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四十六种心所法,而网上并无详细解释,不知何意?

已邀请:

kaffa - The Grail could not be taken beyond the Great Seal.

推荐来自: 冰镇火龙果 山人

佛学本一昧,源自佛陀在世说法,言传身教,自佛陀涅槃后,后人因认知的差异,形成不同源流和宗派。题主四十六心所法,归属小乘七十五法,是佛学早期理论,小乘《俱舍论》卷四中,宇宙万法所分为五位七十五法,而如 @山人 所述,不同佛学经典中,对心所法划分不同,例如大乘《百法明门论》,分为五位一百法。
 
宇宙万法在心(大脑)中,心为王,心所的意思即心的作用、性质和状态。划分为五位七十五法,如下:

## 色法(11种):即五蕴六识,六根及对境。无表色是意识产生的现象。
  •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 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
  • 无表色


## 心法(1种)
  • 心王:即心理活动。


## 心所有法(46种):由心法产生,故称。

### 遍大地法(10种):也叫大地法,遍就是普遍,善恶都有,即人类普遍的心理活动,对应心理学名词理解如下:
  • 受:感受;
  • 想:想像;
  • 思:业的源头;
  • 触:作用;
  • 欲:本能欲求;
  • 慧:选择善恶;
  • 念:记忆;
  • 作意:注意力;
  • 胜解:理解力;
  • 三摩地:定力,专注力;(正念之源,我的理解)



### 大善地法(10种):顾名思义,随善心而起,与善心相应,故名。
  • 信:信心;
  • 不放逸:求善;
  • 轻安:身心轻妙安稳;
  • 行舍:身心无执着诸法之念;
  • 惭:于所造罪,自己感觉羞耻;
  • 愧:于所造罪,因他人感觉羞耻;
  • 无贪:不贪着顺境之作用;
  • 无嗔:于逆境不起忿怒之作用;
  • 不害:不损恼他之作用;
  • 勤:精进修习诸善法之作用。


### 大烦恼地法(6种):佛学修行要消除的心理活动。
  • 无明:心性愚痴;
  • 放逸:不求善;
  • 懈怠:貪吃、貪睡、貪玩;
  • 不信:令心不澄净之作用;
  • 惛沈:身心沈迷、昏昧,不积极,不进取;
  • 掉举:魂不守舍,思维奔逸。


### 大不善地法(2种):顾名思义,佛学认为惭愧能生善业,那么无惭无愧就是最不好的心理状态。

无惭:自己不感觉羞耻
无愧:对他人不感觉羞耻

### 小烦恼地法(10种):与恶心相通,即令人烦恼的心理活动,由大烦恼地法派生
  • 忿:愤怒;
  • 覆:遮短;
  • 悭:吝啬;
  • 嫉:妒忌;
  • 恼:烦恼;
  • 害:害人;
  • 恨:怨恨;
  • 谄:谄媚;
  • 诳:欺骗;
  • 憍:骄傲。


### 不定地法(8种):其他类(大乘唯识家并不这么分)
  • 寻:心中的所起执念,浮躁为寻;
  • 伺:心中的所起执念,细沉为伺;
  • 睡眠:昏睡;
  • 恶作:追悔;
  • 贪:爱顺境;
  • 嗔:对不顺心其愤怒;
  • 慢:傲慢;
  • 疑:犹豫不决;


## 心不相应行法(14种):留给学佛的朋友解释。
  • 非得
  • 众同分
  • 无想果
  • 无想定
  • 灭尽定
  • 命根
  • 名身
  • 句身
  • 文身


## 无为法(3种):
  • 择灭无为:依正智简择力而得之寂灭法;
  • 非择灭无为:非依正智简择力,但依缺生缘而现之寂灭法;
  • 虚空无为: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一切处。


参考:
  1. 《佛学入门》
  2. 《阿毗达摩讲要》
  3. http://wiki.sutta.org/wiki/心所

 
PS:楼主贴图是另外的划分。 52 心所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