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发声的基础练习教程2.0

最近一个很微妙的体会,就是智商和状态、心情都有关系。时不时会发现以前自己写的文章有一些金句感觉“写的真好”一看原来是自己写的。这篇练习应该放在气息练习之后,在我的教学计划里,是按照下面这张图的顺序做的,三个大的板块,发声呼吸分成四个知识点。气声结合是作为发声呼吸比较熟练掌握以后的加强练习,因为教学过程中发现确实存在不少气息和发声分离的情况。
而气息的教程已经搬运到论道了,原文首发知乎。
气息的练习教程
 
看思维导图我们知道发声练习分成四步。
第一步:发出气泡音(低位置气泡音也就是大气泡)
第二步:气泡音稳定(在学习了气息的基本控制以后延长低位置气泡音)
第三步:小气泡稳定(发出高位置气泡音,然后延长)
第四步:气泡音连成声音(也可以叫哼鸣气泡音,准确地说是气泡音→声音→气泡音一直循环的练习)
 
第一步:发出气泡音
低位置共鸣包括喉腔、胸腔和部分口腔、部分咽腔。快速地解释概念。
共鸣就是发生在人体的空气柱共振,空气柱是声带产生的振动经过在被人体的呼吸道包裹成柱状的气息传导到各个腔体产生更大响声的物理现象。发声位置准确地说就是启动和维持的共鸣腔体位置。声带机能严谨地定义是指人的声带对一定高度、长度、强度的声音的承受能力和气息通道的维持的总和。
我把发声位置分成六个:胸腔共鸣、喉腔共鸣、口腔共鸣、咽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
 
而其中口腔共鸣为中音区自然的共鸣位置、发声位置。中音区也叫作自然音域,视个人的声带机能差别可以有五到八度左右的偏差。自然地维持同一位置只能做到三度左右。也就是说中音区就是我们说话的范围,从自然说话的最低音到自然说话发出的最高音的范围。
 
理解了以上概念后,应当通过自身的调整和音调测量工具(仪器或者软件)来确定自己的中音区最低点。
以此降低发出气泡音的难度。
 
确定自己找到中音区最低点的办法:以自然的状态发a或者ou音,如果能马上下降到开始觉得低的音就差不多了。如果感觉不到,可能是自身的低音天赋比较好(男低音或者女低音条件),这样就不需要强求找到口腔和喉腔的换声点。自然下降就能找到气泡音。
 
如果还是觉得发不好,可以退回气息教程练习里再练练。气息的推力不足也会导致发不出气泡音。因为我们在改变发声位置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气息。
 
如果还是发不好可以等夜晚临睡前或者刚起床来找放松的状态。
 
找到颗粒感清晰的气泡音以后先别急着延长,继续稳住这个声音发出的状态,哪怕只有一瞬间,而且要确保是用气息推出气泡音,而不是挤出来的。把气息用光之前要记得停下来,继续维持很容易变成挤出来的气泡音。挤出来的气泡音是错误的气泡音,可以简称“挤泡音”。
 
发声第二步:大气泡稳定
自然的从中音区下降就是变成低位置,不需要再刻意做调整。保证自己在气息教程中的慢吸慢呼练习状态理想再练习气泡音的稳定比较好。记住声音应该在练习中调整而不是要一步到位。所以这个稳定延长也是相对的。从一秒到两秒到更久,直到变成有气就能维持气泡音,没有就停下来的理想状态。每一步的变化也代表着自己的基础声音控制能力在提升。
 
发声第三步:小气泡稳定
在做稳定延长以前先要发出小气泡。高位置共鸣即剩下的几个位置,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和部分咽腔共鸣。
一般我们先练习用鼻腔共鸣引导出气泡音。发en音轻轻从稍高处出发。
鼻腔起点在中音区的“so”比较好找。准确地说以典型男中音为例,中音区在C3到G3
鼻腔起点应为E3到G3之间,从这个范围轻轻发en下降得出比大气泡密集的气泡音为宜。
这个声音更接近规律闭合的状态,维持起来也更有一定的难度。
 

第四步:气泡音连成声音
气泡音本来就是预备闭合的状态,理想情况下我们稍加闭合的力量和气息推动就能让气泡音重新闭合连成确定音调。所以说这一步练习的范围是跟前面三步交汇在一起的。
气泡音连成声音也叫作哼鸣气泡音,准确的做法是起一个音调然后下降到气泡音再按刚起的音调重新连成声音。
在常规练习的基础上加上强弱变化,坚持反复练习可以增强闭合力量。

0 个评论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