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闻过则喜」?

很多人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不开心,这实际上会丧失很多自己成长和改正的机会。大家认为怎么做到学会听进别人的批评。
已邀请: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kilig温柔 森夏 首丞 Joey 山人 木偶会涂鸦 魏晴晴更多 »

“闻过则喜”似乎可以和@asayahaku  在论道上看见半对半错的答案时,应当点击赞同还是反对? 一起来看。(啊咧,突然发现大a这个问题关了……)
因为目前论道十分友善,绝大多数朋友会对赞同或者喜欢的答案点赞或感谢,但很少看到对需要改进的答案进行指出。而“答案需要改进!”这个措辞其实已经十分婉转了,但自己依然很少会去选择,为什么?
 
今天隔壁工作室好像又有小伙伴要加入党组织了,拿小纸条来我们这找党员来写评价,要写优缺点。几位被点到名的都想空着缺点让小伙伴自己写,被拒,说是字迹要不一样。
随后,一位写了:固执;另一位写了:学习太认真,不注意身体。(是我在旁边瞎扯,小伙子居然就照着用了。(。﹏。*))
想来没有人会觉得某个人完美,可真要写缺点,为什么都“下不了手”呢?
 
其一,过错在我们的观念里是非常严重的词。
因为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两极分化式的。再婉转的提点都是“批评”,再可有可无的表扬都是“赞美”,面对面熟人尚且如此,何况网友?
目前论道上一般只有认为某一个回答十分偏颇,才会偶尔有人用特别委婉的口气,特别讨论式的说明,最好再加一些搞笑来润滑,去反驳另一个答案。而反驳的同时,并不会去点那个“答案需要改进!”,因为反驳的同时已经帮忙改进了,如果不帮忙改进,似乎就没有资格去指出需要改进。
我们可以直接问:你是不是哪个地方没有考虑周全?
但问不出:你在某个地方是不是考虑错了?
“过错”是一个很严重的词,意味着否定了另一个人可能自认为正确的观念,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对方的观点错误,或者对方不能够正确看待别人的指正,可能会引发的是没有人想看的“麻烦”。
 
其二,“闻过则喜”是一种理想境界,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


《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
宋·陆九渊《与傅全美书》:“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以上这是圣人的自我修养。对于一个普通人,听到别人对自己错误的指正,能够认真考量很不错了,能够承认己过可谓善,勇于改正可称大善,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那真是向圣人看齐啊。
引用自《闻过则喜,喜从何来——伦理学漫步之三》


等而下之的,脸红者有之,反唇相讥者有之,压制者有之,伺机报复者也有之。


而现在指出的人需要忧心于对方会不会不乐意,会不会被认为自己不够友善。太多的网络平台告诉我们,不要考验别人,不然被教做人就是分分钟的事。如果认为一个答案有问题,也就是大a说的有对有错,或是有错,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纠正,没有足够的胆量去尝试,那可能得过且过吧,因为表达态度就需要承担责任的
 
其三,论道里大家都是坐而论道的普通人
(题外话,今天去参加学校的免费硬笔书法培训,教我们的老爷子称我们为书友,说写字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惭愧,因为已经很多年我觉得书法无用,比不过琴棋画来得有用了,真的很惭愧。)

足够友善认真的各位朋友,总是把自己放得比较低,面对事情总是更为包容,也不以己度人。称呼用“您”、说到名字称“xx大大”,回答问题先讲自己“不足”等等,想从自己这个源头去杜绝“撕逼”。但友善的朋友不能掌握的是屏幕对面的“别人”,会不会只是一言不合,会不会只是一个微小的失误,“别人”就借此上了天?
目前论道一部分朋友因为害怕自己学识不够可能出错,因此不答;一部分朋友因为害怕指出“错”而受累(或是牵连、或是时间不够),因此不提;一部分朋友因为无人指出而无从改正,形成一个循环
不答、不提,都是因为担心说不清说不对有人会怒。想回答的人担心指出错误的人过于犀利,想指出错误的人担心听的人接受不了。讨论的问题可以是相对客观的,人心却是主观的,感性在左右一个人的内心和行为,控制不当就会爆炸。(最近有些感触。)
如果“闻过则喜”的境界是多数人很难达到的,那么用这个标准去要求似乎就是勉强的。但是,“闻过不怒”是不是可以办到呢?听到别人正确的指正不要恼羞成怒,看到别人的回答有误也不要怒火中烧,错误是正常的,自己是普通人,别人也是普通人,用平常心对待如何?(似乎和@路人蝙 提到的闻过不怒略有差别。)
不去把一个认真的答案中的错误看得太重,也不把回答中可能会犯的错误看得太重,有则指出,有则讨论之,有则改之。不喜不怒,平常对待之,是不是可以被接受呢?

举个例子:
在纵横中文网中有红票榜和黑票榜,说起来是鲜花和鸡蛋的意思。实际上票在投之前无差别,冲击红票榜和冲击黑票榜的作者一样激情四射。

一个能够引人赞同的答案是好的,一个能够引人讨论的答案也是好的。以我有限的脑洞,如果投赞同票和投争议票能够将答案顶到不同的动态栏中供各位朋友查看讨论,是不是能有同样的激励作用?而不是现在“答案需要改进!”这个如有虚设的存在,点了没有计数、没有推送,只能被答主知道的,还是个没有告知何处需改的引恨项。(如果真是离谱的回答,没有帮助也许更为妥帖。)
 
最后,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放低一些,以学习的姿态答题,以学习的姿态指正,以学习的姿态改正,以上所有的忧虑都不过止增笑耳
 
 
 
 

左亮

推荐来自: Joey 龙云 张沇 范文斌 kilig温柔

现在,我深刻理解了一个道理:「被批评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无视。」所以我在冷静的时候分析出这样一个结果:别人在批评你的时候,大多是在意你,但是因为和你不熟,对于你的问题会用冰冷但却一针见血的方式指出。所以,强迫自己在这个时候表现出虚心接受批评,并且表达善意(比如分别时一声温和的再见)。这样就会给双方留下一个下一步缓冲的空间,好的话还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在以后自己产生错误的时候,对方可能温和平静地指出,更好的情况是不打不相识,以后结识了一个某些方面水平在自己之上的朋友。当然了,不排除有以后用炫耀式的心态与你交流的人,这种人的批评,在接受一次以后第二次不接受也无妨。

眺望天下 - 见了便做,做了便吃了,饱了消化食,等着下次再了; 味生于嚼,嚼生于美味,佳肴乐无穷,遇到以后再嚼。

推荐来自: 蛋清 张沇 我行未远

首先,坦白的讲,回答这个问题,我个人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的。
而且,与其说是回答,可能,我更多的是想一些自己的看法,这点,相信开放的网站是可以接受的,也请大家见谅。
 
与其说是“闻过则喜”,我个人的倾向是“闻过则学”,“闻过则改”。
而是否“喜”,这个取决于沟通过程中的具体事件。
 
举个简单的例子,个人在网上,遇到一次事件,某人驾车,驶入非机动车道,自行车骑行人员,大骂当事司机父母教子无方。
 
设身处地想一想,站在当事司机角度讲,尽管其做法不对,但“闻”道这种“过”,当真无法“喜”。甚至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必要性角度讲,尽管自行车骑行人员言辞过激,我们甚至无法从论点上对其进行批判!
当然,就事件本身,我愿意去相信,这位司机,至少以后驾车,不会不会再刻意占用非机动车道了。
 
人们行为中的过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出发点,这对不同的情况,应当有不同的对待方法。
作为事件当事人,抱着学习改正的心态,并进行行到,这才是应该的。
 
而是否应当“喜”,取决于过错本身的具体场景。主要涉及到过程的前中后几个阶段:
 
事发前:
是否经过了完整认真的思考?如果是明知故犯,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被指出过错,更多的是气恼与羞愧,对于主动谋划错误的人,其过错被指出,一般是不会“喜”的。
当然,谋划不足而造成的错误,是另一个情况。这就要考虑过错的发生和影响了:
 
事发中:
过错是否及时终止,是否存在有效的弥补方案?很多时候,当场指出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只会令当时人尴尬。
甚至,往往错误的提出者,会带有“下次注意”、“以儆效尤”等高高在上的理念,这种情况,当事人没法“喜”,只能焦头烂额。
 
事发后:
过错是否已经弥补?过错是否可以在后期的工作中避免?
很多时候,由多种因素的限制,可能错误无法避免,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去重复的犯哪怕是低级可笑的错误。这种情况,闻道了过,最多,一声苦笑吧。
 
真正能让人“喜”的“闻过”,是建设性的。即,在过错指出事件中,我们能够积累经验教训,能够提高能力,有所收获。

kilig温柔

推荐来自: 司马光

每个人都有不足,但你很难清楚你的不足是什么,在哪里。
某人忽然远离你,你都不知道原因的。
如果有人能仔细品味我,并提出问题所在,只要是客观真实的,无论善意恶意我都乐于接受呀。
如果你看出你的朋友有哪方面的不足,你想想你会不会冒着被讨厌的风险去告诉他(毕竟他的成长和你没什么关系);
你能否思考,辨析出你讨厌的人的不足,然后告诉他。
(感觉和第一个回答有点撞车。。)
本人小白,欢迎指正

路人蝙 - 品庶每生

推荐来自:

闻过则喜和闻过不怒是有区别的,闻过则喜和看上去闻过则喜是有区别的。
    如何做到「闻过则喜」?无非是希望自己编的更好而已。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