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line of MacBook ·下篇

上篇(PowerPC 架构)地址:


https://www.lundao.com/article/513 
 
在完全没摸过一台机器的情况下扯这么长,我也服了我自己。


 
仍然很长很流水账,图还是多,以上。
主参考资料同上篇:Wikipedia,Mactracker
 
今年是 iMac 20 周年及 MacBook Air 十周年。
 
---
 
前言
 

 
2005 年苹果放弃继续使用 PowerPC 架构,转换到了与 PC 相同的 Intel x86 架构,如上篇所提到。
 
2006 年苹果发布 Boot Camp 软件,为 Mac 安装 Windows 提供了官方驱动支持,从此天朝电脑城的奸商们又多了个收费项目。

这时候的产品定位体系大约是这样:
 

 
当 Mac 与 PC 不再有根本性的硬件差异后,保持体验的优势成为了一个更难的课题,那么具体苹果拿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就从下文开始。


除了目前我手头的 2017 13 MBP 带 Bar 之外,下面的机器撑死也就在体验店里面摸过,所以欢迎挑错。


 
---
 
乔布斯还活着的时候
 
2006.1 MacBook Pro
首款使用 Intel 处理器的苹果笔记本电脑
 

 
PowerBook 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沿用了 PowerBook G4 的外形设计(以及模具),搭载 Core Duo (后期 Core 2 Duo)双核处理器及 ATI Mobility Radeon X1600 显卡,也是苹果首款双核笔记本,官方宣传其性能达到前代铝合金 PowerBook G4 的 4-5 倍。
提供 15 及 17 英寸机型。
取消了 Modem 接口,增加内置 iSight 摄像头以及红外遥控功能,Mac OS X 中有对应的 Front Row 操作界面可供使用(相当于 Windows Media Center)。


首次搭载磁性充电接口 MagSafe 
 

 
触摸板支持双指滚动


 
2006.5 MacBook

iBook 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自此苹果消费级笔记本也转向了 Intel 处理器。
仅提供 13 英寸机型,原生显示分辨率为 1280*800,搭载 Core Duo / Core 2 Duo 处理器以及 Intel GMA 950 / X3100 集成显卡,共享显存。
启用了完全重新设计的外观,取消了锁定合盖状态的机械结构,不完全拆卸的情况下可以升级/更换内存以及硬盘。
内置 AirPort Extreme 无线网卡,并在后期机型中升级到 Wi-Fi 802.11a/b/g/n 标准支持(最初为 802.11b/g)。
搭载红外遥控及 iSight 摄像头,最高可选 SuperDrive CD/DVD 刻录光驱。


它还有个全黑色款:
 

 
机身表面处理从白色版本的光面变为黑色类肤质涂层,配置组合有微小的变动。
 
此机型的模具型号 A1181 一直沿用到 2008 年后期,2008 年北京三里屯开设了中国首家 Apple Store 直营店,因此我印象中这一代 MacBook 应该是很多国内数码社区中爱好者们首次接触到的型号。


 
2008.1 MacBook Air 
「世界最薄笔记本」
 

 
不需要解释太多,我们现在看到的 Air 其实是 2010 年第二代的外形,而这时才是初代机。
在笔记本电脑界首次采用 Unibody 一体成型制造工艺,阳极氧化铝材质。
 
搭载 1.6/1.8 GHz Core 2 Duo 双核处理器,仅重约 1.36 kg,2 GB RAM,以及 13.3 英寸 1280*800 LED 背光镜面显示屏。


取消光驱、Modem、音频输入等接口,保留了极为简洁的布局:
 

 
(左侧仅有电源,右侧所有接口由活动门覆盖,包含耳机、USB 2.0 以及 Micro DVI 接口)
 
搭载全尺寸背光键盘(塑料 MacBook 键盘无背光),搭载红外遥控,首次搭载支持多点触控手势的单键触控板。
 
最初可选 80 GB 4200 转机械硬盘(1.8 英寸,尺寸规格同 iPod classic)或 64 GB 固态硬盘。
 
在当时的发布会中乔布斯将 Air 定位为 「wireless machine」,实际上也确实具备强悍的无线连接能力,全系标配支持 WI-Fi 802.11a/b/g/n + 蓝牙 2.1 EDR 的 AirPort Extreme 无线网卡。
 
为了解决在当时部分软件还需要使用光驱安装的问题,Mac OS X 提供了沿用至今的「远程光盘(Remote Disc)」功能,即在有光驱的电脑(支持 Windows)中安装苹果的共享软件后,光驱便加入到局域网共享中,处在同一局域网里的 Air 在对方同意使用光驱共享后,可以无线访问被共享光驱中正在读取的光盘数据。
 
该功能具体的使用方法请参考:https://support.apple.com/zh-cn/HT203973


 
2008.10 Unibody MacBook / MacBook Pro
 
 

自此开始苹果全线笔记本产品均使用 Unibody 一体成型工艺以及阳极氧化铝材质,且外观风格延续至今。
 

 
使用这一风格,型号为 A1286 模具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 涵盖了 2008 年 - 2012 年中的所有不同配置,跨度相当大。
使用这一风格,型号为 A1297 模具的 17 英寸 MacBook Pro 在 2011 年末期款后被取消。
使用这一风格,型号为 A1278 模具的 13 英寸 MacBook 成为了现在 13 英寸 MacBook Pro 的前身。(来自 Mactracker)
 
你说不定还会在闲鱼上面见到它们冒充着新款苹果笔记本...
 
并且这应该是最后一代有光驱的 MacBook Pro 模具,最后一代非 Retina 屏 MacBook Pro,用户可以更换/升级内存和硬盘,也可以使用光驱位硬盘托架。
 
在这一代首次启用一体化玻璃材质多点触控板。


13 英寸 A1278 铝合金 MacBook / MacBook Pro 区别(来自 Mactracker):
13 英寸铝合金 MacBook 于 2009 年 6 月停产,随后苹果在其基础上加入了 FireWire 800 火线接口、SD 卡读卡器,以及在之前的 MacBook 产品线中全线缺席的背光键盘,从而诞生了 13 英寸 MacBook Pro。



最初 13 / 15 / 17 英寸 MacBook Pro 全部搭载 Core 2 Duo 双核处理器,15 英寸从 2010 年中款开始搭载第一代双核 Core i5/i7 处理器(最高 2.8 GHz i7 M640),并在 2011 年早期款开始升级到第二代四核 Core i7 处理器,取消 i5 选项(当时最高可选 2.3 GHz i7 2820QM),17 英寸 MacBook Pro 截止停产最高可选第二代四核 2.5 GHz i7 2860QM 处理器。
 
最初 15 / 17 英寸 MacBook Pro 同时搭载 NVIDIA Geforce 9400M 和 9600M GT (显存 256 / 512 MB)独立显卡,并且允许用户自行切换使用其中的任意一个,而 13 英寸只有 9400M 独立显卡,这之后的 15 / 17 英寸 MacBook 搭载 NVIDIA GT 330M 独立显卡。
 
2011 年初 13 英寸 MacBook Pro 取消独立显卡变为纯核显驱动,15 英寸开始分别搭载 AMD Radeon HD 6750M/6770M 独立显卡,配合 512 MB/1 GB GDDR5 显存,核显使用共享显存,17 英寸使用 HD6770M 1 GB 独立显卡,此外这一代 MacBook Pro 开始具备雷电接口。



13 英寸版本均搭载原生分辨率 1280*800 的 LED 背光 TN 镜面显示屏。
15 英寸版本默认搭载原生分辨率 1440*900 的 TN 镜面显示屏,可以选装原生分辨率为 1680*1050 的 TN 雾面显示屏,选装屏幕具有观感近似现款 MacBook Air 的银色金属边框,如下图所示:


17 英寸版本搭载原生分辨率 1900*1200 的镜面显示屏,可选防眩光。


 
 2010.5 Unibody Polycarbonate MacBook
 

 
模具型号 A1342,采用一体成型工艺,聚碳酸酯材质。
有个比较偶然的机会我好像摸到过这机器(外壳层面),一整个底面全是橡胶材质的设计十分大胆。
拆卸底面后用户可更换/升级内存和硬盘,且可以使用光驱位硬盘托架。
 
搭载双核 2.4 GHz Core 2 Duo P8600 处理器,13 英寸原生分辨率 1280*800 LED 背光 TN 显示屏,以及 NVIDIA Geforce 320M 独立显卡。
触控板相较之前的 A1181 升级到一体化多点触控板,取消了红外接收器,键盘无背光,也不再提供黑色款。
 
2010.10 2nd-Gen MacBook AIr
 

 
我们如今能看到的 MacBook Air 仍然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只有很微小的差异。
首次提供 11 英寸机型可选。
 
13 英寸机型原生显示分辨率提升到 1440*900,沿用至现款 Air;11 英寸机型原生显示分辨率为 1366*768。
同样使用之前出现过的一体化玻璃材质多点触控板,沿用至现款 Air。


首次废除机械硬盘选项,全系列标配闪存存储,可能是最早只提供纯固态的笔记本产品线。
 
最初搭载 NVIDIA Geforce 320M 独立显卡,后变为纯核显。
 
2011 年中款开始 11 / 13 英寸均搭载雷电接口,并且加回了之前缺失的键盘背光,蓝牙版本从 2.1 + EDR 升级到 4.0。
 
最初搭载双核 Core 2 Duo 低压处理器,2011 年中款开始搭载双核 Core i5/i7 低压处理器。
 
2013 年中款开始支持 Wi-Fi 802.11ac 标准,固态硬盘由 SATA 接口变为 x2 带宽的 PCIe 接口,速度更快。



这一代官方介绍视频中 Phil Schiler 解释了 MacBook 为何一直没有采用触摸屏的原因: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14019
 
(苹果在当时认为,手臂悬空操作屏幕体验不佳)


 
 
斯人已逝
 
2013 年我去了人生第一家 Apple Store 直营店(成都万象城)转了一圈,顺手摸了摸,所以下面的机器我或多或少就有点主观印象了。
 
2012.6 Retina MacBook Pro 15”
2012.10 Retina MacBook Pro 13”
 


 
最初只提供 15 英寸机型,2012 年后期 13 英寸也进入了 Retina 的世界。
在当时的发布会上被钦定为前代 Unibody 机型的下一代产品。
 
搭载 15 英寸 2880*1800 / 13 英寸 2560*1600 Retina IPS 镜面显示屏,几乎完整覆盖 sRGB 色域,Mac OS X 也有了与之配合良好的高分辨率显示优化。
 
15 英寸厚度约 18.03mm,相较前代产品薄 1/4,约 2.02 kg 的重量也使其成为了当时最轻的 MacBook Pro。
13 英寸重量约 1.62 kg。
 
用户不再能够自行更换/升级 RAM。


15 英寸最初可选配最高 2.7 GHz 主频的 i7 3820QM 四核标准电压处理器,模具型号 A1398 沿用至 2015 年中期款,此时可选最高 2.8 GHz 主频的 i7 4980HQ 四核标准电压处理器。
13 英寸最初搭载 2.5 GHz i5 3210M / 2.9GHz i7 3520M 双核处理器,由 2013 年后期开始搭载 2.4 GHz i5 4258U/2.6 GHz i5 4288U,以及 2.8 GHz i7 4558U 双核低压处理器,截止 2015 年早期款搭载 2.7 GHz i5 5257U / 2.9 GHz i5 5287U 以及 3.1 GHz i7 5557U 双核低压处理器。
 
15 英寸最初搭载 NVIDIA Geforce GT 650M 1 GB 独立显卡,2015 年中期款变为 AMD Radeon R9 M370X 2 GB 独立显卡,可选纯核显。
 
2013 年后期版本 15 英寸开始使用速度更快的 x4 带宽接口 PCIe 固态硬盘,代替之前的 SATA。
 
相较一般核显性能更强的 Iris 核芯显卡在这一代开始出现。
 
2015 年早期版本 13 英寸开始引入 Force Touch 压感触控板。


 
 
2015.4 The New MacBook
 
 


 
这是最为轻薄的 MacBook,也是舍弃最多的 MacBook,还是一个存在地位可能被 iPad Pro 侵占的 MacBook。
虽然还是那个名字,但它已经不再是曾经代表最入门以及适用人群最广的那个系列了,与 MacBook Pro 相似的价位使其本身不高的性价比显得更低了一截。
 
Logo 不会发光(手动滑稽)
 
整机仅重约 920g,搭载 12 英寸原生分辨率 2304*1440 的 Retina IPS 显示屏,无风扇设计。


最初搭载默认主频 1.1 - 1.3 GHz 的 Core-M 5Y31/5Y51/5Y71 双核处理器,2017 年版本搭载默认主频 1.2 GHz Core m3-7Y32 / 1.3 GHz i5 7Y54 / 1.4 GHz i7 7Y75 双核处理器,这一类型处理器常见于 Windows 二合一平板产品中,板载 8 GB RAM 不可拆卸,板载 NVMe (x2 PCIe)接口闪存存储,不可拆卸。
 
搭载梯形内置电池,官方宣传可提供最高 10 小时无线网页浏览续航时间。
 
首次使用至今争议极大的蝶式键盘,取代了原有剪刀脚结构,按键触发更轻更稳,但键程极短,背光结构修改为每个按键下单 LED 照明以减少按键缝隙间的漏光。
 
整机仅有一个 USB Type-C 接口和另一个 3.5mm 耳机接口,MagSafe 磁性充电接口被取消。
 
2016 款开始新增玫瑰金色可选。


 
 
2016.10 The New MacBook Pro
我的第一台 + 现役 Mac 在这
 


 
上 13 英寸,下 15 英寸。
过于激进的变化,甚至令我怀念起了上代的某些设计,但我又没长期的用过上代。
不过,变化也有好的一面,就算不用「辩证法」。
 
外形设计采取了和 New MacBook 相同的全金属设计,合盖状态下除了脚垫让人找不到塑料的存在,还有同样不会发光的 Logo,散热出风口位置从屏轴改到了后方。
 
13 英寸搭载原生分辨率 2500*1600,15 英寸搭载原生分辨率 2880*1800 的 Retina IPS 镜面显示屏,均能覆盖 DCi P3 色域,同时防眩光涂层和 500 cd/m2 的亮度足以保证阳光下的可视性。
 
2017 款 CPU 由此前的第六代 Skylake 架构升级到第七代 Kaby Lake 架构,仍然保持仅 15 英寸机型配置标准电压 CPU 且可选安装独立显卡。15 英寸机型独立显卡最高由 AMD Radeon Pro 460 4 GB GDDR5 升级到现款的 AMD Radeon Pro 560 4 GB GDDR5。
 
采用第二代蝶式键盘,据说键程有所增加,个人感觉比起当时摸 2015 New MacBook 那种完全「怼钢板」的体验要稍微好一点,然而目前却面临结构缺陷导致的质量问题,足以令人开始考虑买不买 AC+(AppleCare)。
 
触摸板比 2015 款面积大幅提升且支持 Force Touch。


Touch Bar 从硬件上来说是一个运行 watchOS 的设备,显示分辨率为 2170*60,OLED 材质,十点触控。在系统中按 command+shift+6 组合键可以截 Touch Bar 的图,安装 Windows 后(我见别人装过)显示的内容相当于原有的功能键,且似乎只能显示为功能键(按住 fn 后显示为 F1-F12,macOS 下可以切换默认显示)。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Photoshop、Illustrator 支持 Touch Bar 操作,Lightroom 不支持,MS Office 支持,简单来讲感觉它离提高效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比如说在 Photoshop 下仅支持图层样式和画笔的基础设定,回溯操作不如使用动作面板直观),但有些时候却可以显著降低某一程序的上手难度,特别是在不熟悉键盘快捷键的前提下。
 
仅 Touch Bar 机型内置 Touch ID 指纹识别,速度和准确性总体令人满意且远好于 iPad mini 4 搭载的第一代 Touch ID。
 
Touch Bar 显示细腻程度相比屏幕本身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能够看出像素点的存在。
 
我遇到个比较麻烦的小 Bug 是 Safari 的标签页预览,缩略图有时在关闭标签页后还在那里占用一个位置,需要退出 Safari 后才能恢复。
 
Touch Bar 虽然也有一些高级玩法,然而我感觉在这个辅助输入设备上并玩不出什么花样,所以没深究。



这一代在重量上的减轻对我来说可以部分抵消全 Type-C 必备转接器的不便,尤其是 13 英寸机型只有 1.37 kg 的重量,已经完全盖过了一度属于 MacBook Air 的那份风头。
 
Type-C 未来的用途我还是比较看好的,何况现在相关配件的价格也比 2016 年感觉稍微降了一些,算上华强北的话,而 Type-C 的承载能力可以使得一个接口带动更多设备,使有线环境更加整洁,同样最直观的还有一点就是插入任意一个接口(除了 3.5mm)都能开始充电,还不分正反。
 
被人指责的原因也在于老接口仍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新接口在性能上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所以取消几乎所有旧接口的行为过于激进。
 
作为手头有个入门相机的摄(zhuang)影(bi)爱好者,我对去掉 SD 卡槽感到不愉快;然后我是真的怀念说没就没的 MagSafe,它至今也是个很人性化并领先同行的设计。


 


13 寸无 Touch Bar / 有 Touch Bar 的几点区别:

(差价会令人陷入纠结,我觉得为此纠结的人也许早就知道这些了)
 
用拆机图说会好解释点:


左侧:13” 有 Touch Bar
右侧:13” 无 Touch Bar
下方:说了和没说似的
 
Touch Bar 13” :

  • 双风扇
  • (这不用拆都能看出来)多了两个 Type-C 雷电 3 接口
  • TDP 28W 的低压双核 CPU(2017: 默认主频 3.1 / 3.3 GHz i5 7267U/7287U,或默认主频 3.5 GHz i7 7567U)
  • 49.2 Wh 内置电池
  • 主控和闪存分散放置在主板的不同位置上,组成 SSD,具体可以参考 iFixit 拆解有元器件解析

 
无 Touch Bar 13”:
  • 单风扇
  • TDP 15W 的低压双核 CPU(2017: 默认主频 2.3 GHz i5 7360U / 默认主频 2.5 GHz i7 7660U)
  • 可拆卸扬声器和 SSD,但 SSD 使用专用接口
  • 54.5 Wh 内置电池,配合更低功耗的 CPU 续航会好于带 Touch Bar 版本

 
注意点:
  • 13 英寸带 Bar 机型右侧的雷电 3 接口 PCIe 带宽不是全速(也有人说是雷电 2 的速率),左侧则能跑满全速
  • 两者基本都不存在升级空间,内存为板载

 
我个人是出于双风扇和有 Touch ID 选了带 Bar 版本,现在想来是后者占主要原因,懒得输密码。
 
无 Touch Bar 版本 13 英寸机型被很多人揣测为 MacBook Air 的替代品,但 Air 现今相对的低价位(还有保留传统接口的设计)让这个目标落了空。
 
这一代 MacBook Pro 的电池容量相较上代有所缩减,也没有应用 12 英寸 MacBook 的梯形电池技术增加体积,因此个人认为偏重续航能力的用户选择无 Bar 版本会更合适。
 
带 Bar 版本的续航用下来感觉离官方标称的 10 小时还很有一段距离,甚至让我强行把默认浏览器从 Chrome 换成了 Safari(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用连续互通,此外 Safari 用起来真的掉电更慢)。
 
关于 CPU 性能之类我还了解的不足,在此表示还需恶补一些基础知识,所以具体部分就略过了。


 
---
 
尾巴
 
写点这种搬运为主,评论为辅的东西一直都是我的梦想,加上很早以前常看 FView,所以在节标题上致敬一次。
 
《乔布斯传》中提到过,在苹果刚成立的时期,当时作为天使投资人的 Mike Markkula 曾经强调过这样一个类似观点:


“...that you should never start a company with the goal of getting rich. Your goal should be making something you believe in and making a company that will last."



你不应该把变得富裕作为开设公司的目标,你的目标是创建一家可持续的公司,以及做你所相信着的事务。


Mac 曾经的宣传语将自己定位到了「The computer for the rest of us」,也就是为了「其他人」而存在的电脑,它们并非全方位优秀,有时也不是单方面的最佳,我们却能清晰的看出它是谁,以及它相信着什么样的东西。
 
而它依然,且仍将持续存在着,你有时也会对它失望,为它偏离发展方向而有点愤怒,但是你仍然不会忘记它是谁,可喜的是它自己几乎也记得。
 
实际上,一直知道并贯彻着自己理念的 Mac,背靠苹果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曾经也不断的启发着整个计算机世界,乃至当它也变为 PC 硬件架构的时候亦启发着整个 PC 世界,例如 MacBook Air 的成功催生了英特尔推出「超极本」概念,让这一概念下的轻薄 Windows 笔记本与 MacBook Air 产品素质平齐,以至到现在其中的顶尖产品超过了取代者环伺、久未更新的 Air。
 
深究起来,苹果在很多领域并非开拓者,但它经常是最佳的整合者之一,它的整合能力甚至可以让自己的用户形成路径依赖(例如 OS X Yosemite 推出的连续互通功能,让「苹果全家桶」真正成为了一个整体生态而不是调侃用语),足可令领略这一切的人感到崇敬,并且这个整合者在另一些领域还有着开拓的能力,使崇敬的人又生出一点轻微的恐惧。
 
WWDC 2018 没有推出硬件产品让包括我在内的人感到很失望,macOS 似乎越来越像 iOS 的感觉让一些人也感到很失望,但幸好它还没忘记自己是谁,或者说是被 1998 年的乔布斯找回来的「谁」。
 
略显油腻强装文艺部分完结之后,整个系列到此结束,感谢读者愿意发掘的耐心,并真心欢迎提意见,骂两句也可以。
 
 
 
 
 
 
 

 
 
 
 
 
 
6
分享 2018-06-15

5 个评论

@Joey 闲着给文章区加了点料
@陈绍棠 在我这通知里面出现过,顺便 at 了

上篇:https://www.lundao.com/article/513
如果有人愿意搬运出去的话,感激不尽,请务必这么做。
get
太感谢了!已推荐!
很硬了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