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命运」(下)——命自我立,当做豪杰
来,干了这碗鸡汤……
去年听身边的年轻人讲了个真实故事。有个朋友找了一个富家女结婚,夫妻两人都是他朋友圈里的相熟,在那个同学同事交叉的朋友圈里,很多人都知道他并不喜欢那个女孩子,但是他们结婚了。婚后,那个女孩子常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自怨自艾的孤独动态。而听朋友们八卦说,婚后几乎没有任何过渡与缓冲,那个男孩子直接就把老婆晾在家里,在外面追求另外一个女子。再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双方离婚,男孩子分得一部分财产而去。
故事到此结束。我也不知道当事人之后的命运,结局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在此,我们不妨来一番不负责任的胡乱猜测。如果上述故事里的内容都准确无误的话,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男主人公不喜欢女主人公,只是看上了女主人公家里的财产,男主人公应该比较缺钱,或者在缺钱的家庭中长大,且非常缺乏安全感;同时,男主人公清楚自己当前最想要什么,他就直奔自己当前最渴望的目标而去了;女主人公显然是喜欢男主人公的,她可能是想在婚后有所改变,丝毫没想到男主人公这么直接。
这样的剧情,如果在电视里上演,我们肯定觉得很狗血。但细数公众人物、娱乐明星们那些已经公开的“骗财骗情骗婚”剧目,以及政坛、商场上那一个个神坑与陷阱,善良而单纯的我们会发现,现实往往比剧情还荒诞,侵吞财产的“西门庆”们活跃在任何一个时代。
我们回归正题,大体推测一下这些人以后的「命运」走向。在他们的人生中,有哪些因素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显然,原生家庭、性格、习惯、生活环境、个人认知,乃至社会风气,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并带来相应的后果。
至于他们以后过得怎么样,是否真的“易得者易失”,我们暂时忽略。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即使再浮华的外在,也挡不住他们一辈子都要面对自己的“灵魂”质问——如果他们有灵魂的话;同时,如果没有龟缩在僻静一隅的话,恐怕也要时常怀疑周边人对自己的看法。最起码的一点是,他们还能获得朝夕相处的身边人的真正尊重吗?
其实,大多数人还是更顾眼前的。在一个阶段,缺什么,就会去全力追求什么;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渴求,到了下一个阶段之后,又会有新的渴求。而在追求愿望满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方法,所形成的心理认知,又会源源不断、循环往复地产生后续的影响。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偷懒的大概说法。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到底是哪些重要的、确定无疑的因素,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乃至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出身决定命运?是,也不是。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相亲时看对方的父母”是有一定道理的。遗传基因,成长环境与氛围,家庭资源与能力,对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人生道路与选择,以及所能达到的人生极限,有着重大影响;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出身完全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但是,另一方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皇家也会出败儿。看来,出身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尤其对于快乐、幸福的影响更是不确定,万历皇帝一生就很不快乐,而很多皇帝一出生就要接受王朝破败、无力回天的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是,也不是。这是一句最常说的话了,也对很多很多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一些重要节点,你明明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明明知道什么做法能给你带来更大的好处与利益,但就是性格使然,鬼使神差地让你做出一个看起来很傻逼的选择,命运往往就由此决定了。但,另一方面,也确实有很多人能够不受自己性格的束缚,能够突破性格的局限,做出违反自己性格意愿的选择。
——风水决定命运?是,也不是。确实有些居住环境,有些人在里面会感觉很不舒服、很别扭,这种感觉还会有意无意地反射到精神状态、思想意识、言行举止上,对一个人产生实际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说“福人居福地”,能量强大的人可能也会改变环境状况。
——道德决定命运?是,也不是。根据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论证,讲究道德是一个人的理性选择,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毕竟讲道德、有信用、可预期,可以大大降低一个人的社会成本。中国人讲究“与人为善”、“积阴德”,很多人是付诸于行动的,对别人好而且还让别人感觉很舒服,一般都会对一个人的社会发展有正向作用。至于对命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现实来看,至少不是道德一个因素所决定的。
——读书决定命运?是,也不是。无疑,读书可以明理,可以修身,可以增长智慧,可以学到很多道理和方法,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另一方面,还要讲“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时也有很多很多读书人颠沛流离、命运凄惨。
——时代决定命运?是,也不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一身武艺的英雄也需要能够伸展的时代环境和机遇。但,每个时代也都有很多人会“与世浮沉”,“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积极顺应时势变化,与天偕行,循道而为,趋利避害,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成就和格局。
综观上述这些因素,我们看到每个因素都会对我们产生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影响。这些因素,有先天的我们无法改变的,有后天的我们理论上可以改变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命运」,既决定于「天」,也决定于「我」。
1985年,《自然》(Nature)杂志曾经刊登过一次著名的检验,用「双盲法」来评估占星术的可靠性(A double-blind test of astrology)。研究者肖恩·卡尔森(Shawn Carlson),与全美占星研究委员会特意派出的28名专业占星家合作,共同设计了一种能够更客观地认识占星术这一存在的检验,主要考察占星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人出生时(测试具体到15分钟以内、具体出生地点)的天宫图(日、月、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人格、行为以及一生中的境遇。
这个检验,在每个环节上都做到了“双盲”,并尽最大限度地规避、过滤了可能存在的其他影响因素,最终只针对116名志愿者(17周岁以上并参与了“加州人格评估”)提供了可用的数据。测试中,占星师要解释每个志愿者的天宫图信息,并选择相对应的志愿者“人格评估”报告。结果是:都是业内翘楚、拥有心理学背景、完全可以读懂“人格评估”报告的占星师,选中报告的概率只有34%,与随机猜测的概率相符,与事前“正确率超过50%”的保证相去甚远。
现在,我们假设一个非常高明的算命师的占卜预测是完全准确的。他预测你最近不适合外出,如果外出很可能会出现灾祸。而此时,你所在的单位公司要求你到外地出差。你会怎么办?难道你会告诉上司你不能出差吗?
当年,周武王收拾人心、整兵经武、准备完毕,即将讨伐商纣王时,占卜师根据武王爸爸“拘而演周易”的周文王推演的八卦进行龟甲耆草预测,预测结果是不吉利。姜子牙说,打仗靠得是天时、地利、人和,靠得是主帅审时度势和运筹帷幄,这些腐骨朽草知道什么?商灭周兴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万不可犹豫不决,坐失良机!由此,有了牧野之战、商周改朝。
在中国著名的家训书《了凡四训》中,明代司部级官员袁了凡给他的儿子讲了自己的经历。少年时,一个算命先生给他预测了人生命运。其后,他所走的每一步,科举、升迁无不十分准确,时间、地点、事情的曲折经过,连科举取得第几名、哪个升迁看起来会成功最后却没成功等等,全都丝毫不爽,并预言袁了凡没有子嗣、寿命只到中年。
在前面的预测全都准确应验之后,袁了凡认为人生一切皆有定数,遂心灰意冷,“在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惹得上司与同僚大为不满。后在栖霞山中访云谷禅师时,“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云谷禅师很奇怪地说:“凡人因为妄念纠缠,而不能做圣贤。你静坐3天,竟然没有一丝妄念。”袁了凡诉说了“皆有定数,无可妄想”的观点后,云谷禅师哈哈一笑:“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面对袁了凡的疑惑,云谷禅师解释说,人因为有妄心,所以被阴阳(万事万物的法则)所束缚,这些万事万物的条件就是束缚你的命数。世上只有大善大恶之人,心无杂念、一意向前,才不被万事万物所限制。你20多年陷在命数之中,难道还不是凡夫吗?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六祖慧能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如果不反躬自省,只是向外乞求,又有什么益处呢?
然后,云谷禅师又问:你自己寻思,自己是否应该考上科举做官、应该生子吗?袁了凡深思良久后说:一是,水至清则无鱼,我有洁癖;二是,生性善怒,脾气不好,和气太少;三是,我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还有,总是轻言妄谈、耗费心神,喜欢饮酒熬夜,不知保养身体,以及其他种种过恶之处,都是薄福之相,不应该中科举、生儿子。
云谷禅师遂慷慨论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易经》是为君子谋“趋吉避凶”之道的,如果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所以,《易经》才开宗明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要扩充德性,力行善事,自求多福。从此,袁了凡拜而受教,洗心革面,在历史上有了一番作为。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上面粗略梳理出身、性格、风水、道德、读书、时代等等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能统一融合正方两个方面的重要逻辑——个人认知。无论在认知科学上,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能够做到的,才能真正称为“知”。这大概可以看作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般若”——即大智慧,是融合了各方面所有因素的认知。
而要达到这个认知,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驯服自我、驾驭自我」,不断地趋近于它。佛家地藏三经中的《占察善恶业报经》,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算卦占卜——静心之后,用占察“木制轮”轮相的方法,占卜“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用来决断疑虑。经中列出了189种果报善恶之相,囊括了佛法修行与决疑断事的所有情况。此占察法,有专门的仪式规则,需先至心恭敬,观心中所愿所求,把心调伏至清静之境,才能准确呈现关联之相。如果不准确,就需要重新根据仪式,清静自己的心地。
根据世间观点,细细拆解的话,这些仪式规则,以及清静内心,最终是为了可以达到「驯服自我、驾驭自我」,从而不为主观所扰、尽可能地进行客观判断的目的,然后再对自己的心愿进行推理,是不是更加可靠了呢?所谓吉凶善恶,不是佛家所理会的,做出正确的决断和选择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需要一定的认知和定力,而我们凡夫俗子的认知和定力是有边界的。面对客观存在的边界,一是要尽力地驯服和驾驭自我,二是要以理想和愿望为指引,三是要学习和依靠榜样的力量来持续调整自己。
正所谓“善易者不卜”,“尽人事,听天命”,“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个中缘由道理莫不在此。人在坎坷波折、困惑迷茫之时,往往侈谈“人生意义、死亡意义”。“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佛家从来都是说“众生皆可成佛”、自己才能救自己。而如果不去积极行动、砥砺自我、提升认知,常常充满了邪见偏见,人生没有经历阅历,哪里会有什么意义?而根据现在的科学认知,在活着的人之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意味着什么;而在活着时如果辜负了这一生的机遇,那死亡只能成为他无尽的沦陷,有何资格谈意义,又从何而谈意义?
人类从最初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时候,也都是一步步摸索而来的。观察、总结各种现象,然后归纳出一种模型方法,再然后通过其他现象来进行验证。文字、数字、科学规律、理论模型、数学方程式,都是由此而来的。牛顿观察、研究苹果掉落,提出了万有引力模型,后人根据他的理论计算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但牛顿只是认识总结了这个规律,却始终无法解释万有引力的来源。这仍然是我们所熟悉的经典物理三维世界,因为我们的感官感知非常熟悉、也只熟悉这个世界,所以也容易理解这些规律。直到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量子世界时,其运行规律全都违反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人类又开始困惑了。
对于人类总体来说,我们依然走在路上。对于我们具体的平凡个体来说,深藏在我们潜意识之中的无穷潜力还远没有被发现、被挖掘。“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开眼界与心胸,抛却恐惧、迷茫和焦虑,去努力追求「命自我立,当做豪杰」的人生,驾驭自己去寻找答案,去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莫问前程吉凶,但求落幕无悔”,可能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星辰大海”、“诗意远方”,才算是不辜负此生此世,才算是有了一点意义呢。待死亡来临之时,无论成败利钝,我们或许可以稍微总结一下“没有浪费、不虚此行”,从容赴死了。这就是我个人所认为的人生最重要的品质。
去年听身边的年轻人讲了个真实故事。有个朋友找了一个富家女结婚,夫妻两人都是他朋友圈里的相熟,在那个同学同事交叉的朋友圈里,很多人都知道他并不喜欢那个女孩子,但是他们结婚了。婚后,那个女孩子常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自怨自艾的孤独动态。而听朋友们八卦说,婚后几乎没有任何过渡与缓冲,那个男孩子直接就把老婆晾在家里,在外面追求另外一个女子。再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双方离婚,男孩子分得一部分财产而去。
故事到此结束。我也不知道当事人之后的命运,结局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在此,我们不妨来一番不负责任的胡乱猜测。如果上述故事里的内容都准确无误的话,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什么样的信息?
——男主人公不喜欢女主人公,只是看上了女主人公家里的财产,男主人公应该比较缺钱,或者在缺钱的家庭中长大,且非常缺乏安全感;同时,男主人公清楚自己当前最想要什么,他就直奔自己当前最渴望的目标而去了;女主人公显然是喜欢男主人公的,她可能是想在婚后有所改变,丝毫没想到男主人公这么直接。
这样的剧情,如果在电视里上演,我们肯定觉得很狗血。但细数公众人物、娱乐明星们那些已经公开的“骗财骗情骗婚”剧目,以及政坛、商场上那一个个神坑与陷阱,善良而单纯的我们会发现,现实往往比剧情还荒诞,侵吞财产的“西门庆”们活跃在任何一个时代。
我们回归正题,大体推测一下这些人以后的「命运」走向。在他们的人生中,有哪些因素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显然,原生家庭、性格、习惯、生活环境、个人认知,乃至社会风气,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共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并带来相应的后果。
至于他们以后过得怎么样,是否真的“易得者易失”,我们暂时忽略。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即使再浮华的外在,也挡不住他们一辈子都要面对自己的“灵魂”质问——如果他们有灵魂的话;同时,如果没有龟缩在僻静一隅的话,恐怕也要时常怀疑周边人对自己的看法。最起码的一点是,他们还能获得朝夕相处的身边人的真正尊重吗?
其实,大多数人还是更顾眼前的。在一个阶段,缺什么,就会去全力追求什么;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渴求,到了下一个阶段之后,又会有新的渴求。而在追求愿望满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方法,所形成的心理认知,又会源源不断、循环往复地产生后续的影响。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偷懒的大概说法。我们想要知道的是:到底是哪些重要的、确定无疑的因素,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乃至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出身决定命运?是,也不是。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相亲时看对方的父母”是有一定道理的。遗传基因,成长环境与氛围,家庭资源与能力,对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人生道路与选择,以及所能达到的人生极限,有着重大影响;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出身完全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但是,另一方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皇家也会出败儿。看来,出身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尤其对于快乐、幸福的影响更是不确定,万历皇帝一生就很不快乐,而很多皇帝一出生就要接受王朝破败、无力回天的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是,也不是。这是一句最常说的话了,也对很多很多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一些重要节点,你明明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明明知道什么做法能给你带来更大的好处与利益,但就是性格使然,鬼使神差地让你做出一个看起来很傻逼的选择,命运往往就由此决定了。但,另一方面,也确实有很多人能够不受自己性格的束缚,能够突破性格的局限,做出违反自己性格意愿的选择。
——风水决定命运?是,也不是。确实有些居住环境,有些人在里面会感觉很不舒服、很别扭,这种感觉还会有意无意地反射到精神状态、思想意识、言行举止上,对一个人产生实际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说“福人居福地”,能量强大的人可能也会改变环境状况。
——道德决定命运?是,也不是。根据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论证,讲究道德是一个人的理性选择,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毕竟讲道德、有信用、可预期,可以大大降低一个人的社会成本。中国人讲究“与人为善”、“积阴德”,很多人是付诸于行动的,对别人好而且还让别人感觉很舒服,一般都会对一个人的社会发展有正向作用。至于对命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从现实来看,至少不是道德一个因素所决定的。
——读书决定命运?是,也不是。无疑,读书可以明理,可以修身,可以增长智慧,可以学到很多道理和方法,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另一方面,还要讲“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时也有很多很多读书人颠沛流离、命运凄惨。
——时代决定命运?是,也不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一身武艺的英雄也需要能够伸展的时代环境和机遇。但,每个时代也都有很多人会“与世浮沉”,“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积极顺应时势变化,与天偕行,循道而为,趋利避害,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成就和格局。
综观上述这些因素,我们看到每个因素都会对我们产生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影响。这些因素,有先天的我们无法改变的,有后天的我们理论上可以改变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命运」,既决定于「天」,也决定于「我」。
1985年,《自然》(Nature)杂志曾经刊登过一次著名的检验,用「双盲法」来评估占星术的可靠性(A double-blind test of astrology)。研究者肖恩·卡尔森(Shawn Carlson),与全美占星研究委员会特意派出的28名专业占星家合作,共同设计了一种能够更客观地认识占星术这一存在的检验,主要考察占星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人出生时(测试具体到15分钟以内、具体出生地点)的天宫图(日、月、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人格、行为以及一生中的境遇。
这个检验,在每个环节上都做到了“双盲”,并尽最大限度地规避、过滤了可能存在的其他影响因素,最终只针对116名志愿者(17周岁以上并参与了“加州人格评估”)提供了可用的数据。测试中,占星师要解释每个志愿者的天宫图信息,并选择相对应的志愿者“人格评估”报告。结果是:都是业内翘楚、拥有心理学背景、完全可以读懂“人格评估”报告的占星师,选中报告的概率只有34%,与随机猜测的概率相符,与事前“正确率超过50%”的保证相去甚远。
现在,我们假设一个非常高明的算命师的占卜预测是完全准确的。他预测你最近不适合外出,如果外出很可能会出现灾祸。而此时,你所在的单位公司要求你到外地出差。你会怎么办?难道你会告诉上司你不能出差吗?
当年,周武王收拾人心、整兵经武、准备完毕,即将讨伐商纣王时,占卜师根据武王爸爸“拘而演周易”的周文王推演的八卦进行龟甲耆草预测,预测结果是不吉利。姜子牙说,打仗靠得是天时、地利、人和,靠得是主帅审时度势和运筹帷幄,这些腐骨朽草知道什么?商灭周兴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万不可犹豫不决,坐失良机!由此,有了牧野之战、商周改朝。
在中国著名的家训书《了凡四训》中,明代司部级官员袁了凡给他的儿子讲了自己的经历。少年时,一个算命先生给他预测了人生命运。其后,他所走的每一步,科举、升迁无不十分准确,时间、地点、事情的曲折经过,连科举取得第几名、哪个升迁看起来会成功最后却没成功等等,全都丝毫不爽,并预言袁了凡没有子嗣、寿命只到中年。
在前面的预测全都准确应验之后,袁了凡认为人生一切皆有定数,遂心灰意冷,“在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惹得上司与同僚大为不满。后在栖霞山中访云谷禅师时,“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云谷禅师很奇怪地说:“凡人因为妄念纠缠,而不能做圣贤。你静坐3天,竟然没有一丝妄念。”袁了凡诉说了“皆有定数,无可妄想”的观点后,云谷禅师哈哈一笑:“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面对袁了凡的疑惑,云谷禅师解释说,人因为有妄心,所以被阴阳(万事万物的法则)所束缚,这些万事万物的条件就是束缚你的命数。世上只有大善大恶之人,心无杂念、一意向前,才不被万事万物所限制。你20多年陷在命数之中,难道还不是凡夫吗?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六祖慧能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如果不反躬自省,只是向外乞求,又有什么益处呢?
然后,云谷禅师又问:你自己寻思,自己是否应该考上科举做官、应该生子吗?袁了凡深思良久后说:一是,水至清则无鱼,我有洁癖;二是,生性善怒,脾气不好,和气太少;三是,我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还有,总是轻言妄谈、耗费心神,喜欢饮酒熬夜,不知保养身体,以及其他种种过恶之处,都是薄福之相,不应该中科举、生儿子。
云谷禅师遂慷慨论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易经》是为君子谋“趋吉避凶”之道的,如果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所以,《易经》才开宗明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要扩充德性,力行善事,自求多福。从此,袁了凡拜而受教,洗心革面,在历史上有了一番作为。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上面粗略梳理出身、性格、风水、道德、读书、时代等等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能统一融合正方两个方面的重要逻辑——个人认知。无论在认知科学上,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能够做到的,才能真正称为“知”。这大概可以看作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般若”——即大智慧,是融合了各方面所有因素的认知。
而要达到这个认知,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驯服自我、驾驭自我」,不断地趋近于它。佛家地藏三经中的《占察善恶业报经》,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算卦占卜——静心之后,用占察“木制轮”轮相的方法,占卜“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用来决断疑虑。经中列出了189种果报善恶之相,囊括了佛法修行与决疑断事的所有情况。此占察法,有专门的仪式规则,需先至心恭敬,观心中所愿所求,把心调伏至清静之境,才能准确呈现关联之相。如果不准确,就需要重新根据仪式,清静自己的心地。
根据世间观点,细细拆解的话,这些仪式规则,以及清静内心,最终是为了可以达到「驯服自我、驾驭自我」,从而不为主观所扰、尽可能地进行客观判断的目的,然后再对自己的心愿进行推理,是不是更加可靠了呢?所谓吉凶善恶,不是佛家所理会的,做出正确的决断和选择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需要一定的认知和定力,而我们凡夫俗子的认知和定力是有边界的。面对客观存在的边界,一是要尽力地驯服和驾驭自我,二是要以理想和愿望为指引,三是要学习和依靠榜样的力量来持续调整自己。
正所谓“善易者不卜”,“尽人事,听天命”,“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个中缘由道理莫不在此。人在坎坷波折、困惑迷茫之时,往往侈谈“人生意义、死亡意义”。“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佛家从来都是说“众生皆可成佛”、自己才能救自己。而如果不去积极行动、砥砺自我、提升认知,常常充满了邪见偏见,人生没有经历阅历,哪里会有什么意义?而根据现在的科学认知,在活着的人之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意味着什么;而在活着时如果辜负了这一生的机遇,那死亡只能成为他无尽的沦陷,有何资格谈意义,又从何而谈意义?
人类从最初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时候,也都是一步步摸索而来的。观察、总结各种现象,然后归纳出一种模型方法,再然后通过其他现象来进行验证。文字、数字、科学规律、理论模型、数学方程式,都是由此而来的。牛顿观察、研究苹果掉落,提出了万有引力模型,后人根据他的理论计算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但牛顿只是认识总结了这个规律,却始终无法解释万有引力的来源。这仍然是我们所熟悉的经典物理三维世界,因为我们的感官感知非常熟悉、也只熟悉这个世界,所以也容易理解这些规律。直到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量子世界时,其运行规律全都违反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人类又开始困惑了。
对于人类总体来说,我们依然走在路上。对于我们具体的平凡个体来说,深藏在我们潜意识之中的无穷潜力还远没有被发现、被挖掘。“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开眼界与心胸,抛却恐惧、迷茫和焦虑,去努力追求「命自我立,当做豪杰」的人生,驾驭自己去寻找答案,去踏踏实实、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莫问前程吉凶,但求落幕无悔”,可能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星辰大海”、“诗意远方”,才算是不辜负此生此世,才算是有了一点意义呢。待死亡来临之时,无论成败利钝,我们或许可以稍微总结一下“没有浪费、不虚此行”,从容赴死了。这就是我个人所认为的人生最重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