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冰镇火龙果 、太平狗 、Joker 、李大伟 、忘怀的
伟强 - 论道 #732 用户
推荐来自: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一个zz小逗比
2 个回答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冰镇火龙果 、太平狗 、Joker 、李大伟 、忘怀的
“小节”和“细节”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1.“小节”的对应词是“大节”,而不是“细节”。
“小节”中的“节”,应该解释为“节操”,类似于环境中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如果不按照这种规范、习惯来做事情,就可能被人非议,甚至被质疑人品有问题。而“细节”是指事情中的细微之处,无关人品。
(本段以“胯下之辱”的故事为例。无需深究故事真实性,只看合理性就行。)韩信怀揣着远大理想和目标,他根本就没有把“胯下之辱”这样的事放在心上。对普通人来说,“胯下之辱”关乎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甚至生死攸关,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即是;但对韩信来说,他无需用这个东西来立德立身,他只需要立功就行了,在普通人看来的“胯下之辱”,对他只不过如吃饭穿衣一样平常,根本就不算是个事。也是因此,回过头来,他可以很轻易地就原谅了那个无赖。但是,他却又郑重地去做了“原谅”这件事,因为这是“细节”,对他有好处。
2.“节”之大小是相对的,需要按照所面临事情的重要性来看待。
明代张居正把持朝政,因他位高权重,对他不满的人也拿他没有办法。但在1577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按照惯例他应该停职回家守制。这是制度性问题,关乎封建王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孝道”,很显然这是“节”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是这个“节”是小是大的问题。在掌控局面的张居正看来,在权力出现真空、改革面临流产,甚至自己也面临不可测风险的大事面前,“回家守制”只能算是“小节”。所以,就采取了“皇帝夺情”这样的权宜之计。
但对清朝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来说,张居正所面临的“小节”,到了曾国藩这里,就变成了“大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节”,是作为一名受满族统治阶级排挤压制的汉臣、并不掌控局面的曾国藩,在官场上、社会上的立身之本,是根本问题,是真正的“大节”。所以,他不敢违拗、授人以柄,而只能按照惯例守制,并在守制中等待天下大乱、皇帝夺情、顺利出山的时机;同时,如果没有这样的时机,即便他不回家守制,在官场上也没有什么机会。权衡来看,回家守制不仅没有风险,而且还是加分项,不是减分项。
3.成大事者,可以不拘“小节”,但没有不注重“细节”的。
“祸患长积於忽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做大事的人从来都是非常重视细节的。一个成功往往需要很多很多因素凑成,但一个细小的漏洞都可能导致全盘的失败。战场上的常胜将军,莫不都是慎之又慎的,对各种细节烂熟于心,才能在决战时刻从容调度。谨慎的林彪统帅也罢,威武的彭大将军也罢,在战场上都会做到“熟悉一草一木”的程度。
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细节”呢?就是在事情中,能对大局造成影响的细微之处。而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需要放在一个尺度较大的时间长河里审视,才能看得出来那是“细节”。同时,细节对于每个人都不会完全一样,这个是需要当事人自己做出判断的。
曾国藩数十年如一日对于道德文章的孜孜不倦、夕惕若厉,有时苛刻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很多内容之不近人情,别说现代人做不到,就是古代人也很难做到。但是,对曾国藩来说,这些细小之处,是“细节”也是“大节”。因为就是这些细微之处,才构成了朝廷对于曾国藩的总体判断,才能允许曾国藩在“猜忌汉臣”的环境里建立自己的“曾家军”,也由此成就了曾国藩传统士大夫的儒家政治理想。MD,这是儒家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伟强 - 论道 #732 用户
推荐来自:
从软件的视角来看待,关键是处于哪一个阶段,你要干的那件事情需要关注细节,那你就得看细节,你要干的那件事情不需要关注细节反而需要关注更宏观的东西,那就关注更宏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