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三岁 、archering 、龙战八荒 、Joey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占星神棍,啊!
1 个回答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三岁 、archering 、龙战八荒 、Joey
年轻人切勿沉迷于玄谈!
年轻人切勿沉迷于玄谈!
年轻人切勿沉迷于玄谈!
那么,问题来了:阳明学说是玄谈吗?不是,而是极其重要的儒家学说之一端、之大成,是极其重要的形而上哲学观。因其一端,所以有“偏颇”之谤;因其形而上,所以几近于玄谈。而这两点,对于未涉世事的年轻人来说,弊大于利;尤其对于还没有建立自己完整世界观的年轻人来说,甚至大概率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那么,会有哪些负面影响呢?由于:一,社科类的东西,不同于30岁之前就要出成绩的自然科学,而大多需要长期阅历的积累;二,社科类的东西,尤其圣人之说,把“道”应用到生活上的时候,大多变化无方,难以把握要点,给很多人带来很多困惑。因此,这些学说,大多对于年轻人实际的工作、生活、创业,作用不大,反而让很多人无所适从,甚至无法适应庸常的生活,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情。
当有的人以为自己是在身体力行圣人之言时,更大可能是早已经偏离了圣人之言很远了,却难以分辨其中的细微之处,以至于最后困惑更深,并且早已耽误了再也无法重新来过的、本该用来好好体验人生的时间段。真的需要谨慎。具体理由有四:
1.如果学不好,不仅没啥用,很可能还有害。不能帮你找工作赚钱,解决不了你的现实问题。尤其那些形而上学、本体论,因人而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向来是吵架的渊薮。乱了脑子,糟了心情,误了正事,实在得不偿失。
2.这世上有很多事,是非要经历过,才能真正从内心里理解的。搞自然科学的,大多数30来岁前不出成绩,基本上以后会很难了。但是,搞社科的,大多数都要到40岁左右,甚至50岁才爆发。这是社科的规律特点所决定的。看起来似懂非懂,倒不如索性抛开,等以后有经历了、真正感兴趣了,再来看也不迟。到那时候感触会更多、理解更细微、把握更精准,以前不起眼的寻常之处,可能就变得不寻常起来了,收获会更直接、更多。
王阳明最初也是从“格物”——格竹子开始的。先从了解世间万物开始,这个顺序是难以颠倒的。自然科学的东西,是要需要确定的,确定下来,让人们参照。而社科类的东西,尤其中国古代的社科,却讲究心物一体、以心驭物,变化无穷。为什么心理学的实验经常被颠覆?就因为“心”的主观作用太大,经常变化。比如说,以前有个曾上了TED演讲的心理学观点,谈到人的某些肢体动作的含义。但很快,当人们都知道这个观点的时候,这个观点就失效了。当然,王阳明的心学,不是这么肤浅的,而是更接近本质的东西。后面再谈。
3.心学实践的难度大。年轻人看来看去的结果,大多可能是:臣妾做不到啊。人在年轻时大多都是从自身、从本能出发的,而心学却要逆着来。要按照心学来生活,要有智慧,要有修养,要有很强的心理动机——比如像王阳明一样立志要做圣人,太他妈累了。即便学了阳明心学,能做到的人也没几个,大多也只是用在事功上而已,而真正用在事功上也需要很深的理解和把握才行。
王阳明从少年时起,就立志要做圣人的,其余的东西,他都不屑。他一生的坎坷波折,也说明了他是在真诚实践他的理论的,也说明了这个理论的难度之大。有几人能做到?王阳明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还是悠游人生来得更加自在不是吗?
4.阳明心学再好,也只是古代的一种理论、一种哲学。可以从其中去借鉴弥补,开拓今天的思路,而无需将其神秘化,甚至神圣化。我们要相信,或许今人在思想上有时不一定比古人更先进,但必须去努力追求更先进,同时大部分思想确实也是更先进的,毕竟时代在发展,至少今天的人们对世界、人生的理解比古人更直接、更方便。先理解把握今天的世界、时代、人生,可能更重要——因为这是由简到繁的顺序。
总之,如果不是特别特别特别有兴趣,或者真正地乐在其中,也不是哲学、宗教、政治学、社会学、法律法理学等专业,建议年轻人都无需研究哲学性、学术性强的社科东西,尤其那些形而上的、本体论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能帮助年轻人改变生活状态,大概率情况是弊大于利。
如果实在是对王阳明感兴趣,又不是很理解他的心学,可以去看看王阳明的故事——网上可以搜到,各种途径的,各种角度的,毕竟近些年王阳明这个IP被炒得很热。不妨对比着看看,在每个关节处,想一想这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合理吗,等等。如果还是很难理解,那就直接放下来,等着以后的发酵。这可能比“直接研究心学”更加接近于心学。
——咳咳,说点正经的——
1.阳明学说到底有多难?
王阳明的弟子徐爱说过这么一段话:
徐爱在王阳明门下,朝夕相处,当面提点,竟然十多年还没能进入门槛、登堂入室。这难度,那不是一般的大。
2.阳明学说都讲了什么?
知乎上那些人云亦云的搬砖,就别看了。
一是,世界观、本体论。
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这是自人类存在以来亘古未变的大问题、根本问题。儒释道是这样,所有的哲学亦是这样。而今天各种细分的学科,是从一个角度深挖下去的,最终都是要为回答这个大问题、根本问题而服务的。
当年,徐爱参悟阳明学说时,可依据的东西实在太少;而在人类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比前人幸运的是,或者也可以说不幸的是,我们有了更多的参考依据,却也有了更多的无所适从。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存在先于本质,还是相反,亦或是本就一体两面?在这个世界上呢,很多概念、观点、规则,是人们站在自己生存发展的本位上,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形,先入为主地创造出来的,然后人们再依据这些规则来塑造生活和世界。此之谓“想象的共同体”。
人类当然不甘心止步于此,都想揭开幕布看看谜底,有人就开始了“问道”之旅。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心力和能力,而有决心、有毅力、有能力的人,肯定就非常地不安分了,他们不满足于眼前这个看起来没什么美感的世界,他们都是终极之美的追求者,他们想给世界一个完美的答案,然后就开始出发去探寻这条艰难奇崛的道路、探寻世界的本质问题了。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他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王阳明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简单说:心学就是——世界都是心内之物、心内之理,万事万物都要从心上去求,事物总要在心上见真章,心与事、物、理同体,就是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心即理也(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天理即人欲。无善无恶心之体。
“心”是嘛玩意?没办法,古人可用的语言太少了,所以常常一个字有很多方面不同的意思,这是现代人理解古人最重要的障碍。抛开“心”不谈,我们可以知道,阳明学说主要还是讲“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怎么样生活,为什么要这样子生活?他所说的“心”——“心即理也”之心,就是天地之间同此一体的那个“心”。
其实,还是从人出发,站在“人之存在”的本位上来考虑问题的。有没有点类似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人的存在,决定了世间这一切。没有人,则世界一切无从谈起,因为没有必要谈了。这也是阳明学说“并没有论及世界本质”的不究竟、不彻底之处。显然,在这个地方,佛与道走得更远、更深彻,只是佛道被乱七八糟的修行与解释搞坏了名声而已。
当然,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之处在于,王阳明可能觉得太玄远的本质问题,与人生世事距离太远,只能“实体诸心以求自得”,而无法形诸于语言,因此避而不谈了。是不是有点像孔子的“予欲无言”?当年孔子就是这么干的,孔子从来就是谈人生而不扯别的,就是要人们从人生入手去体会一切。
在那场著名的、不知真假的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中,两人的分歧就在于此。孔子更关注当下的人生,而老子知道已经回不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了,就撂挑子不干了,自己骑着牛去“诗和远方”了。而孔子在晚年读《易》爱不释手“韦编三绝”中,或许又有了新的体悟。
其实,关注当下的人生,才是最切实的路径。佛家学说在最终极的意义上,也是将世界本质与现实人生统合起来的——世界是人心的化现,这一点既在表面上和阳明学说、道家学说是一致的,又在本质上超越了阳明学说而有待于各人自己的体会,以及未来的检验。
再回到原话题上。王阳明所说的“心”,类似于“心性”本体。佛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道家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而王阳明呢,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显然,善与恶只是人们主观创造的二元论,而世界本体是要寻找一元、从而统合于一体的。
王阳明又说:“至善是心之本体”。显然,这里的“善”,与“无善无恶心之体”里的“善”不是一回事。这里的“至善”,等同于“无善无恶”——就是说,没有善恶二元分别的那个忠实客观的本体,才是至善——也就是“明理”到“至精至一之处”,与佛家所说的“空性”有相近之处,从而葆有“赤子之心”,“心如明镜,……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进而变化无方“能生万法”。平常的日子都没有过好,何谈明理到“至精至一”呢?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既然要“明理”到“至精至一”,要达到“至善”之境,就要从世间日用中的“格物”上去积累尺寸之功。——“‘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还是要好好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好好关注与过好当下人生啊。
在这里,阳明学说从世界观、本体论上,就直接过渡到日常功用了——即,《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二是,在日常事用之间的功用。
呃,好吧,那个最有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说的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了。
所谓“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者”——不需要考虑而本能觉知的道理。为什么?因为人一考虑,一动脑子,就会从自身出发了,就有了自己的加工,就成了主观与私意了,就不是客观的东西了。王阳明说,这种本能觉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如果我们能不代入自己的主观与算计,从社会关系上、从本能上自然可以得出“人们应该相亲相爱,孝敬父母、爱护弟弟,世界会更好”这样的道理,因为这是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根本需要啊。
这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奈何人之贪欲莫大也,在一个个社会小圈子里,心心念念己之利益,自然就扭曲变形了。这里需要区分的是,“人类整体”与“社会小圈子”。这里的“良知”,依然是整体上的哲学本体论,而不是日常事功用途。“致良知”才有点日常功用的意味。
显然,要“致良知”——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处于“不虑而知”的“良知”境界、“仁”之境界,并以此来生活、工作,是一件需要智慧和能力的事情。“知行合一”就是指始终处于这样的境界中——即,无需思量,行动自然地总是符合“良知”,同时只有这样子做到了,才算是真正的“知”。
如果真能这样子做到,那这个人也是很厉害的。有几人能做到?抛开哲学的本体描述不谈,佛家的修行大多也是讲这个的,从这里起步的,只不过路径不同、做法不同。
而众人常常热衷谈论的王阳明的军事功绩,从根本上来说,是王阳明对当时的“山中匪众”和叛军的“朱宸濠”们的心理上的把握。说王阳明的军事战术,毋宁说是王阳明战略上的“心理战”。“破山中贼易”,相比人生心学之修行,打个仗又何足道哉。
对每天“名利欲望炙心”、又乏少信仰的现代人来说,佛家的“轮回观”是没有得到现实验证、无法被认可的,暂时只能存在于“信仰”的范畴内,而哲学中深层次因果的“同时性”原理还未得到普遍认同、显性认同。
那么,现代人需要追求“良知”境界吗?需要,因为天地同此一心、同此一理。“良知”境界可以推动个体的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超越自己,并同时取得更好的自身发展(包括智慧的发展、事业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事业的发展,当然也可以通过“厚黑”的方法来取得;而“厚黑”的问题在于,取得之后所带来的、难以消除的副作用。换句不太准确的话说,就是:“致良知”的方法,是一种遵循大道正道的“阳谋”路子。
3.阳明学说给我们的启迪
那么,现代人从哪里入手比较好呢?
德国哲学家、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有一本著名的书《我和你》。他的意思是:人生在世,要努力建构“我和你”的关系,而不是“我和它”的关系。如果在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时,你总想占据主导地位,总想着如何控制别人,总想着如何让别人按照你的意思来,这就是把别人当成了“物”——即“它”,这就是“我和它”的关系。而当你把别人也当成和你一样的活生生的人、独特独立的个体时,你就有了同理心、共情心,你才能不被自己所束缚,就能更智慧、更灵活地去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了。
不妨试着从“和身边人建立‘我和你’的关系”开始,看看会有什么收获和感悟。当建立“我和你”的关系时,自然会想到照顾别人的感受,自然知道怎么去做才能让事情更顺利了,这也是“礼”的源头——也可以说,“礼”是“道”的形式。另外,论道社区的内容运营Joker老师经常提到的“情绪ABC”理论,也是更切近具体生活内容的方法、路径之一。
在当今这个光怪陆离的、多元多样的、日益扁平化的世界里,本质上心态开放、积极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可以焕发出新的青春,给很多困惑的现代人答疑解惑,给予了人们走出自己的路径和方法。据说,现在中国哲学课在哈佛大学受欢迎的程度排在前三位,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新鲜的东方思想对学生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认知冲击很大。
这是最好的时代,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由选择、自由流动。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所适从,被欲望束缚,被知识束缚,被自己束缚。最后,想用我最喜欢的荣格的一句话来结尾这个阳明学说的浅薄分享:“整个世界都悬在一根丝线上,这根线便是人类的心灵。”此心非彼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