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历招聘和应聘产生的一点小感悟

去年夏天发生的事情,正值研究生复试、联系导师的阶段。

正巧我们导师出差不在国内,然而她的招生名额尚缺1~2名,因此让我们这些高年级的学生替她面试考察那些“尚未找到导师且对本实验室有兴趣的新生”。第一次站在面试官的位置上,自己有几分新鲜感。

随后的几天里,陆陆续续来了好几个,都是小姑娘——因为男学生因为体力、耐力等优势早已被一抢而空。看得出,她们因为开学在即仍未定下导师,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恐惧,生怕自己因为没人要而无法读研。然而实际上并不会这么糟糕,学生在老师眼里就是劳动力+劳务费(国内主流做法是导师克扣掉),因此总会有导师收下的。只是待遇不同罢了——一个是我喜欢的学生,另一个是我无奈收下的学生——以后在课题上、待遇上,自然有天壤之别。

面试这些女孩子的套路非常固定:
1、问哪里人,毕业院校、本科专业,这是新生开口的第一印象;
2、问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有没有男朋友,看看孩子是外向还是内向,老不老实,机不机灵;
3、为什么有意向到本实验室,再顺着话头问几个专业问题,以确定她会不会成为实验室的累赘,尽早拒绝那些感觉不太好的;
4、问有没有学科特长、英语过没过四六级,看看学生的其它素质如何,能不能为实验室带来利益;
5、导师临走前吩咐的,对新生提勤奋要求,必须每天晚上也来实验室工作,若不答应就拒收。

孩子们操着各种各样的方言老老实实逐一回答。看得出,她们也“积累”了不少应答经验——我对中药感兴趣/我家长辈就一直很信中药;我的专业是XXX,我了解到你们实验室也做类似的XXX工作;我读研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过来读研就是打算吃苦/磨练自己的,请放心;英语没过六级,但是我认为我的基础还行,进实验室以后会努力补习赶上的。但是这些回答在我们看来实在太幼稚,心情好了就点点头,看你不爽的就找个纰漏戳穿了随口刁难一句,弄的小姑娘满脸尴尬和慌张。对于她们准备好的的套话,则是完全不care——我只关心我(本实验室)能不能得到我想要的,至于你是什么样的,对我来说无所谓。

给我印象极深的是一个文弱内向的小姑娘,因为连续被两三个导师先骗过去然后又说不要了,所以显得非常没自信,觉得自己是个注定要被抛弃的loser,问她什么问题都犹豫半天再开口,完了再加一句:“这是不是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老师是不是不喜欢这样的”,我们也只好胡乱搪塞,然后私下里通气达成一致:这孩子不能要,太没自信,做事优柔寡断,留在实验室是个麻烦。

她后来应该是看出来不好的苗头了,说,算了吧老师肯定不要我,最后请求我们不要把“她来联系过我们实验室”这事儿告诉我们老师,以免给她造成困扰。我当时几乎有冲动对她说:“就凭你的真诚,我们要竭力跟老师推荐你”,然而冷静想想刚才通气时候的结论,就也没什么表态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大半个星期。与此同时我也在考虑自己海投套磁信的事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两个教授写了信问有没有博士后/科研助理岗位的招聘位置,说来也算是自己的处女投。当然,里面的措辞啊、理由啊,也是想了半天理顺好的。结果,一个教授直接了当地说“没有位置”,另一个让我明年3~5月再联系,便再无音信,现在想想属于典型的婉拒。

在那个周末的晚上收到一封邮件,是之前投稿的sci的拒稿信,理由很简单,“lack of significance”。心里挺失落,毕竟自己的实验,prepare了很久,反复润色——不过这一切在编辑看来也只不过是一篇平庸无奇的报告。我能想象那种场景,就像我看到那些新生的个人材料一样,面无表情,无动于衷。

我便意识到:
1、在“求”与“招”之间,双方的关系是那么微妙,永远刚好达不到平等,总是一方(通常是应聘者)求着另一方(招聘者)。只要谁先表露了心迹,便处于被动的地位。一旦被动了,就得按着对方的需求标准来,自己的价值马上被一个无形又精密的计算器定位得清清楚楚。除了结果以外的东西,则没人会去关心。规则就是这样残酷,却让人痴迷并乐于遵守和维护。
2、每个个体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在对其他人施虐的同时又受到另一些人虐。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当下的施虐/受虐对象,却无法改变这个宏观的设定,即,没有尽头。我可以想象得出那些女孩子风光无限地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贩卖自己的考研经验成功学;也可以看到在我看来高高在上的教授们,面对同行评议、职位升迁、基金申请时候的压力与不安。大概没有人能随心所欲地制衡这种关系吧。

========

转眼快一年过去了。曾经一个个怯生生的小姑娘以及变成各个实验室的干活儿主力,或活泼,或稳重,或热情,或冷静;曾经我们看中的新生早已炒了老板的鱿鱼退学;曾经屡投不中的文章也早已发表;曾经对海投一无所知的我和不同的外导也陆陆续续打了不少交道。

然而,唯一不变的是,至今还是没有收到正式Offer。在日益浮躁的心境下又打算重新开始投一波,但是却怎么也回不到半年多前精神饱满的状态了。因为心有所属,所以别的地方也没办法上心——只是,对我来说万分重要的Ta,又会以如何的眼光看待平凡渺小的我呢?

“Eloim Essaim Eloim Essaim”

“四月は君の嘘”。

9 个评论

啊,话题为什么是日语,是什么意思呀
感觉好真实,细腻!
不想写得太明白~
因为本来就是真事儿啊o_o
我就注意到了最后两句奇怪的东西~
聊天找工作什么的都是看对方需要什么样的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他的需要,再来介绍自己的优势,这样子的成功率会高很多吧
去掉第一句的……的人
没错,简单说来就是替对方着想。
北海道?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