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会妨碍深入阅读习惯的养成吗?

已邀请:

风木羽林

推荐来自: Joey 魏晴晴

还是老规矩,以个人体验回答问题。
碎片化阅读,对我来说主要是指微博知乎论道乃至QQ空间微信朋友圈之类,特点是都不长,而且内容浅显易懂,指向明确,并且,在我看来,碎片化阅读,不如叫做碎片化读写。
仅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优点毋庸置疑,节约时间,更快地获得更多资讯。我有时早晨从食堂到教室的十五分钟几乎就可以知道过去七八个小时之内所有的可以称得上大事的事情。但是这并没什么用处,这种快速阅读并不能让我消化吸收我得到的信息,几乎就是通过那短短几十字和评论补充做一个大致了解。长此以往,就越发依赖别人的判断,反应能力都退化了。
而且,这种阅读让我面对大部头的东西时候表现得很没有耐心。几年前的我自己读书的时候可能还会感受一下环境描写,现在的我除非很刻意,读小说基本就是很快地去读剧情了。
再说说写,这是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发微博也罢,回答问题也罢,对于我这样的手机党来说,很少会是长篇大论,这就导致我写很长的东西的时候很无力。我印象很深刻的大概是下面几件事。
生活中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要写进日记里,居然习惯性的两行写完了,过了半个月翻出来看看,趣味全无。
一年半以前我写一部小说,所有人读完之后感觉都是,每段写得都还好,但是放一起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写选修课论文,列提纲时候尚能思路清晰,等行文时候基本逻辑混乱不知所云。
这是也算碎片化读写的另一个弊端,摒弃了过多细节,短篇幅导致叙事简略,段落衔接变的不必要,说理基本只阐述提纲,论述过程被忽略。
 
总之我现在也在尽力去改变这种状况,比如有时间的时候尽量慢慢地,像赵七爷读三国一样的细读一些书,少发微博多写日记。其实碎片化是个趋势,毕竟现在有些名教授做讲座时候也在提倡利用碎片化时间读论文摘要之类。
孰优孰劣,也只能自己选择了。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