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两三年前会想一个现象:当人把目光放的无比长远时,会陷入虚无和忧郁。

比如常常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往往会觉得“太阳下没有新鲜事。”宇宙中一切都在不断循环、重复发生,甚至你装逼用的素材以及你装逼时的神态、心理,前人都毫无二致的重复过千百遍。

刚刚看了一个谈焦虑和勇气的视频,突然觉得也许从根本上这是一种因为把目标放的太大,从而觉得无能为力/无价值感/无意义感、进而导致的颓废/焦虑/失落。

当视角很大的时候,目标也太远大:我想要变得很独特,我想要拥有自己的特殊的价值,而不是与前人并无二致。当做不到这些,虚无和忧郁就自然的出现。

而当把视角、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当下,一个个具有达成的可能性的小目标。就能从每份小目标里收获多巴胺。即“我每天要走一万步”与“我只需要走好下一步”以及“一个段子对于宇宙而言是nothing”与“一个段子对于一个孩子是饱满的欢乐”

也就是:把目光从无边的宇宙和从不停下的历史长河收回,再次聚焦在每个家庭、每个人、每份或浅或深的情感。(知乎里搜一下“活在当下”,主流的看法是:每秒钟只感受正在做的事情,不想别的任何。)

-----------------------------------------------------
“我每天要走一万步”与“我只需要走好下一步”。
这个我试过了,试一试就知道,这两种不同的想法带来的心态是远远不同的。

0 个评论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