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动乱之源
汉末第一个乱源:羌乱
说起汉末乱缘,很多人可能都会想起黄巾之乱,三国演义也是因此开篇的,但我觉得一个强大的帝国,绝对不会仅仅是因为一次农民起义,说乱就乱,它肯定是多方面因素。如果说黄巾是明患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说的羌乱就是潜伏在暗处的隐患。
羌是汉朝周边的一个少数民族,如果说西汉的困扰是匈奴。那么东汉的噩梦就是羌乱,匈奴在西汉的时候遇见了霸道总裁汉武帝。一部分就被打投降了,一部分说是被赶到了欧洲。现在有种说法,说是匈牙利就是当年的匈奴后裔,匈奴大哥被干惨了,但羌族小弟却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了下来。
不是这位小弟比大哥厉害,而是羌族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是靠打游击的形式,在汉朝边境周旋,政府军来了咱就跑,等到守备松懈的时候我再来乱。所以羌乱伴随着整个东汉王朝,赶也赶不跑,除也除不掉 。羌乱对东汉王朝的骚扰长达百年,东汉政府一直也在派兵镇压。东汉末年派出了三位猛人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麻烦。
这三位即将出场的猛人就是张奂,皇甫规,段颎。张奂字然明,皇甫规字威明,段颎字纪明。当时的人给这个组合起了一个很拉风的名字叫做凉州三明,他们堪称汉末军界的第一天团啊!大家可以理解成现在娱乐圈的tfboy类的。他们虽然是一个组合,但是战略理念却截然不同。
张奂与皇甫规的主张是我抚我抚我抚抚,就是安抚的政策。这两个人认为不管羌族再讨厌终归是人,是人就要吃饭,只要吃饱饭了他们就不闹。于是张奂皇甫规决定先以军事威吓的手段震慑住羌族,然后将投降的羌人迁移到内地,给他们中国户口房产田地,让他们和汉人一样过上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和谐生活。
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战略规划,但当时东汉政府沉不住气。他总想快刀斩乱麻。于是猛人段颎出场,他的主张非常简单粗暴。就是我杀我杀我杀杀杀,他认为羌族非我族类,不知礼仪,不知人文,茹毛饮血,未开教化,当杀之而后快。
在这种铁血政策的实施下。从159年到169年前后十年。段颎经历了一百八十余战最终剿灭了东羌重创西羌。这是一场久违的胜利,我觉得也是东汉王朝最后的一次对外战争上的光辉。为了平定这次羌乱,政府已经消耗了数百亿的军费,为了填充国库,又接着大肆横征暴敛,当时虽然边境出现了短暂的安宁现象。但在内陆不少地区已经滋生的民变,平羌的主要战场在凉州,这也间接的培养了当地的武装势力,后来的豪强董卓也是在平羌的战乱中。慢慢起来的。
所以这场看似光荣的胜仗却早已打开了乱世的导火索,只等一个人将它点燃。这个人是谁呢,就我们下面来说的:东汉第二个乱源黄巾。
汉末第二个乱源:黄巾
张角是黄巾军的头领,关于他的个人事迹还是黄巾起义的兴起过程,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有个详细了解。
黄巾是一次宗教起义,中国人民很吃这套,从古至今但凡有人造反都喜欢披上宗教的外衣,远到洪秀全近到李洪志等等都这个套路。
黄巾起义信奉的宗教是太平道,它的根源是源自中国的道教。就像洪秀全所创立的拜上帝会一样,它是源自外国的天主教。说白了都是打着大宗教的幌子来贩卖自己的私货。
东汉末年打的道教幌子来贩卖私货的人,其实不止张角一个。还有另外两个,而且这两个人也和黄巾之乱都有关系。
第一个人是于吉,于吉是东汉末年黄老道的代表人物。在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张角造反前得到一本书叫太平要术。在演义里说这本书是南华老仙传给张角的,但通过现在的史料上,记载的这本书的作者其实是于吉。
但于吉他并没有利用宗教造反,他走的是一个传销的路线,说白了他的本质就是一个江湖医生或者说是一个江湖术士吧!就是用宗教的旗帜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然后传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于吉当年在江东地区的影响力非常大,《搜神记》里面记载一个故事,说孙策正在打点宾客的时候,于吉从楼下路过,结果一大多半宾客全都跑到于吉面前朝拜下位去了,所以孙策就以蛊惑人心为由将于吉给杀了。最终要是你一旦做大威胁到政府都会被扣上邪教的帽子,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用宗教做文章的第二个人其实大家也很熟悉,在三国演义里面也很出现。但是他在演义里是个配角,但是他在历史上的作用却非常大,这个人就是张鲁。张鲁也很厉害,为什么说他厉害呢,他的祖上有一位神仙啊,我们现在看电视剧,还有去道观进香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个神像啊!这个神像的名字叫做张道陵,在道教里面。大家都尊称他为张天师。
这位张天师就是张鲁的爷爷,张鲁还有个父亲叫做张衡。这个张衡和那个研发地动仪的张衡不是一个人!只是名字一样,他们是父传子,子传孙,三代经营五斗米教,盘踞在当时的汉中一带影响力很大。所谓的五斗米就是你交给组织就算入伙了,以后出现什么事张天师都会罩着你。有点像交保护费的感觉。
但是呢,就是当时的一些史料记载当事人所说的话,就是官方凡是提到五斗米教的创始人都不是张陵也不是张衡,更不是张鲁,而是一个叫做张修的人。
想要弄清这五斗米教究竟是谁创办的,首先弄清张鲁和张修的关系。这张鲁和张修最早都是益州刘焉手下的官员,刘焉派两人去打汉中。结果两人占领汉中之后就宣布独立了,不跟他混了,张修在汉中创办了五斗米教,收拢民心站住了脚步,但是后来呢,这张鲁就和张修俩人闹掰了,张鲁就把张修给杀了。
讲到这里估计有很多朋友也猜出结果,那就是张修其实才是五斗米教的创始人。然后当张鲁把张修杀死之后,他不想承认自己的仇敌是创办者。于是就造谣谎称他的爷爷张陵和父亲张衡是五斗米教的创始人。从而增加自己的威望,便于统治。从现有史料来看去张陵和张衡他们的生活范围,都不在蜀中。所以说基本上这个观点,现在已经是确定了。
所以现在大家在道观看到那些张天师塑像啊,其实都是源自张鲁这个谣言。所以说谣言害人不浅啊!大家莫要传谣。
张鲁靠这条谣言,他就在汉中站住了脚步,但是他也没有走造反路,他走的是割据路线。割据路线就是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然后独立起来,不归中央政府管,但是我也不闹事。有点类似宋江被朝廷招安的感觉。
这第三位用宗教做文章的人就是张角,他走的路线就是明晃晃的造反。之前讲那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广义上的黄巾之乱不单单是指张角,往远可以追溯到于吉,侧面可以延伸到张鲁,或者是张修,还有之后的管亥打孔融,曹操收编青州兵。这都是黄巾起义的延续。
由此可见这次起义的影响力非常大,通过黄巾之乱,东汉王朝宛如一个病危的病号行将就木。不过黄巾之乱仅仅是地方乱了,但是中央还没有乱,此时亡羊补牢犹未迟也。如果及时找医生治疗,东汉未必会乱也未必会亡。那么有医生吗?是有的,下面就有请第一个救火小分队出场。那就是士人。
汉末第三个乱源:士人
士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分子,王朝的统治者会利用这群人帮自己治理国家。但在东汉末年,这群人还没有来得及出手救国,自己就已经被干死了。
士人在历朝历代都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因为这群人既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又手握着笔杆在书写历史。所以尊重知识分子的皇帝往往都会获得比较好的名声,有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北宋的宋仁宗等等,那些不尊重知识分子或者是得罪知识分子的皇帝往往就会被黑的很惨,比如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再比如拿儒生帽子当马桶了汉高祖刘邦。当然还有几位就不提了!所以统治者,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也不敢知识分子开刀,再说你看明末的东林党。已经不好到一定境界了,但是皇帝还是对他忍而敬之?!
天工造物向来都是一物降一物,知识分子们有一个能够致他们于死地的天敌。那就是宦官,首先这群人不指望士人帮他们治理国家,国家本身也不是他们。其次呢这群人不怕落下坏名声,因为他们本身也不好,最重要的就是。皇帝一旦亲近知识分子就会疏远宦官,所以历朝历代。只要是宦官一得势知识分子的末日就到来了,恰巧东汉正是宦官乱政的重灾区。
公元166年,士人与宦官之间展开的第一次交锋,这次交锋是士人首先发动的。当时的宦官赵津等人目无法纪胡作非为,然后士人领袖太尉陈蕃。这个陈蕃就是在那个唐代被王勃写进滕王阁序中歌颂的那个徐孺下陈蕃之榻的陈蕃,他向皇帝进言要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
此时宦官们对士人还是心有余悸的,所以不敢对世人的领袖下手。就拿陈蕃的小弟们开刀,于是士人官员们纷纷都被免职,有的还在狱中被迫害而死。就在陈蕃集团进行完败的时候外戚势力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当时的皇帝的老岳父叫窦武,他名列三军,三军就是当时社会上认为是有三位操行非常高的人都被名列三军。窦武就是其中之一,他同情士人,于是上书为世人求情,在外戚的帮助下。士人们死里逃生,宦官势力因为惧怕外戚势力也选择了妥协。
第一轮交锋的结果就是宦官于微弱的优势取得胜利,士人为得到外戚的帮助死里逃生,但也立志反击。两年之后,汉桓帝就死了,汉灵帝即位,窦武就由皇帝的岳父变成皇帝姥爷了。以大将军权利进一步增大,此时士人领袖陈蕃再次被启用。重回到朝廷,当时天下人都以为太平盛世要来了!陈蕃也已以为终于又可以干活了,又可以干宦官了,但有时你以为的不一定就是你以为。
公元168年士人联合外戚与宦官展开第二次交封,这次首先发起进攻的人是外戚,古代人都很迷信,有一天窦武就夜观天象算了一卦,算的结果是大将军要完。窦武不就是大将军吗?他觉得是宦官在作怪,于是就决定彻底铲除这些死人妖。
但窦武制定完计划后呢,就趁着假期出宫旅游去了,就趁这个时候宦官把窦武写给皇帝的奏折拿走观看,然后得知了外戚和士人的全部计划。于是这群死人妖就决定先下手为强,歃血为盟假骗皇帝,假传圣旨。然后准备杀掉窦武和陈蕃。
当时年过八十岁的陈蕃得到消息后,率领一群大学生在宫中与宦官势力展开火拼。最终因为寡不敌重壮烈牺牲,螳臂挡车被碾了。而外出旅游的窦武也知道消息,然后率领亲信起兵抵抗,而此时宦官又假传圣旨,调动御林军与窦武开战,然后窦武身陷重围无奈自杀,第二轮交锋的结果就是宦官大胜,士人与外戚完败!
经过这两次政治斗争,士人势力基本都被都被赶尽杀绝了。这根东汉王朝的救命稻草,也彻底退出了东汉的政治舞台。
从此之后宦官们更加无法无天,为非作歹,东汉政府离关门倒闭也就只差一个时间问题了。难怪日后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都不忘吐槽一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第一个救火小分队就这么被干掉了,还有第二个吗?有的,那就是宗亲。
汉末第四个乱源:宗亲
宗亲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的亲戚,刘邦在建立汉朝的时候先封了几个异姓王。这异姓都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还有韩王信。
但这几个人,除了这个长沙王吴芮其余六个字全都造反了,面对这个局面,刘邦就在反思,所以说他被逼急的时候立下了一个白马之盟,但白马之盟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就是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就说不是姓刘的当王以后天下全部都讨伐他,从此以后。汉朝的诸侯王都开始姓刘了,然后宗亲势力由此强大。
让自己亲戚保护自己感觉总比异姓要可靠,但是刘邦的如意算盘也落空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由同姓王搞起来的,既然同姓也不靠谱那就彻底削弱吧!所以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
这推恩令的大致内容就是说诸侯王有必要就是要把自己这个国家的土地,也给儿子分王,然后儿子当上王之后!要给儿子的儿子分王,这样分着分着这土地就没了,势力就小了。所以推恩令的名义上是施恩惠,实际上是在削弱诸候王的实力。随着到了汉末的时候,这些诸侯王就是管辖的地区也就是仅仅几个县而已,而且还有刺史监视着,军政大权都归国家所有。这个诸侯王就已经算是形同软禁像个摆设了。
所以说像这种形同软禁的宗亲,他们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谈何保护国家呢。但是你不保护也就罢了,也别添乱,但是偏偏就在东汉末年这个时候就出了一个添乱的诸侯,他就是刘焉。
作为汉室宗亲的刘焉看到天下即将大乱,就想求一个安身立命之所然后割据一方,等到时机成熟再往前迈一步。于是他就向朝廷请求,想当益州牧,这益州就是现在的四川。四川那个地方还有蜀道天险,而且还是天府之国,他完全可以脱离中原文化。自给自足,宋朝有句诗叫: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就是这个地儿特别容易出现叛乱,而且一旦出现独立,政府中央也不好征讨,所以还有句话叫做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后定。
李白在蜀道难中也说,四川那个地就是“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说四川那个地儿要是不让你的亲信或者亲戚在这儿防守立马就会生二心,然后叛变。李白这么说过,李白有这种长远的目光其实对的,但我觉得他也是比较是乐观的,因为刘焉这个人他是忠心,然后又是朝廷的亲信,但是等他到了之后也生二心了。
刘焉一进入益州,就派张鲁割据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益州与中央的道路就不通了。刘焉在益州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然后巩固自身实力,当时的益州就是可以说出一个半独立的状态。另外四川当日还流行一句话叫益州有天子气,刘焉就认为这句话肯定是在说他的,就做起了皇帝梦。他就做了一架天子才能坐的车子,但没过多久打个雷就把车子给劈着了。刘焉以为这是上天的惩罚这天子梦就此作罢。
不过益州有天子气这句话后来还是应验。只不过没有应验到刘焉身上,应验在另一个人身上,这一位人就是刘备。
这刘焉称帝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他的这种僭越的举动告诉了世人中央政府已经没有威信了,只要你强,你有地盘,你就是草头王。在这种信号的释放下无数野心家纷纷登场,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当时虽然中央控制不了四川不过其他地方还是比较听话,不过接下来,朝廷出现了两股势力的火拼,把中央也彻底搅黄了那就是宦官与外戚。
由于宦官和外戚关系很密切就把这两小节放在一起!
汉末第五、六个乱源:宦官和外戚
东汉从第四任皇帝汉和帝开始就形成了幼帝继位的传统,都是小皇帝,皇帝即位之后都是有的甚至才几个月或者一两岁。皇帝想就得需要有人辅佐,哪两股势力可以辅佐呢,一个是外戚党,一个是阉党,所以说从这个汉和帝开始东汉政府就进入了一个外戚党与阉党轮流执政的怪圈。小皇帝年龄太小只得依靠太后,太后需要依靠娘家人儿站稳脚步。就是他的父亲或者兄弟,于是就形成了外戚党。等到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当傀儡就寻思夺权,谁最可靠呢?那就是宦官,然后等皇帝依靠宦官灭了外戚之后,宦官又开始专权。于是就形成了阉党,没过几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太后再次临朝,外戚再次得势,从东汉第四任开始就是一个这样的过程。
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这个东汉时期的两党轮流制,然后我就把这些详细的例子给大家说一说。
汉和帝十岁即位,然后的太后的哥哥窦宪就把持朝政,皇帝与朝臣隔绝只能依靠宦官,后来汉和帝利用宦官郑众等人所掌握的禁军,把窦氏外戚集团都给消灭了,然而宦官此时又开始干政。汉和帝死后汉安帝即位,太后的兄弟又开始掌权,准备铲除阉党。等到邓太后死后,汉安帝和几个宦官联合起来又把邓氏集团灭了,然后宦官又开始干政。
之后汉顺帝因宠爱凉皇后,凉皇后的父亲梁商还有弟弟梁继先后又当上大将军。他们这个梁家也是专权,在汉顺帝去世之后连续了立了冲帝,质帝,桓帝。桓帝与和宦官单超等人合谋又灭了梁氏,宦官又开始独揽政权。
等到汉桓帝去世后汉灵帝刘宏又被外企的窦氏选为皇室继承。选择成为皇位继承人,从此窦武又开始把持朝政。窦武就是在上面讲那个士人的时候说过这个人,这个时候窦武和士人联手准备密谋铲除阉党。但是不料被宦官势力反扑,外戚窦氏被灭族,阉党再次成为胜利者。不是因为宦官厉害,而是因为宦官背后是皇帝。
等到汉灵帝死后汉少帝即位。汉少帝的母亲何太后又开始把持朝政,何太后的哥哥就是何进。终于东汉迎来了外戚和阉党的最后一次火拼。
这何进为了增加自己制胜的筹码,不重蹈窦武的覆辙,于是他叫来了一个合伙人这个合伙人就是董卓。后来火拼的结果呢就是外戚党与阉党相互内斗两败俱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董卓趁机上台把持朝政。这下终于把汉末的乱源引出来了,那就是地方豪强。
何进应该不是屠夫,因为汉末的时候屠夫这个行业并不兴盛,包括现在所传张飞也是屠夫,这都是不太可能的。
汉末第七个乱源:豪强
这里说的地方豪强特指的就是董卓,我眼中的董卓很厉害啊!他厉害原因不是因为他杀了多少人,也不是因为他挟持了多少皇帝,而是他开启了汉末地方豪强把持朝政的先河。其实董卓这个人,他的确是有勇有谋,三国志董卓传开篇就说这个他是少好侠。
就说董卓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行侠仗义,喜欢与羌胡之地的各族首领豪杰都有很深的交情。据说只要有一面之源的人到董卓家中他也杀猪宰牛热情款待。这举动让很多羌人对董卓的深切友谊所感动。这个时候如果说董卓是西域亲善大使也不足为过。董卓当时在就是胡羌地区威信很高,这也是为什么董卓死后羌人要侵犯长安为董卓报仇的一个原因。
现在董卓的脸谱化形象包括游戏化形象都是一个大胖子,我觉得这个形象不太可能,就是历史上的董卓不太可能是这个形象,史书中说董卓这个人身手矫健,经常骑在马背上射箭,然后百发百中。这个形象我觉得反而有吕布飞将的感觉。
董卓这个人很像水浒传里面的晁盖,你想晁天王在地方上,在江湖圈儿里也算得是一方豪杰,但是你要让这种人真的掌权了。那就是制造祸乱,大家试想下让陈浩南山鸡这类的古惑仔扛靶子去管理国家,那不出事才怪。
外戚党与阉党不管怎么斗,他都是窝里斗,谁也不敢动刘姓江山。东汉王朝是皮,外戚和阉党都是毛,皮要是没了毛也就没了。但豪强不一样,这种地方武装势力是可以脱离中央单独存在的。所以不管之前外戚党和阉党如何折腾天下都没乱。因为他们始终代表着一个稳定的中央,即便滋生了黄巾起义最终也被镇压下去。
直到董卓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个轮回,他既不是外戚也不是阉党。然后连士人都不算。董卓的动作的出现预示着一种新兴力量地方豪强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出现释放出来个极具诱惑力的信号,即便你不是士族不是外戚,你不依靠宦官,只要你有能力同样你也能把持朝政呼风唤雨。
从这里开始我觉得这就是三国乱世的正式开始。这场纷争的最后胜利者是曹操刘备孙权,我觉得他们只不过是一个董卓的优良进化版。本质上并没有变。
曹刘孙三个人不是外戚也不是正儿八经的阉党。他们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地方豪强,三分天下,魏蜀吴也都是非士族政权,董卓给曹刘孙提供了一个成功模版也提供了一个失败的案例。
董卓最终的失败,我觉得还是因为他太心急了!你等到曹操掌权的时候一步分做三步走,就比董先生高到哪里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所以要刨根问底的话曹操身上有很大的阉党烙印。所以日后陈琳在写讨贼檄文的时候就骂曹操的祖宗是阉党之后。
不可否认曹操年轻的时候通过这个身份结交了很多政治的人脉,铺垫了自己的政治资源。给自己打下坚定的政治基础。当自己的势力培养起来之后曹操和董卓一样也是以地方豪强的身份把持朝政,然后她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自己摇身一变又变成外戚,曹操先通过阉党身份,打下自己的政治基础,再通过豪强身份站稳,最后又通过外戚身份认定政权。通过这三步走才算在汉末诸侯中站稳了脚步。
所以最后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过程,先是羌乱,埋下了隐患,然后是黄巾点燃了导火索,然后由于士人在党锢之祸中,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宗亲没有救国资本,刘焉还带坏了风气。最终宦官与外戚火拼,中央权力空虚,地方豪强董卓趁机占据中央。这七个小乱源造成了一个大乱源,由此天下大乱。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本篇内容根据 张芳@ 在“看否”微信群语音演讲内容整理而成,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1 个评论
我看据吕思勉的意思,根源在外戚与宦官,在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