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即欢场,你我皆风尘

(一篇挺长时间的小旧文。今天翻出来,回顾一下,感觉世界又有些许细微的变化了。未改,找抽。)
——————————————
(@道不远人 兄问:究竟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简答:我觉得是有的。比如,跨界整合正越来越快,世界越来越小,社会越来越去中心化等等。这些都让人有一种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感觉,越来越进入一个“失控”的轨道。这个失控,主要是指人类正逐渐失去对它的掌控力;也可以说是,越来越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在演化,很多领域正在酝酿或者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这篇小文的偏狭观点将站不住脚。正因此,这篇小文里的观点说的不好,有头无尾,不深不透,只是一种社会状态的粗浅描述,有以偏概全之嫌。总之,这只是一篇观点较为狭隘的小文,只能限定在一个小视角来看它,放在一个大点的系统里,或许立马就溃散了。批判一下吧,进得去、出得来,何尝不是一种快感?!)
——————————————

一个混迹欢场、打拼人生的“小姐”,在面对“为什么选择这种风尘生活,而不去谋个正经出路?”的质问时,振振有词地反问道:“你以为你比我高级一等你不是在风尘中吗?你在这里陪着笑脸伺候着别人,和我有什么不同吗?”

那位朋友半天没有回过神来,事后回忆道:这脸打得真是“啪啪”的!浓浓的后现代虚无主义味道啊!他说:更让他刮目相看的是,这位小姐接着又说,客官无需难为情,你们家领导也是个风尘之人罢了,也要混迹风尘多年才到现在的位置,并且还得继续风尘下去才能安稳地保住他的位置。

这让人轻易地就想到了《沧浪之水》。那些少年情怀中“轻飘飘”的理想和志向,在周围人的戏谑嘲笑中,在老婆孩子的拮据凄凉前,很轻易地就土崩瓦解了;那种委身现实的纠结与无奈,渗透每一个认真生活的灵魂,狠狠地击碎了理想主义,久久地蔓延开来,给了无数人妥协下去的理由。这本极具现实感的小说出版了12年了,其最大的现实意义是:成为芸芸公务员乃至混迹各种职场之人的生存指导手册,他们无一例外地感概着“要是早看过这本书,少走多少弯路啊”。在这样的土壤上,生长出那些被人诟病的听证会、环评什么的,也就不足为怪了。有朋友说,这根本不是你能不能做好人的问题,这是现实的你能不能做自己的问题。

“做自己”有“吃饱饭”重要吗?这是现代人吃饱了撑出来的矫情吗?不信你看看今年上映的法国纪录片《人类》。在这部用时3年、走访60个国家、采访2000余个不同人的片子里,有一个人在镜头前描述自己逃离充满战乱的祖国到另外一个国家里避难,一家人准备在一个荒芜的地方里生活下来,来了一群警察驱赶他们,他们说:“我们不需要吃的,我们也不要什么帮助,我们也不会打扰别人,只要能让我们在这里就行,我们会自己想办法”。

这是活生生的“天下之大,无立锥之地”啊!生存的保障都成了“镜花水月”,谈什么“理想、感情、自我”那不是奢侈而是讽刺!可人毕竟还是感情的动物,“饱暖思淫欲”毕竟是大部分人之常情。我们毕竟有幸生活在繁华盛世,而不是居住在什么危邦乱邦。

这些年来,多少风华正茂的少年怀揣着追寻自我价值、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背井离乡踏上了建设祖国的火热征程中。十年前,一个朋友说,他就是不想继续生活在原来那个狭小的圈子里,不想在父母日复一日的唠叨里,不想在错综复杂的亲戚朋友的来往中,颤颤巍巍地、心不甘情不愿地完成那个一眼望到尽头的人生。

十年过去了,我问过那位朋友,你理想中的人生实现了吗?他说,现实感仍在,无力感仍在,就是没有自我感、价值感、意义感;社会就是一个个不同的圈子,人只不过从这个圈子跳到另外的圈子里而已;就像猪一样,只是圈不同,要么都是一样的猪,要么就是一头死猪,连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也做不到。

昨天,家人在看《奔跑》,看得满堂欢笑。我还不识时务地感慨了一下“现在满屏都是娱乐节目,真是一个全民娱乐时代!”惹来一顿白眼后,我灰溜溜地逃走了。但是,《奔跑》中谢娜的一句话却犹在耳边:“让我们开心地嗨起来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正的开心?真正的开心是制造出来的吗?不过,那些明星们为了创造业绩,都十分卖力甚至歇斯底里。我想,这也是在风尘中吧。

风尘是风尘,戏子是风尘,职员是风尘,官员也是风尘……,生活只不过是混个高一点的风尘等级罢了。这不是什么小时代,这是一个妥妥的风尘时代!我们都是卖笑的人,笑对家人,笑对朋友,笑对领导,笑对同事,甚至笑对陌生人,唯独将最不堪的一面留给了自己。

为了生活,就要保护好自己的人格面具;为了生活得更好,就要把自己的人格面具描画的更精致、更美丽。生活,精彩也好,惨淡也罢,就是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套子里的人”!

世界是个大欢场,你我都是风尘人!我们努力着、奋斗着,默默奢望着有朝一日成功赎身变为良家!渺渺烟云里,陌陌风尘中,谁才是我的良家?呵呵……

是“狭路相逢宜回身”,还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不同的你我,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也会带来不同的风尘。或许,敢于直面自我心灵的烙印,勇于冲破晦暗不明的犬儒,才能迎来生机勃勃的丰蕴;或许,这才是良家。

29 个评论

究竟有没有发生什么细微的变化呢?
世界是个大欢场,你我都是风尘人
我觉得是有的。比如,跨界整合正越来越快,世界越来越小,社会越来越去中心化等等。这些都让人有一种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感觉,越来越进入一个“失控”的轨道。这个失控,主要是指人类正逐渐失去对它的掌控力;也可以说是,越来越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在演化,很多领域正在酝酿或者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这篇小文的偏狭观点将站不住脚。正因此,这篇小文里的观点说的不好,有头无尾,不深不透,只是一种社会状态的粗浅描述,有以偏概全之嫌。
一种沉重的社会现象啊。
这是您自己写的吗?
???
@蛋清 谢谢友赞!想吐槽啵?真诚欢迎吐槽……哈哈……如果这个评论区算是我的地盘的话,那请在这里尽情地不友善吧。可以不赞,可以扔砖头,务请吐槽!要不,还叫什么论道啊。
没明白您的意思,请明示!
啊咧,就这么被抓出来了。五六年前,我从蜗居步履蹒跚地爬出来,一步落入大学的泥潭,从一个狭小的本地人圈子,到了另一个狭小的中国人圈子。“天下之大,无立锥之地”,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书呆子被教做人了四年,才知道怀揣上海两个字就是原罪,无来由的说上海话难听,上海人傲慢,觉得上海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在鄙视他们,都是在炫耀家财。四年之后,同窗换新人,我逗逼我玩笑,我大气客气我自嘲审慎,他人直言艳羡我洒脱,又怎知我四年大学狗一般的生活,反反复复琢磨如何与人说话不至于被误解,反反复复用各种文字理论修补自己被打击的心情。不过是见我如今能自如在风尘中笑脸迎来送往,将真心埋葬。这么让人悲从心中起的文章,哪里舍得吐槽啊!
就是有原文的出处吗?
这是大概半年前本人写的一篇旧文,最初贴在公众号上,后来贴在专栏,现在放在论道。
公众号多少 呢··关注下···
dayunqi2014(大云七)。谢谢!有段时间没有更新了,有一搭没一搭的。2014年注册的,后来工作比较忙,个人俗务多,经常放置。诚请有空时拍砖!
我在寻找(展望)一种新的未来,能够冲破社会束缚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对 走在时代最前面那些探求真理的人的评论 你做这个你的父母怎么办? 感到心寒
个人以为:

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束缚,或多或少而已。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是由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原生家庭的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一方面,大家在这个系统里共同生活,相互满足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人数太多了,人心太深了,相互交流碰撞,必然造成社会系统错综复杂的情况。在社会系统中,每个人的自由都是有限的,我们都需要让渡出一部分自由来成全社会生活。否则,每个人都完全自由的结果,必然是都更加不自由。

我的理解是,你的意思是指,社会生活中很多显而易见的、违反人性的悖谬。这确实是当前中国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一个很大很难的系统性问题,有赖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赖于人文素质的提升,有赖于物质水平的增长。

另外:关于真理的问题,或者说普世性问题,也有赖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中国自古以来,不缺这样的脊梁人物,但是现实情况呢?并没有脱离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出现突变的情况。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或许未来有望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的办法一定有来自以下途径的因素参与:全球化、信息化。解决的过程,必定是跌宕起伏、曲折反复的,并且极有可能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但应该是有史以来的最好机遇期。

如果脱离开“人类社会”这个系统的限制,来看待上述问题,会怎么样呢?我想,有些问题就不成其问题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或许,哲学上的率先突破,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问题比较复杂,层次很多,大环套着小环,而确定最本原的问题,再一步步递进界定讨论的范围,极为重要。

以上,个人浅见,供探讨。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历史进程的问题。我想,既然是进程,要想超越式、跨越式发展,大概是极难的,几乎不可能,里面涉及的变量实在太多了,尤其人心人性的变化,就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期待你的更新···
我知道我穷尽一生努力勉强出国深造,达到的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我也知道即使有幸涉足哲学或科研(目前还不确定发展方向),能力强点还能参与研究,能力差点也只有教书的命运。
但是,虽然不能逃脱现实沉重的引力,我也要让自己无愧于来一趟这世上,不能白活啊。
也许我还是too naive. 但愿以后不失我本心。
最后,我真的不知道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先前打了一大段话被抽风的输入法删了。。。。
逻辑太乱了(惭愧)
不是逻辑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太大了——这是古往今来的终极问题、本体问题。建议把这个化小,先研究一下“怎么入世做人”、“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或许,就可以不为此而没来由地苦恼了。
厚黑学有用吗?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可能是我没有表述清楚。我说的“入世做人”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意思:

人类社会是怎么运行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运行状况?大家都知道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但是为什么距离大家都知道的理想状态那么远?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有多少?如果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我们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吗???我们自己身上有多少与生俱来的劣根性?人生意义是一个大的问题,是群体性的综合问题,我们是应该先解决好自己本身的问题,还是应该上来就去追索群体性的人生意义问题?在现实中,两者能不能统一起来?

我个人更认可的事情是:人生首要的是,认识自己、理解自己。

人生意义是形而上的本体论问题,个人认为可以类比为“宗教信仰、哲学上的神”,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即便要去追索人生意义,那最绕不开的路径就是“人之道”——如何做好一个人。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一个人会不断体验、成长、领悟,就会越来越靠近、无限地接近人生意义的问题。

如果用荣格的观点来说,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也就是他说的“个体化”,这是每个人的英雄之旅。梁启超也认为,人生在于完成人格,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反之,如果直接追问人生意义,那么最大的可能是,会走上虚无的路途。近代以来,东西方已经走过了这样的路径,叔本华、尼采,乃至康德、歌德等等,都没有给我们真正确实的答案,我们无需再走这条已被无数天才证明走不通的路。

我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同意@蛋清 的意见。在这里和你分享梁启超的一篇演讲《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MyNzcwMQ==&mid=401641206&idx=1&sn=f41a5032edeea63e9390834cc03c3d16&scene=1&srcid=0604A6Lq5VewBMqEbksospbs&pass_ticket=f8qH%2FZfYsVfMtUeSemnXXMrScToJt1DwwCCe3wqgNIlAkzfYlPbYM2Oy7er9dyvI#rd),看看前人大家的一点意见,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在梁启超的那篇演讲最后,有这么一段话:

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成功。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不史,到处都可以发现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今天,我个人再重新读这些话,还是有振聋发聩之感,感觉对我个人始终都有着莫大的教益。与君共勉!
开心,能够被部分同意。@Toilii 杨绛先生有一句说得极好,大意是,你最大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终极问题太大了,在我们还算年轻的时候思考这些都是初步的,偶尔的,无法穷尽的。如山叔所说由小及大也许能更好一些。
这么熬夜,可不利美容啊。
刚刚细读了一遍如醍醐灌顶,入世做人不是那么简单的。
我自己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只是思而不学则殆,不如先学习知知、知仁、知勇。
我现在的条件比旧时代确实要好得多,可以学更多的知识,接触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价值观。
如果我现在一味的悲观,不仅不能对我有任何益处,还会使我误入歧途。
以前认为如何如何做人都是人情事故那一套,原来不是。
我还年轻,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梁启超的那篇文章不选入课本实在太可惜了)


这几天看到很多细心的教导,我还得花点时间好好消化一下。
哎,这两天送毕业生,日夜吃饭,神魂颠倒,醉生梦死,疲惫加身,谈何美容。(未语先流两行泪)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