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Eidosper - 一粒尘埃/码农/作曲,公众号一埃居(ID:eidosperhome)正在筹建中,欢迎关注。华科论道群342531142
推荐来自: Joey 、野鹤 、亦可喜 、伪文青 、秋风暖暖 、g48v69 、粗鄙之言 、如北 、天下之水 、asayahaku 、问道 、advAdder更多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锁定, 无法添加新回答。(为什么?) 申请解锁请私信。
求学
5 个回答
Eidosper - 一粒尘埃/码农/作曲,公众号一埃居(ID:eidosperhome)正在筹建中,欢迎关注。华科论道群342531142
推荐来自: Joey 、野鹤 、亦可喜 、伪文青 、秋风暖暖 、g48v69 、粗鄙之言 、如北 、天下之水 、asayahaku 、问道 、advAdder更多 »
两千年前的孔子,是“同学生一同生活,坐而论道”的。
我们可以看到《论语》中很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生活体验”。
例如我们都背诵过的:
这就是孔子生活中,跑到河边的感叹。
又比如:
大概就是孔子看到了“小人的面目”。
还有:
这也是孔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然后他本人思考了一番后总结出的话语。
我个人认为“道”是一种“方法论”,或者说“如何看待xxx”的体系。从《论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日常的小事采取“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态度的。然后孔子从这些“生活体验”中,用他独到的眼光,看到了一些深刻的东西。
并且,因为这些事情生活中常见,所以《论语》的这些话对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影响深远。
物理学家的笑话“真空中的球形鸡”,大家都听过。这种远离生活的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知道后更多是一种单纯的“我知道了”。但是《论语》则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可以时时提醒我去学习每个人身上的优点,诸位也可以每天都能用到。类似的“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这些东西都在身边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但是了解“电磁方程组”、“量子力学”,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就缺少意义了——毕竟我更信奉“专业的事情交给专家”。沽名钓誉之辈还利用这些东西搞民科,而一些媒体人还借着“转基因”兴风作浪,十分令人失望。
“道”是道理,可以根据道理引出“术”,也就是具体的对策和方案,而具体的对策和方案执行之后,你猜得到的是什么?——是“知识、经验和见解”。
门捷列夫大体上我们可以视作是意识到了“元素应该有规律”,然后就有了对策——“列表”,最后得到了“元素周期表”,以及预测了几种元素。当然这是科学家们的事情,和平常人关系也不是很大。
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我讲了一些“真相”,大体就是“家乡多么落后”,饭桌上长辈们似乎都不怎么开心。我就开始想这个问题,去翻看《论语》。发现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然后有点明白了——“不知道”有时候才会“不愠”,虽然这算是一种“曲解”,把这句话解释成了“(使)人不知而(且)不愠”。关于这些更详细的东西可以看我专栏,地址:
https://www.lundao.com/article/143
所以我还是认为,分享一些生活体验类的问题和经历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过我们可以做的比知乎更加优雅一些,更侧重“道”一些,而不是简单的陈述——当然有些东西比如说“如何挑选一只西瓜”,可以直接照搬。但更多的一些“人情世故”的事情是需要一些分析和归纳的,归纳出的道理近乎于“道”,而对策近乎于“术”。具体的情况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因人而异的去修改“术”部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有利各位道友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诚然,谁都不能代替谁生活。我说阑尾炎有多痛,但是没有相似经历的人无法理解。很多东西最终还是要在生活中体会,纸上的功夫,造出来容易成为鸡汤。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东西,需要身体力行。否则就成了高中生的作文——每每都会写一些“天降大任”之类的漂亮话,然而自己却是一朵温室里面的花,不知道自己写下的这段话与司马迁写下的时候,心中的味有多大差。知乎有无数健身教程,还不是大部分如看本段的你即使有时间也没有去试过?
但是我相信这些分享,总有一天会有某个人用得到。
我能写下这篇回答,还不是得益于孔子和其门生在《论语》中的“论道”?没有《论语》中精巧而易懂的阐述,怕是我这回答也会黯淡许多。正是这些前人们对于“生活经验”的“论道”,我才有此可能写出这般文字。《论语》中的话有一天我用到了,那你在论道上的“论道”也可能某天为他人所用。这也是分享的意义,也是论道的初衷。
欢迎诸位道友以生活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