要去吃马肉的时候,无知的人开始策划的时候,就要说“天下无马”了。当然,这里的马,是指能够口感好,而且能够恰到好处的填报肚子的马。无知啊,悲剧是自己造成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却把责任问题推脱给别人,无知。
(完整串讲)
新解:
大家发现,有位老伯伯乐了,然后大家发现原来是有一匹经过了千里运动,肥瘦适中,口感细腻的马。让一匹马运动千里,达到良好口感的程度,是十分常见的,但是,这位善于烹饪马肉,懂得美食营养搭配的老伯伯却并不总是开心。因为,虽然将这批运动了千里的马标记了出来,如果继续让马干活,而没有用于正是烹调,最多这匹马就死在了马槽中,而不是厨房里,甚至都没有人称一称,运动了千里的马肥瘦适中的良好而适于食用的体重分量。
对于运动了千里,肥瘦适中,口感细腻的马来说,在食用起来,要配合将近一石的粗粮一起吃。吃马肉的人,不知道这匹马是经过了千里运动,肥瘦适中的马,就把他吃了。而对于马来讲,虽然经过了千里的运动,由于烹饪成为成品菜肴后,没有正确的主食搭配,人吃起来也吃不饱,吃不饱就会没有力量,于是,食材的营养价值没有完整体现出来,这样吃一匹经过了千里运动的马,还不如吃一匹普通的马的肉了,要是仅仅想吃一匹普通的马的肉,还要马运动千里干什么呢。
没有食用主食搭配良好的马肉,这个从最开始的策划来讲就是错误的;而这样吃马肉,没有做到物尽其材,反而是暴殄天物;这样吃了马肉,吃不饱肚子,饿的吃饭的人痛苦呻吟肚子咕咕叫了,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要趾高气扬恬不知耻的说天底下没有又好吃又能填饱肚子的马肉。其实,并不是没有这么好的马肉,而是愚蠢的人并不知道正确的马肉使用方法。
附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