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mini 多图编年史

无聊,搬运整理点东西刷刷存在感,中华土味啰嗦文笔用户。
图会很多,注意流量。

2012.10.23 iPad mini 1



这是当时发布会上的展示动画,后面是全尺寸的 iPad 4。
 

 
这是和 iPad 3(The New iPad)/4 更直观的尺寸对比,在这个时期 iPad 2/3/4 的外形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且趋势是增重,The New iPad 是第一款搭载 Retina 屏幕的 iPad(2048*1536)。


mini 的 7.9 英寸在那时的一些评测文章中,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整机大小≈9.7 英寸 iPad 的屏幕显示部分面积。
Wi-Fi 版本仅重 310g,同期的 iPad 4 Wi-Fi 版本重 652g。



我这边的第一家苹果授权经销商店面也是这一年开设的,实际上当我真的可以像广告一样单手握住 iPad mini 的时候,我就已经被惊艳到了。


它也是首款窄边框高屏占比的 iPad ,并且苹果在那时就已经有了防误触机制。




在发布会上和同期 Android 平板的代表,第一代 Google Nexus 7(华硕制造),放在了一起。


当时大多 7-8 英寸平板也是类似左边的设计,甚至更大的也是,宽边框的合理解释是防误触,包括 iPad 自己也是这样的。
Nexus 7 刚好 7 英寸,分辨率 1280*800


 


横向浏览一个全页 WWW 网页,iPad mini 多了 67% 的显示内容(纵向浏览宣称多 49%,不过我个人感觉横向浏览体现的优势更明显)。


这里的 Google Nexus 7 运行的是 Android 4.1+Chrome for Android,iPad mini 使用自带 Safari,Nexus 7 因为虚拟键的原因吃了亏。
 

iPad 历史上唯一的全黑色。


也许在那时从来没人想过全尺寸 iPad 有这样的使用姿态。

不过,即使它的外形还算出众,体积也算轻巧,续航时间也和 9.7 英寸的 iPad 标定相同,
但在关键的硬件配置上却留下了真正的遗憾,因为它和一年前的 iPad 2 几乎一致:


16/32/64 GB
1 GHz 双核 A5 处理器,512 MB RAM,SGX543MP2 GPU
 
7.9 英寸 1024*768 显示屏,163 ppi(非 Retina)
 
前 120 万,后 500 万像素相机


那个真正的遗憾就在于 SoC,RAM 以及屏幕,它们属于上一代的规格,特别是屏幕分辨率甚至和竞争对手比较都不占优势(竞争对手普遍的 7 英寸 1280*800 分辨率能达到更高的 ppi)。

尽管 mini 在发布的时期属于入门级 iPad,但在当时与其几乎同等硬件水平的上代全尺寸 iPad 2 (2011 年发布)随着时间推移,售价已经逐渐低于它,因此我印象中很多人只把它看成是 iPad 2 的所谓「换壳试水」之作,并没有特别受到追求性价比群体的推崇。

然而 mini 相较当初全尺寸 iPad 无可辩驳的轻盈小巧,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体积优势,它甚至一度让 iPad 的使用场景从坐下来用变成了随处可用。

但是即便是给推崇 mini 体积优势的用户来说,硬件配置上的遗憾却是不可磨灭的。

于是,怀着一种期待与遗憾并存的心情,大家开始希望苹果能够把遗憾补上,直到...



2013.11.12 iPad mini 2




一句话概括最大升级:Wow!Retina!
自此前代产品最大的缺憾,就此补足,而且在配置上还有了一些额外惊喜,让它达到了看起来和 9.7 英寸的 iPad Air 基本相同的硬件水平


16/32/64/128 GB
 
1. 3 GHz 双核 A7 64 位处理器,1 GB RAM,PowerVR G6430 GPU
 
7.9 英寸 2048*1536 Retina 显示屏,326 ppi
 
前 120 万,后 500 万像素相机
 
目前是支持 iOS 11 以及 iOS 9 分屏功能的最低型号 iPad
 
厚度和重量(Wi-Fi 版)轻微增长到 7.5 mm,330 g



Retina 屏幕对于我最明显的体验差距是用 Safari 看全页 WWW 网页,它终于能使用户在不放大的情况下,也算是能清晰的看到文字链接的内容了,浏览新浪等国内门户网站时尤其明显。

而更加令人激动的是 iPad Air:

它代表着曾经的所谓「附庸」产品定义了市场主力产品的形态,不严谨的说甚至重新定义了未来所有 iPad 的外观印象。
Air 1 和 mini 2 彼此之间也是差异性最小的产品:


  • 不仅是窄边框高屏占比设计(以及边缘防误触技术),mini 的外观细节也影响了 Air1,例如在此前的 9.7 英寸 iPad 中电源、音量、右侧切换开关均为塑料材质,iPad mini1 首次将这些小部件也换成了带倒角切割亮边的喷砂阳极氧化铝,和机背的质感一样。Air1 同样把这些按钮全换成金属了。
  • 甚至摄像头像素 Air 1 和 mini2 都没有区别
  • Air 1 的这套模具至今仍用于搭载 A9 SoC 的入门款 9.7 英寸 iPad 中,包括其非全贴合的 Retina 屏幕


 
如果说 mini 1 有着成为「最佳小尺寸娱乐平板」的一种可能性,那么 mini 2 的完善,便让这种可能变得像是实至名归,轻微的增厚与增重在大幅度硬件性能的升级下显得微不足道。
 
只可惜,也不是那么多的人需要极致便携,当全尺寸 iPad 也变得更轻和屏占更高,仿佛也把曾经阻碍用户追求全尺寸的最大阻碍也取消了...
 
苹果在当时的市场策略也是希望 Air 1 和 mini 2 尽可能只有尺寸差异,而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全尺寸产品具备更先进硬件,这同样使得更多人选择了全尺寸的 Air。
 
不过,这样的市场策略似乎只用了这么一代...
  
2014.10.16 iPad mini 3
 
相比于 iPad Air 2 的脱胎换骨(这里是 mini 编年史我就不多提 Air2 了),我们看到了甚至可能是苹果历来最没诚意的产品:
 

 
一张图,囊括了 mini 3 的所有变化,仅此而已:


  • 新增金色
  • 取消了 32 GB 型号
  • 新增 Touch ID 指纹
  • 其它硬件和 iPad mini 2 相同
  • 根据知乎相关答案参考, mini 3 的国行定价高于 mini 2 ¥700


 
而此时的 Air 2 不光有了更强的硬件(2 GB RAM,三核 A8X 处理器),更好的屏幕(首款使用全贴合显示屏的 iPad),甚至更轻的体积重量(6.1mm,437g),连摄像头都没放过(800 万像素 iSight 后置摄像头)。
 


为了凸显 iPad Air 的厚度,苹果在宣传中用一根铅笔作为参照物,表示 iPad Air 1 只有一根铅笔的厚度。
Air 2,这根用来对比的铅笔足足被削掉了接近一半,6.1mm 同样是当年 iPad 的史上最薄,至今估计也是。
 
同期的 mini 2/3 厚 7.5 mm。


 
毫无诚意和全面升级,人们自然的选择了后者,全尺寸 iPad 再次昭示了自己的地位。
 
实际上我周围甚至也没什么人知道 mini 3 的存在,9.7 英寸再次成为了 iPad 的象征,直到有一天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2015.9.9 iPad mini 4
 

 
我自己的 iPad(虽然这图是转的)。
末代 iPad mini(尽管我很不希望)。
 
当发布会的主角成为了 12.9 英寸 iPad Pro,这台一闪而过的配角却成为了最后也是最大的更新


  • 厚度降低到 6.1mm,Wi-Fi 版重量仅 298g
  • 屏幕同样升级到全贴合 100% sRGB Retina 显示屏,防眩光涂层
  • 升级到相比 iPhone 6/iPhone 6 Plus 频率稍高的 1.5 GHz A8 双核 64 位处理器,同时升级 2 GB RAM,可支持 iOS 9 以上所有的同屏多任务功能
  • 支持在应用程序中直接调用 Apple Pay 进行支付(指纹为第一代 Touch ID)
  • 增加对 802.11ac 无线网络的支持(通俗点讲就是不仅可以连 5G Wi-Fi,而且支持更快的 5G Wi-Fi)
  • 摄像头提升到 120 万像素前置+800 万像素后置 F/2.4,相当于 iPhone 5s,支持快速连拍和慢动作视频录制(mini 2 不支持)
  • 增加气压计可以测量环境高度
  • 外观微调,音量键部分设计与 Air 2 一致,同样取消了右侧用于旋转锁定/静音的机械开关
  • 机身长度稍微变长了,因此贴膜等配件购买时需要注意...



其实仔细看更新列表,还是会发现,mini 4 的一些关键更新点相当于只是追上了 iPad Air 2。

但在当时 16 GB iPad Air 2 的价格,却又能买到 64 GB 的 iPad mini 4,而后者几乎只是 SoC 性能略低一些,还仍然有无可争议的体积优势和小尺寸带来的更高 PPI,所以当人们知道这样一台低调的存在之后,它一度也被挂上了性价比的标签,而且还有小尺寸平板本身在使用场合上的优越性。


不过实际使用中比较可惜的是相较 Air 2,A8 与 A8X 存在还是比较明显的性能差距,特别是 GPU,因此 mini4 也存在和 iPhone 6 Plus 相近的问题(拖动如此高的分辨率有些吃力),这也使得 mini 4 和 Air 2 相比会被人认为 mini 4 运行不够流畅(包括玩游戏,尤其玩游戏),而升级 iOS 10 之后我感觉主观上 Air 2 打开软件的速度也差不多快了接近一拍。



以上这些缺憾都不算什么,最大的缺憾是不会再被补全的缺憾。





私货+总结

我现实中尽管是个偏情绪化的人,也很少会被一个数码产品宣传的情怀打动。

但是,我的 iPad mini 4 就是在当地那间真·授权经销商实体店入手的,价格和官方同价,但额外多了一种玄学般的仪式感。因为自这个店 2012 年开业的时候,我高中放学回家路上就经常进去蹭体验机,玩玩负担不起的新品。

也是在那里我像广告里面那样,用单手抓起了一台连在柜台上的黑色 iPad mini 1,那时还是运行 iOS 6,2016 年我开箱白色 mini 4 64 GB 的时候,已经再也不用担心那根和柜台连接的线触发报警了。

我相信 mini 也颠覆了在那个还有着宽大边框的 iPad 的时代里,人们对 iPad 可以具有的使用形态的印象,那是一个比手机宽广却仍然可以随身携带的世界,甚至不需要额外为它准备一个包。

我相信 iPad mini 至今也会被人认为是接近最好的 7-8 英寸娱乐平板,甚至可以是外形做工最精致的平板之一。

当三星 GALAXY Note 以及一干对手无意间创造的手机超过 5 英寸的时代到来,当微软 Surface 领衔的平板二合一时代到来,当 iPad 也不得不像 Windows/macOS 那样的桌面平台学习一些生产力元素的时代到来,一切的界限似乎都在变得模糊,曾经还是属于某种特定产品的市场,似乎也不那么「特定」。

最新的 iPad Pro 10.5 在稍大于 9.7 英寸的体积里放进了更大的屏幕,已经成为了屏幕相对占比最高的 iPad,但对于我来说我仍然认为这个趋势是曾经的 mini 1 带动的。

以前有个说法,说是 iPad 「当被一双手握住时,它就改变了一切」,mini 让一双手变成了某些用户的一只手,却依旧是一台 iPad,除了性能稍微低些。这,就是 mini 产品线我所认为能够存在以及还会被人提及的最大理由和意义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视角,历史的是非功过任人评说,我希望我能通过这首篇文章,让大家感受到我目送着心中一个英雄的迟暮。


END



参考来源:
知乎
Wikipedia 英文/维基百科中文
必应图片搜索/Google 图片搜索/百度图片搜索
优酷

 
 
 
 
 
 
 
 

4 个评论

总结不易,已经推荐,谢谢!对电子产品如数家珍,将来......肯定要多赚钱才能负担起你这爱好!(想到这结局没?)
也可以从事相关行业啊
自从换大屏,mini2确实使用频率下降。回想三年至今,确实物超所值。
mini2至今在役 相当坚挺 续航很不错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