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了“爱情”这个坑

前些天,在论道上贴了一个帖子《爱情,你到底长什么样子》,里面粗糙随意地搜集罗列了一些关于爱情的观点,本意是想了解一下大家的观点和看法。

然后,论道系统就用它古板的计算方式,粗暴地把“爱情”列为我擅长的话题了。这纯粹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残酷误会!但是,既然挖了这个坑,终究要来填上它,今儿个就厚着脸皮来了。

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千人千面、不一而足,但是后面总归有一个人心人性在若隐若现。只不过这个人心人性,实在是一个更大的坑。扒一扒这个坑里都有什么,实在是一个冒着“泛泛而谈、虚头巴脑”巨大危险的愚蠢行为。

人这一生,既无聊,又有趣。无聊之处在于,人从生到死,不过是天天吃喝拉撒睡,不过是日复一日、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臭皮囊”的奴隶,被它束缚、受它驱使,甚至扭曲沉沦。有趣之处在于,一个人从孩童时期的好奇与懵懂,历经青壮年各式各样的生活与心理体验,最后到老人浑浊眼眸里的洞彻幽微,一颗心始终在红尘俗世里翻转沉浮、欲生欲死,持续不断地创造了无数新奇的幻象,来自嗨、来哄自己——就像《三个白痴》里说的那样,“心太脆弱了,需要哄一哄”。

世界确实太无聊了——要“赢在起跑线上”,要在人潮汹涌中争夺一席之地,要挣更多的钱,爬更高的位置,在朋友圈里炫耀,在网络上咒骂;一边为稻粱谋做一个“好孩子”,一边为用名利碾压别人而屈伸以求;“血袋,见证我吧!我就是那个以最璀璨夺目之姿,直奔英灵殿的人”,各个阶层都在声嘶力竭地唱响自己的《欢乐颂》;站在地铁里,走在马路上,躺在床上、起床刹那……我们或灵巧或笨拙的手指,分分钟都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寻找一点可怜的心灵慰藉,甚至我现在这里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码字,也在祈祷着能获得三两个稀稀落落的陌生掌声……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80年代,“我想要有个家”,这是寻求安顿与稳定的心声。90年代,“我要和你坐在摇椅上慢慢变老”,有了点滴浪漫的味道。00年代,“我宁愿一错再错……独自尝尽孤单寂寞”,孜孜以求甚至固执偏执地追索与呐喊。10年代,“害怕孤单所以牵手”,世事飘零中有人陪着就已经不错。日升月落间,世界又已经头也不回、无可挽回地奔向了20年代,每个人都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天地间,无论你走得多么遥远,也割不断父母那根逼婚的线,即便你有数不尽的不甘,也不得不屈从于成家立业、生存繁衍,甚至家族重新洗牌、改天换地的现实期盼……

在这个乐观主义空洞、英雄主义衰亡、理想主义被厌弃的时代,“万物都已解体,中心难再维系,世界一片混沌”,“人们放弃了对任何一种理论的信仰”,“美满与尊严女神伤心地用白袍裹住美丽的身体”,已经褪色的、意义平庸的《美国队长》正反衬了自然法则的冷漠与乏味,心灵营养在流失——信仰消散,价值彷徨,自我迷茫,灵魂动荡,物质至上,娱乐至死,人们懒洋洋地“强撸到灰飞烟灭”……可能只有正在应付考试的哲学专业学生,才捏着鼻子钻在故纸堆里,心不在焉地扒拉着那个永远无法企及的“人生意义”。

在一个并非按照“道”的规则运行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一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包括语言、文字、数字、金钱这些发明在内,所有一切都是人们自造的幻象,人们在幻象中自以为获得了自由,实际是承受了更多的束缚和压力。如叶芝所言“巨兽在缓缓走向伯利恒去投胎”,人类苦心孤诣构筑的华丽的心灵大厦正在坍塌,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已经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着无数繁复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爱情花式玩法。爱情,是爱之情,应该是人心自性的自由释放与追求,本来有内在丰蕴的意涵,却正在沦为外在浮夸的象征——人生自嗨的一个道具、一场游戏。

芸芸众生的爱情,大多数都在重复着一个毫无新意的悲剧轮回——从最初的情色吸引,中间的磨合博弈妥协,走向生活的无聊乏味,有人开始寻找新的刺激、有人继续浑浑噩噩,最后生命力萎缩,回归到庸常生活中并非心甘情愿的安稳与踏实。这中间到底缺少了什么?

老师曾经在课堂上组织过一个关于“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的小辩论。时至今日,终于多少体会了一点老师当时的心境:“你们在学校里心无旁骛,这时的爱情是没有杂念、不带杂质的;当你们走上社会后,可能很难再有这样的纯粹体验”。或许,大多数芸芸众生的爱情,就是因为干扰太多、考量太多,缺少了这种纯粹。爱情,难道不是人们返璞归真的本我再现和提升提炼吗?纯粹,至少是返璞归真的基础。

在网络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被安利着“世界的残酷”,即使在封闭的房间里,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喧嚣与浮躁。爱情,变成了一种奢侈、奢望,乃至于无望。多少人在高谈阔论着、卖力安利着,世界需要的是霸气侧漏,你这种纯粹的“傻白甜”就是一种幼稚。虽然,纯粹不一定能带来美满,但是没有纯粹,很难说会有真正的爱情——至少也是携带了杂质的感情,那些杂质一定会在琐碎的生活中变成躲不开的雷。如果没有完全纯粹的交付真心,那个虚伪的部分就是你早晚都要去还的债——虽然它可能并不会影响你的现实生活,但是会成为你一个人或者你们两个人内心的空洞。

在“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与虚无”中,或许萨特与波伏娃的纯粹爱情,可以给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一点参照。波伏娃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对情侣穷其一生都在反抗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宗教伦理、道德戒律和骑士守则,他们用爱情来挑战整个世俗社会。”他们在爱情中倾听自己和对方的内心,把爱情与探求真理变得密不可分,超越了世俗的性欲情欲和心灵狭隘,获得了纯粹本我的幸福与自由。

真正的爱情,绝不是闪展腾挪、无限妥协,也不是风和日丽、美酒佳肴,恰恰相反,它是人们认识自己是谁的绝佳路径——是两个灵魂的碰撞与对话,是人心自性的自由释放,是深层次的孤独,是与平庸的对抗,是相互的成全与圆满,是内在的丰蕴和饱满,是摆脱无聊的真正有趣,是超越世俗的豁达辽阔。生活是此岸,灵魂是彼岸,爱情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船。或许真正纯粹的爱情,是最接近宗教体验的人类感情,它能给予人们恒久的人性自由、心灵营养、内在动力!这就是“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关系”的真正秘密!

祈祷有一天,人们都不再屈从、不再凑合,能够自由享受爱情的甘冽醇香,世界也由此而更加美好!

8 个评论

前几天有位对我说爱情的事,他相信“主自有安排”。我不是信教的人,不知道主在安排什么。高中那会和朋友对着本子封面上的小姑娘讨论纯真和单纯的区别,老师组织“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心中想的是学生们是纯真纯粹的,而其实普通学生多是单纯的,不在于考量干扰太多而在于读得太少也想得太少。以我有限的想法,灵魂碰撞而产生的友谊会更为自由,因为干扰多发生在有利益考量的时候,这也许是一种妥协。山叔给描绘了最盛大的爱情,一种我只想一想就觉得极好又极难发生的爱情,我对美丽的事情有期待,因此想着就觉得自己不能达到的美丽真是叫人心痛啊。
很深刻啊,“稀松的陌生人掌声”来啦!
世人皆知美之为美者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者斯不善矣,在真真假假的思辩中,人都知道了爱情的模式反而不再纯粹了,许多人再不见氓之蚩蚩,来即我谋的单纯了^O^
说得对!单纯不是纯粹。引用的话有问题。你后面总结得更简洁精炼!至于那些描述,纯是为了填坑啊,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哈哈,谢谢!爱情乌托邦罢了。其实我是想说点之外的东西,感觉越写越乱拿不住它了。
山叔,可是这样纯粹的盛大的爱情很难啊,所以,也才有了虚拟恋人吗
看来真是老了。刚刚在网上查了一下什么是虚拟恋人。我不认为这是好东西——只是一个针对不能面对、接受现实的需求而已吧。另外,这个事吧,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上什么样的人;无需苛求,也苛求不来的,做好自己就好。
掌声响起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