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加高效的利用人们的“认知盈余”?

维基,quora,知乎,包括现在的论道都可以看做是人类“认知盈余”的产品,克莱·舍基在写《认知盈余》时,维基百科的编辑时常为1亿小时,不过,相应的是,电视机占据的休闲时间在美国是一年2000亿小时,认知盈余是一个巨大的人类财富,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它呢?
已邀请:
为提问点赞
如何高效的利用认知盈余,得首先把盈余的认知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因为浅显的认知不如不知!
 
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我称之为边际认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往往这样的信息最容易误导人
 
像这样的

简称三无民科
 
而发生在我身边,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是计算机的认知
自己是网络部的,有一次指导的电脑需要重装系统,但是技术人员都很忙,部门秘书自行请命,我们觉得挺简单一件事就让她去了,谁知道是GPT分区的,秘书在网上只是浅略的了解重装系统,并没有先前检查,传统重装,导致系统崩溃,最终全盘格式化,重要文件转瞬即逝,还好用数据恢复挽救了局面,转危为安,不然以指导的尿性。。。
 
计算机真的是门大功课,且作为信息载体,对其认识不深的,最好不要轻易去动它。
 
回到话题,如何将认知盈余化为研究对象?
很简单,较全面深入了解后,实践操作。
 
比如穿衣搭配,颜色对了之外还不够,还有是否对应场合等;还有美容护肤,大家知道刷酸可以更新皮肤,那究竟酸的浓度多少为合适呢?哪种酸适合自己的皮肤呢;再者说到泡学PUA,许多初学者直接将网上的推拉段子复制使用,不根据时机、跟对地方,反而弄巧成拙,赔了妹子又折兵。
 
所谓高效利用,还是得深入学习,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财富,而不是蜻蜓点水,重则误人子弟,害人害己。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