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杨修之死——no zuo no die,死的活该

原文不复述了,三国里耳熟能详的故事,被纳入人教社义务教育的教材,这故事要是不知道,才是不应该的。

那么,我们来论一论杨修先生。杨的死,真是因为恃才傲物为曹操先生所忌吗?

在分析之前,先做个原则的说明。现在,网上很多“饱学”人士(包括区区鄙人),也作出了很多分析。旁征博引,很是精彩。得出的结论也天花乱坠。从葵花宝典的作者,到宋江老大的星宿……

这里,我们要论,旁征博引的东西,如果不是原著表述不清,就不必了,毕竟,小说家描述的故事,甚至和史实还有着一定的初入,就从原著说说吧。

那么,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不好意思,杨修的死,个人认为,死的活该,套用现下网上流行的时髦词汇,真真是“no zuo no die”。

别的不说,单说,曹操杀杨修的直接原因——“鸡肋事件”。曹操随口一个夜间口号,杨修便刻意揣度。个人不否认这其中心理学暗示之类的影响。然而,以战争本身分析,东汉三国的战争,是绝对的地面接触战,冷兵器的对接。在这种模式下,兵士们临战的心理状态,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曹操本意如何,杨将其解读为要撤退,要回家,并在大军中散布开来,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想着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个还会奋力厮杀?依军法,单单一个扰乱军心,就应当砍了这瞎咋呼的杨修。

那么,再看其他的,原文中倒叙的几个事件。

这里,再多插入一段。原文中,作者罗先生主观上很倾向枭雄刘备的汉家宗室的正统地位,于是,曹操先生在文中便饱受了各种打压。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砍掉一个动摇军心的杨,作者也要大费周章。然而小说家主观的维护,在事实面前也带有续貂的苍白。

回过来我们继续分析曹杨两位先生的“文化逗趣”。

先说这“园门阔”事件。曹操和工匠逗着玩,可能有失身份,这种情况下,作为幕僚,在旁点破拆台,就更不合适了。这种情况下,曹操没表态,至少,大度的姿态,已经做到位了。

进而,“一盒酥”事件。进贡给丞相的特供食品,杨给吃了,摆明了夺老大的面子,曹操没有发怒,很够意思了吧。这种情况下,杨的表现,已经的完全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了。曹操还能够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可见,曹是爱才的。

随后,“梦中杀人”事件。战争年代,那个能保证绝对安全呢,曹身为三军主帅,自然是很多人的消灭目标,甚至曹本人,也参与过暗杀事件(暗杀董卓未成)。在当时的背景下,杀手完全可以渗透到各个层面。曹操的自保,完全是情有可原的。换个角度想,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能够预先告知他人,自己“梦中好杀人”,警告他人不要靠近,已经可以算作是对他人的事前警告,已经很负责任了。涉及到自己以为三军主帅的切身安危,一个有效的方案,杨修当众道破,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竟然没有发作,其涵养胸襟可见一斑。

再后,“朝歌长吴质”、“教植斩吏”等事件,杨修甚至直接介入到曹操集团内部接班人的选择,并未曹操直接制造假象,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尚且忍住,并未发难于杨修,曹操的胸襟修为实是宽阔啊。

综上,杨修当杀,完全是自己作的。曹操先生的胸怀,至少在对待杨修先生的态度与方式来看,大大的,已经仁至义尽了。
 

2 个评论

生活中好多杨修,生生不息,作死不断!
诚然,这类人物,死不足惜啊。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