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对于听觉艺术的敏感性远低于视觉艺术?

已邀请:

夢旅十方 - 影视剧作曲 / 游戏音频设计 / 金属鼓手

推荐来自: 亦可喜 Joey 张慕言 Evia 煎饼

说白了这是一个“复制成本+传播介质+器官依赖性”的问题~~

我们回到几万年前来举一个例子:打雷了,原始人惊呼天神暴怒,然后在石板上涂涂抹抹记下了这一刻,无论画得有多粗糙,再打一次雷,大家就都知道他画的这是啥,然而要让天空再闪一次雷,原始人如何能做到?

在这之前,画画可以画在石板上,可以画在墙壁上,可以画在地上,可以画在器皿上,可以画在布匹上,可以画在纸上,可以画在身上,这些都能保存下来,供我们去博物馆瞻仰和学习,而声音如何保存?想听音乐,要么你自己唱歌玩乐器,要么去看音乐会,没有第三个方法,声波振记器是1857年发明的,二十年后,爱迪生才让声音的复制与回放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第一张唱片诞生于1888年,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介质能够直接保存声音,如果没有乐谱,我们连古典音乐都没得听~~

相比于眼睛,耳朵的功能阈值实在太高,聋了,耳朵的唯一功能就丧失了,这个器官就废了,而眼睛呢,只要你不瞎,甭管近视远视散光青光,这个基本功能还是得以保留,不影响画画,也不至于让你出个门有生命危险~~

在这几万年时间里,视觉艺术得到了充分的进化与体系标准构建,而听觉艺术的进化只是这一百多年里的事,再确切的说,只是近三十多年里的事,听觉艺术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跟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到了一个极致,但它因为听觉功能阈值太高,导致大众并没有跟上它发展的脚步,或者这么说,视觉艺术更多的依赖本能摸索,听觉艺术却要更依赖后天的灌输与理解~~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