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人误读的袁世凯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袁世凯是维新叛徒、窃国大盗、复辟元凶、卖国贼、昏庸无能,简直是个无恶不作的混蛋。实际上这些指控大多是不成立的。
1、首先说维新叛变。 袁世凯之前确支持维新,曾与维新派联系紧密,承诺「赴汤蹈火亦所不辞」。但袁世凯毕竟不是一腔热血的毛头小子,他是一个审时度势的政客。谭嗣同夜访法华寺那天,袁世凯拜见了奕劻和李鸿章。经过反复摸底,袁世凯已经确定以光绪帝和维新派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取胜,维新派提出的围园杀禄劫持太后的计划实际上也不可能成功。袁世凯的军队只有七千人,荣禄则掌握着聂士成、董福祥各军数万人和淮军练军几十营,京内尚有旗兵,力量对比极其悬殊,且袁军驻扎小站,离京二三百里,长途奔袭突破聂董二军奔袭颐和园,基本不可能成功。
按梁启超《谭嗣同传》记载,谭袁会面,袁提出天津阅兵时光绪帝走入袁营的设想,这一计划应该有较大的胜算。但当时形势迫在眉睫,维新派知道根本等不到天津阅兵慈禧太后就要下手,因此对袁世凯表示失望。慈禧下手之前,康有为就已经离京南下逃走,谭嗣同梁启超等留在北京。
事实上,袁世凯并没有立即主动告密。直到八月初六晚,袁世凯在天津听到杨崇伊带来北京已发生政变的消息,以为事机泄露,害怕康有为供出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之事,为保全自己,才将维新派围园杀禄劫持太后的兵变密谋供出。于是事态扩大化。就是说,维新失败的原因并不在袁世凯,可以说和袁世凯没有任何关系,维新早已经失败,康有为逃走,维新派难逃慈禧清算的厄运,只是袁世凯为自保而供出围园计划加剧了事态的残酷性。
2、再说所谓的篡夺窃国。其实当时袁世凯的声望名誉实力都远超孙中山,袁世凯是晚清继李鸿章以后最强的政治军事首领,各方面人才都汇齐聚袁世凯门下。袁世凯本人也很厚道,能容人能用人。若不是宋案后革命党挑起事端,哪怕是革命党,他也能容。用人更堪称一绝。除了跟他有直接冲突的政敌之外,他对所有人都很好,口碑极佳。李鸿章病危时曾说过「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临时政府成立后,总统一职就是为袁世凯准备的。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以及其他革命党都承诺只要袁世凯逼退清廷,大总统一职就是他的,「第一任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然不难从容猎取也」「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汉族之华盛顿惟阁下是望」,孙中山更是说「幸得清帝逊位,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新旧交替,万机待举,遗大投艰,非公莫办」,「今日之中国,惟有交项城治理」。 而南方的革命党和立宪派说话算数,在此后的民国首任大总统选举中,袁世凯全票当选。
所以说袁世凯当选大总统是实至名归,大家都认为应该由他来出任总统,没人认为应该是孙中山。所谓的“窃国”之说,根本是无稽之谈,这主要是后人因为政治原因而生造的观点。
3、宋教仁案。宋案到底是谁干的,现在已经成千古之谜。 宋案的研究和说法很多,有人说袁世凯干的,有说是袁世凯手下人猜错他的心思想讨好他干的,还有干脆断定这根本就不是袁世凯的意思,因为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更有人认为这是国民党自己内部火拼,孙中山或者陈其美干的。反正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不管怎么说,此事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嫌疑最大。国民党党魁被杀,没有考虑法律途径,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仓促发动了战争,认为武力反抗袁世凯是没有问题,至少能够在南方造成一个割据之势。但最后根本不是这样,二次革命秒败,大批革命党人被迫流亡。
4、卖国贼之说,即二十一条。日德一战后,日本人取代德国人在山东半岛的势力范围,并进一步霸占了整个山东。一部分日本人认为,这是日本独占中国的一个良机,于是提出《二十一条》,其中最可恶的是第五号条款,它要求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做政治、财政、军事等各顾问,而且在某些时刻日本顾问有权做出决断。这就相当于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其实,日本政府提的第五条本是建议性条款,就是说可接受可不接受。但是日本公使向中国提交这一文本时,故意隐瞒这一点,要让中国全部接受。
袁世凯看到这一条款后,意识到日本“直以朝鲜视我”,震怒。当即找来各部总长和机要秘书商量对策。陆军总长段祺瑞非常愤怒,主张开战。袁世凯问段祺瑞,若真打起来,中国军队能够坚持多长时间。段祺瑞说估计最多三个月。这肯定不是上策,于是袁派外长陆征祥去谈去磨,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大小谈判会议前后一共三十余次,拖了三个多月,从冬天一直拖到春夏之交。直到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日本人警告谈判过程和细节不能透露给别的国家。但袁世凯一边谈一边通报给英美各国的驻华使节,希望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西方国家知道后立即开始对日施加压力。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日本被迫声明第五号条款只是一个建议性条款,宣布撤回。
即使第五号条款没有被中方接受,但在外界民间看来,只要签了《二十一条》,那么就是接受了第五号条款,这样袁世凯就成为了卖国贼。
最终签了《二十一条》之后,袁世凯声泪俱下,发布声明「议决各条,虽有损利益,尚不是亡国条件。认为奇耻大辱,从此各尽各职,力图自强,此后或可有为。若事过辄忘,不事振作,朝鲜殷鉴不远」,并告诫部下「 痛定思痛,应如何刿心神,力图振作。予老矣!救国舍身,天哀其志,或者稍缓须臾,不致亲见灭亡。顾此林林之众,齿少于予者,决不能免,而子孙更无论矣!予为此奇痛之言者,万不愿予言之竟中!所望凡百职司,日以亡国灭种四字悬诸心目,激发天良,屏除私见,各尽职守,协办程功。同官为僚,交相勖勉,苟利于国,死生以之」。他还授人写了《中日交涉失败史》一书印五万册藏于山东一所监狱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梁士诒回忆说,袁世凯咬牙切齿地:终有一天我们翻身,会将此书公开发行!
但是,不管袁世凯是何等心痛,他的确因此而声望大跌,丧失权威,自此政局混乱。而这样陷入无权威状态政局纷乱的中国正是日本人所期望的。
其实后来资料披露,日本政府当时并没有做好与中国全面交战的准备,日本就是要借此搞臭袁世凯。他们对袁世凯很头痛,从袁驻朝鲜至今,日本人在袁世凯手里都没有占到过便宜。在日本人眼里,袁世凯是政治强人,是他们在中国扩张的头号敌人。所以日本故意制造舆论,并金钱支持其他各派政治势力,造成政治纷乱的局面,欲将袁世凯除之而后快,最终他们也得逞了。
5、所谓复辟元凶贪恋帝制。
其实到北洋后期,袁世凯对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已经失去了控制,皇权倒台加上二十一条造成的舆论,各政治势力的忠诚已不复存在,所有的派系已经不听他的甚至公开反对中央,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
内外交困,政治纷乱,权威丧失,所有的内政外交都无法实施。袁世凯焦头烂额,考虑该如何挽回这个局面。但是当时的局面不会留给袁世凯的内政外交的余地和时间。完全是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以后,袁世凯的幕僚才出此下策,想通过称帝来重塑权威和忠诚,进而雷厉风行地推行一整套治国策略。 不管称帝与否,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无法避免,因此说因为袁世凯称帝而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完全是归因错误。称帝实在是袁世凯的无奈之举,当然也少不了他个人贪恋权力的因素。
部下鼓噪称帝之初,袁世凯本人是坚决反对,但是整个鼓噪期间,袁世凯也没听到多少反对的声音。虽然有些媒体对恢复帝制持批评态度,但没有任何一派政治势力公开出头反对,梁启超那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也是在袁世凯称帝前夕才发表的,此前看不到任何所谓的强烈反对。两千年的帝制突然消失,开始共和革命了,民间根本不习惯没有皇权,皇权倒台后的乱世局面让民间不堪忍受,整个民间都期望重归皇权的稳定和统一。知识界政治界也态度暧昧,支持称帝的不在少数,遗老遗少们就更不用说了。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欺父误国」,伪造顺天日报,鼓吹运作恢复帝制。再加上列强的或暧昧或默认或支持,总之没有公开反对的,因此,在此真假难辨的支持氛围下,袁世凯错误估计形势,复辟称帝。
结果,一称帝,非但重塑威权忠诚无望,反而各种政治势力都站出来强烈反对,到最后只有凄惨收场。
可能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有问题的,称帝是一步臭棋,什么事都希望通过中央集权来解决是行不通的。但是,当时的现实的环境太恶劣,外部环境和世界秩序都不允许你慢慢变法图强。那个丛林时代,西方的列强,尤其是日本不给中国这样一个转变的机会。
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
总结:
袁世凯是李鸿章后晚清至北洋时期无可争议的头号政治强人,其为人豪爽仗义,有勇有谋,能容人用人,爱国实干,在当时政治圈口碑极佳,是众望所归的变革、改制、共和的扛鼎领袖,除袁以外,别无他人。他一手建立了中国现代文明政治体制的雏形。同时,袁世凯统治时期是中国思想、言论、文化最自由最繁荣的黄金时期,也是经济实业起步并迅速发展阶段,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清廷对袁世凯有个评价「有术无学」,很有道理。袁世凯精于权术,但是毕竟只是一介武夫没有现代文明思想,再加上处于内外交困的乱世,皇权倒台后权威丧失政治纷乱,对于这种局面他纵然齐聚全国最好的人才仍然束手无策,一步一步走下历史舞台。袁世凯死后,中国正式进入了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的乱世。可以断言,在当时换任何人上台,以他们的实力威望品德学识,绝不会比袁世凯做的更好。
无论如何,袁世凯都和残害忠良祸乱国家的奸臣挂不上钩。
1、首先说维新叛变。 袁世凯之前确支持维新,曾与维新派联系紧密,承诺「赴汤蹈火亦所不辞」。但袁世凯毕竟不是一腔热血的毛头小子,他是一个审时度势的政客。谭嗣同夜访法华寺那天,袁世凯拜见了奕劻和李鸿章。经过反复摸底,袁世凯已经确定以光绪帝和维新派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取胜,维新派提出的围园杀禄劫持太后的计划实际上也不可能成功。袁世凯的军队只有七千人,荣禄则掌握着聂士成、董福祥各军数万人和淮军练军几十营,京内尚有旗兵,力量对比极其悬殊,且袁军驻扎小站,离京二三百里,长途奔袭突破聂董二军奔袭颐和园,基本不可能成功。
按梁启超《谭嗣同传》记载,谭袁会面,袁提出天津阅兵时光绪帝走入袁营的设想,这一计划应该有较大的胜算。但当时形势迫在眉睫,维新派知道根本等不到天津阅兵慈禧太后就要下手,因此对袁世凯表示失望。慈禧下手之前,康有为就已经离京南下逃走,谭嗣同梁启超等留在北京。
事实上,袁世凯并没有立即主动告密。直到八月初六晚,袁世凯在天津听到杨崇伊带来北京已发生政变的消息,以为事机泄露,害怕康有为供出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之事,为保全自己,才将维新派围园杀禄劫持太后的兵变密谋供出。于是事态扩大化。就是说,维新失败的原因并不在袁世凯,可以说和袁世凯没有任何关系,维新早已经失败,康有为逃走,维新派难逃慈禧清算的厄运,只是袁世凯为自保而供出围园计划加剧了事态的残酷性。
2、再说所谓的篡夺窃国。其实当时袁世凯的声望名誉实力都远超孙中山,袁世凯是晚清继李鸿章以后最强的政治军事首领,各方面人才都汇齐聚袁世凯门下。袁世凯本人也很厚道,能容人能用人。若不是宋案后革命党挑起事端,哪怕是革命党,他也能容。用人更堪称一绝。除了跟他有直接冲突的政敌之外,他对所有人都很好,口碑极佳。李鸿章病危时曾说过「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临时政府成立后,总统一职就是为袁世凯准备的。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以及其他革命党都承诺只要袁世凯逼退清廷,大总统一职就是他的,「第一任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然不难从容猎取也」「中华民国大统领一位,断推举项城无疑」「汉族之华盛顿惟阁下是望」,孙中山更是说「幸得清帝逊位,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新旧交替,万机待举,遗大投艰,非公莫办」,「今日之中国,惟有交项城治理」。 而南方的革命党和立宪派说话算数,在此后的民国首任大总统选举中,袁世凯全票当选。
所以说袁世凯当选大总统是实至名归,大家都认为应该由他来出任总统,没人认为应该是孙中山。所谓的“窃国”之说,根本是无稽之谈,这主要是后人因为政治原因而生造的观点。
3、宋教仁案。宋案到底是谁干的,现在已经成千古之谜。 宋案的研究和说法很多,有人说袁世凯干的,有说是袁世凯手下人猜错他的心思想讨好他干的,还有干脆断定这根本就不是袁世凯的意思,因为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据。更有人认为这是国民党自己内部火拼,孙中山或者陈其美干的。反正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不管怎么说,此事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嫌疑最大。国民党党魁被杀,没有考虑法律途径,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仓促发动了战争,认为武力反抗袁世凯是没有问题,至少能够在南方造成一个割据之势。但最后根本不是这样,二次革命秒败,大批革命党人被迫流亡。
4、卖国贼之说,即二十一条。日德一战后,日本人取代德国人在山东半岛的势力范围,并进一步霸占了整个山东。一部分日本人认为,这是日本独占中国的一个良机,于是提出《二十一条》,其中最可恶的是第五号条款,它要求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做政治、财政、军事等各顾问,而且在某些时刻日本顾问有权做出决断。这就相当于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其实,日本政府提的第五条本是建议性条款,就是说可接受可不接受。但是日本公使向中国提交这一文本时,故意隐瞒这一点,要让中国全部接受。
袁世凯看到这一条款后,意识到日本“直以朝鲜视我”,震怒。当即找来各部总长和机要秘书商量对策。陆军总长段祺瑞非常愤怒,主张开战。袁世凯问段祺瑞,若真打起来,中国军队能够坚持多长时间。段祺瑞说估计最多三个月。这肯定不是上策,于是袁派外长陆征祥去谈去磨,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大小谈判会议前后一共三十余次,拖了三个多月,从冬天一直拖到春夏之交。直到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日本人警告谈判过程和细节不能透露给别的国家。但袁世凯一边谈一边通报给英美各国的驻华使节,希望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西方国家知道后立即开始对日施加压力。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日本被迫声明第五号条款只是一个建议性条款,宣布撤回。
即使第五号条款没有被中方接受,但在外界民间看来,只要签了《二十一条》,那么就是接受了第五号条款,这样袁世凯就成为了卖国贼。
最终签了《二十一条》之后,袁世凯声泪俱下,发布声明「议决各条,虽有损利益,尚不是亡国条件。认为奇耻大辱,从此各尽各职,力图自强,此后或可有为。若事过辄忘,不事振作,朝鲜殷鉴不远」,并告诫部下「 痛定思痛,应如何刿心神,力图振作。予老矣!救国舍身,天哀其志,或者稍缓须臾,不致亲见灭亡。顾此林林之众,齿少于予者,决不能免,而子孙更无论矣!予为此奇痛之言者,万不愿予言之竟中!所望凡百职司,日以亡国灭种四字悬诸心目,激发天良,屏除私见,各尽职守,协办程功。同官为僚,交相勖勉,苟利于国,死生以之」。他还授人写了《中日交涉失败史》一书印五万册藏于山东一所监狱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梁士诒回忆说,袁世凯咬牙切齿地:终有一天我们翻身,会将此书公开发行!
但是,不管袁世凯是何等心痛,他的确因此而声望大跌,丧失权威,自此政局混乱。而这样陷入无权威状态政局纷乱的中国正是日本人所期望的。
其实后来资料披露,日本政府当时并没有做好与中国全面交战的准备,日本就是要借此搞臭袁世凯。他们对袁世凯很头痛,从袁驻朝鲜至今,日本人在袁世凯手里都没有占到过便宜。在日本人眼里,袁世凯是政治强人,是他们在中国扩张的头号敌人。所以日本故意制造舆论,并金钱支持其他各派政治势力,造成政治纷乱的局面,欲将袁世凯除之而后快,最终他们也得逞了。
5、所谓复辟元凶贪恋帝制。
其实到北洋后期,袁世凯对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已经失去了控制,皇权倒台加上二十一条造成的舆论,各政治势力的忠诚已不复存在,所有的派系已经不听他的甚至公开反对中央,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
内外交困,政治纷乱,权威丧失,所有的内政外交都无法实施。袁世凯焦头烂额,考虑该如何挽回这个局面。但是当时的局面不会留给袁世凯的内政外交的余地和时间。完全是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以后,袁世凯的幕僚才出此下策,想通过称帝来重塑权威和忠诚,进而雷厉风行地推行一整套治国策略。 不管称帝与否,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无法避免,因此说因为袁世凯称帝而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完全是归因错误。称帝实在是袁世凯的无奈之举,当然也少不了他个人贪恋权力的因素。
部下鼓噪称帝之初,袁世凯本人是坚决反对,但是整个鼓噪期间,袁世凯也没听到多少反对的声音。虽然有些媒体对恢复帝制持批评态度,但没有任何一派政治势力公开出头反对,梁启超那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也是在袁世凯称帝前夕才发表的,此前看不到任何所谓的强烈反对。两千年的帝制突然消失,开始共和革命了,民间根本不习惯没有皇权,皇权倒台后的乱世局面让民间不堪忍受,整个民间都期望重归皇权的稳定和统一。知识界政治界也态度暧昧,支持称帝的不在少数,遗老遗少们就更不用说了。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欺父误国」,伪造顺天日报,鼓吹运作恢复帝制。再加上列强的或暧昧或默认或支持,总之没有公开反对的,因此,在此真假难辨的支持氛围下,袁世凯错误估计形势,复辟称帝。
结果,一称帝,非但重塑威权忠诚无望,反而各种政治势力都站出来强烈反对,到最后只有凄惨收场。
可能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有问题的,称帝是一步臭棋,什么事都希望通过中央集权来解决是行不通的。但是,当时的现实的环境太恶劣,外部环境和世界秩序都不允许你慢慢变法图强。那个丛林时代,西方的列强,尤其是日本不给中国这样一个转变的机会。
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
总结:
袁世凯是李鸿章后晚清至北洋时期无可争议的头号政治强人,其为人豪爽仗义,有勇有谋,能容人用人,爱国实干,在当时政治圈口碑极佳,是众望所归的变革、改制、共和的扛鼎领袖,除袁以外,别无他人。他一手建立了中国现代文明政治体制的雏形。同时,袁世凯统治时期是中国思想、言论、文化最自由最繁荣的黄金时期,也是经济实业起步并迅速发展阶段,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清廷对袁世凯有个评价「有术无学」,很有道理。袁世凯精于权术,但是毕竟只是一介武夫没有现代文明思想,再加上处于内外交困的乱世,皇权倒台后权威丧失政治纷乱,对于这种局面他纵然齐聚全国最好的人才仍然束手无策,一步一步走下历史舞台。袁世凯死后,中国正式进入了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的乱世。可以断言,在当时换任何人上台,以他们的实力威望品德学识,绝不会比袁世凯做的更好。
无论如何,袁世凯都和残害忠良祸乱国家的奸臣挂不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