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小岩井 - 日语老师,翻译,业余作者。
推荐来自: 苏三 、Joey 、浮生未半 、氪星人 、秋风暖暖 、亦可喜更多 »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论道已经切换域名为lundao.pub
6 个回答
小岩井 - 日语老师,翻译,业余作者。
推荐来自: 苏三 、Joey 、浮生未半 、氪星人 、秋风暖暖 、亦可喜更多 »
我对善良的理解是:牺牲自己的一部分资源成本(时间,金钱,技能等等)去帮助需要这部分资源的人,并且其出发点不是交易与回报。
我着重加黑了“需要这部分资源的人”,很多人的善良,只是把自己不要的资源,当做垃圾处理给别人,如果对方需要,在因果上完成了一次善行,如果对方其实并不需要,其实只是平添麻烦。
后面这点也很重要,如果我的付出是为了得到你的回报,那就是理性的投资或交易,很难称之为善良。
任何人类的道德或观念,都是在实际生活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如果于生存有益,才会得以保留。
所谓善良,也是如此。
如果在一个极其崩坏凶险的残酷环境下,面对明知是凶恶之徒,善良往往只能带来死亡与损伤,(比如农夫与蛇)那么善良就会被大家所抛弃。比如罪恶多发的贫民窟和人心不稳的战乱地区。
读史书,屠城灭族的杀戮数不胜数,要说人性本善,我是怎么也无法相信的。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欺负弱小有什么不对,打架生气恐惧抗拒才是本能,我记得我小时候热衷杀死青蛙蝈蝈蚂蚁还充满乐趣。
我们可以想象以下,在最原始和暴烈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你争我夺,为了有限的资源,杀戮,欺骗,压榨,奴役。有压迫,自然就会有反抗。于是恶性循环,永远都在奴役与被奴役之间陷入轮回。
佛教的行为准则是八个字: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正因为它同时符合上层和底层对生存的渴望,所以才在最混乱的南北朝得以广泛传播。
然而何为善,何为恶,实在是个很大的主题。善行未必有善果,恶行也未必有恶果。人们朴素的因果报应思想,其实不是佛学的本义。这里不展开说,我只说一句,我们如果能做到希望别人如何待我,也能如何对待别人,就是很大的善行了。反之亦然,将心比心。
然而!
人是很实际的生物,之所以能幸存至今,不是因为多么强壮,而是因为大脑的进化机制,让人可以及时作出最合适的选项以及学会用语言和文字分享经验,进行传承。
在资源和环境达到一定平和稳定的情况下,善良是对共同体生存的最有效保障。推崇善良,只有在双方足够信任和安全感的激励下,才会达到双赢,不然往往陷入零和博弈。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破坏平衡,利用别人的善良满足私欲,就会引发无数的猜疑。
一个推崇善良的极致社会,就是大同社会。人们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每个人都能充分得到足够的资源。不患寡也不患均,自然能达到孟子所憧憬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而孟子也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人心总是难以预测的,即便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也常常会因为诱惑而做出违背内心的事。
所以我们需要良好健全,并且不断完善细节的法律和制度,需要更多的监督系统和纠正系统去正面的方向激励。
善良不需要坚持,当你发现彼此的利益不冲突,人们又更喜欢温和善良的人,自然会有更多的善行与温柔出现。
反之,我不得不悲观的说,生存是第一要素,只要利益存在冲突,永远都是屁股决定脑袋。
不然,我们的祖先都是怎么活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