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我心无忧 、lucy桐 、蛋清 、路人蝙 、迟迟 、Joey 、竹城 、无生更多 »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的心中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感到很荣幸,非常荣幸;但另一方面,这也让我觉得非常痛苦。我相信,这样一致的认可和赞誉,与一名艺术家的没落,有着直接且确凿无疑的关系。这一奖项也说明,我的作品符合评审委员、专家、学者及国王的口味和需求。很显然,我是最适合你们的艺术家。但这样的适合,与艺术创作该具有的内在价值,几乎没有关联。一名艺术家要敢于质询和怀疑,因此,我感到非常遗憾,身为一名艺术家而接受这样的册封。持续不断的热情,以及些许自豪,都会怂恿我感激他们,感激他们决定了我创作生涯的结束。不过,拜托各位,我不希望我这一席话,会被错当作是在指责你们。我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有一个人该为此负责,就是我自己。
作为一个多年深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过来人,我觉得我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多几分光明、少一分黑暗。我知道这是一场充满危险的战争,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会投降。若你们大家继续这样下去,继续我行我素,那么这个地方将不会有丝毫改变。若你们深处虚伪而不自省,无视自己的无知与愚昧,反而为其拍手叫好,那么我很抱歉,给你们带来了麻烦。从此,你们可以继续你们舒适的生活,让萨拉斯成为安逸的天堂。
朋友,真相重要吗?真实并不存在,没有事实,只有解构与诠释。真相,或者我们所谓的真相,只是一种用来左右他人的诠释而已。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1 个回答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我心无忧 、lucy桐 、蛋清 、路人蝙 、迟迟 、Joey 、竹城 、无生更多 »
文学永远是在关注、关照人的,
——人之困境、人之精神、人之命运。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从一个切入口,深入到人们、群体的普遍性精神领地,探究群体、社会背后的秘密。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有一种穿透历史,超越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史诗般的气质,同时有一种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以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深入到普通生活的那些荒谬、荒诞的内核,以及那些复杂难解的困境问题,表达最复杂、最深刻的情境、内容和感受,最大限度地还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纵观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基本上都是用各种方式捕捉到了最难以捕捉、最难以描述的人类命运,那些对人类生活的占领和侵犯,他们用一个个文学化描述的场景,在人们的精神中掀起了漫天的惊涛骇浪。马尔克斯、卡夫卡(无冕的巨匠)、鲍勃·迪伦、帕特里克·莫迪亚……,他们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站在精神的前沿领地上,以他们的敏锐、细致、精确和人文关怀,来表达着我们的历史和命运。他们当然不是完美的,甚至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私德问题,但相对于他们为我们所提供的作品和贡献来说,这些问题重要吗?
诺贝尔颁奖词赞扬莫言是一位告别了程式化宣传海报的诗人,是一位描写自然的能手,认为莫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其文笔辛辣,想像丰富,人物充满了活力,叙述具有神秘色彩。有学者说,诺贝尔颁奖词存在对莫言作品内涵阐释上的失误和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偏见。这个问题基本上是肯定存在的,但这个问题重要吗?更重要的问题是,莫言的作品触摸到了什么东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思考,对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有没有什么启示和帮助。
“你为什么不能描写美好的一面?”这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代表性、典型性问题,但又是一个显而易见不值得回答的问题。也有评论家认为莫言以及他们那一代作家的文字粗鲁而不美好,他们很不喜欢。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相对作品所揭示的主题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他们揭示得是否到位、阐释得是否精准,是否有关照命运、关怀人文的悲悯,是否能警醒人们再向美好前进一步。文学虽然是阐释现实的,但应该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如果带着意识形态的眼镜来观看它,将会偏离对客观现实的关照,将不会发现世界的实相和真正的问题所在。
就像有人评论说,莫言和屠呦呦的获奖演讲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一个是个人主义的,一个是集体主义的。说莫言的作品充分暴露了一个文学工作者自私偏激、内心扭曲的阴暗心理,说莫言的演讲给人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误导,充满了血腥恐怖的邪气,充满了对社会的怨恨,看不到社会或人性的光明面,反映出的是对社会的报复心态。还说,莫言的整篇演讲只见禾苗不见土壤,只有乌云不见阳光,除了个人奋斗就是对社会人生的反叛,把个人好恶强加给整个社会,完全颠覆了真善美和假恶丑,表现出另类人生观。
这种批判,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大棒,是典型的一隅之偏见,是以狭隘的下层概念来评断上层概念。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有权利说出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不满。难道不去强调美好的一面,就是内心阴暗丑恶吗?这真是一个不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个人看过关于莫言生活、写作、言行的一些经历描述,个人主观感受上可以说并不喜欢莫言这个人,但并不妨碍对他作品的推崇,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和体会他为我们描述揭示的那些魔幻般的现实。而在这个世界上,常常是,现实比小说更荒诞。这前后才几十年的时间鲁迅的作品就被从教科书中撤掉了?电影《荒蛮世界》、《驴得水》里有哪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情境?按照那些所谓“正直”的评论家的标准,这些都是应该被无情批判、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当他们说着这些话的时候,他们内心里相信吗?真是可笑之极。
去年有一部电影《杰出公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人公是一位阿根廷人,离开家乡在欧洲居住40余年,他的作品主要是描写、解构家乡的种种落后现状。他参加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说时是这么说的:
主人公获奖后受邀返回家乡萨拉斯,遭遇了种种非难、诽谤、生命危险等问题,并被称为“背叛了家乡的叛徒”后,在家乡一个公开演讲中说到:
主人公在家乡也曾经遇到过“你为什么不能写写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这样的质问质疑。他从家乡历险返回,根据这次经历又写了一本书《杰出公民》。在新书发布会上回答记者“在您的书中有多少是虚构的,有多少是真相”的提问时说:
面对人性的荒芜,世界还任重而道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