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的孤独与疲惫——观影《一句顶一万句》
人们都说,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千百年里,中国人在一次次的灾变、战争、瘟疫、混乱中挣扎生存了下来,保持了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演化和一定程度上的完整性,殊为不易。这里面,不知埋藏和掩盖了多少苍生的旦夕祸福、蜉蝣人生。
在建国后60余年时代风云的狂飙突进中,尤其在当代全球化、互联网和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两三代人的心灵变幻,如过山车一般翻江倒海,如滚油锅一般备受煎熬。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这部被刘震云称为“一顶绿帽子下的史诗”,就是用细碎的、平淡的身边市井生活,描摹了中国人的这种惶惶之心——喧嚣、热闹中的孤独与疲惫,在喧闹的县城背景衬托下愈发显得悲凉、无奈。
电影的节奏紧凑而又舒缓,一如日复一日的市井生活,貌似一成不变、实是一去不复返地、缓慢而紧张地流淌着……卖豆腐的,卖小吃的,打烧饼的,杀猪的,剃头的……县城的街道上热腾腾、闹哄哄,但大家的表情都差不多一样地木讷着。
在同名小说里,刘震云笔下的市井众生群相,描写得貌似琐碎,实际上平实、精准、细腻,直击芸芸众生内心中最柔软脆弱的隐秘角落,精彩纷呈地展现了人生现实的孤独、无奈。
每个人都有比较大的自由了,却变得更加的不自由。固守着生硬的立场,执著着自己的“道理”,怀疑着别人的“动机”……有时候,心与心的距离何止迢遥万里,心与心的阻隔何止铁壁铜墙。于是,“ 一个理看起来一句话就能说清,但放在真实生活里,可能一万句也说不清。”
无人可说,无话可说……所以,社交里、人群中,才有那么多的插科打诨、八卦娱乐、语言应付。屈指算来,茫茫人海,真真确确在内心里,与自己有关的人找不出几个。所以,刘震云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在骂人呢,是在吐槽身边没有说话的人,远方的朋友来了才如此高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甚至父母子女之间……一点点的琐碎里,透着看得见却摸不着、无能为力的悲凉。“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一个小县城里,大家伙的生活,十几年、数十年如一日,平淡,沉闷,无聊,一如波澜不惊的池塘死水,所有的人生一眼望到尽头。在生活的琐碎揉搓、风霜侵蚀下,心灵慢慢粗糙、麻木、坚硬,人慢慢地失去了爱的能力,无法接纳与融合;心灵慢慢失去了自由的能力,把最深的自我锁在最隐秘的牢笼里。
人生是无限的,人心是浮荡的。“为了摆脱孤独,人们努力制造声响和热闹。”解决了一个问题,还会有下一个问题。念念相续,无休无止,这就是人生。苍生疲惫的面容背后,是若隐若现、衣衫不整的心灵。众生的孤独与疲惫,都与心里的别扭有关。每个人的别扭,就是每个人的孤独。
电影里,牛爱国打算要杀掉“奸夫淫妇”、并祈求佛祖保佑自己的女儿时,坐在高高的台阶上沉默;他的女儿百慧知道自己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情后,半夜里爬起来坐在灯下沉默。这两个地方都用了上帝视角,镜头渐渐拖高,凌空俯视,高高佛堂下面整齐排列的人间街道,还有高高夜空下沉默地坐在灯光下一动不动的孩子。静谧的沉默银幕中,漫溢着无边的痛苦和挣扎。
中国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人情社会,各色人等生活在其间,大家相互注视着、打量着,生活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好像塌缩了,变得狭小、灰暗,空气压抑污浊。于是,很多人想要出逃,大理、西藏、欧洲……远方才有诗歌,远方总是春光明媚,远方的阳光才灿烂。想象中的美好,越发地反衬出当下的灰尘弥漫。
其实,很多问题永远都无法解决,人们只能超越它,超越就是解决。此时,就需要从其他维度推动自己,去跨越一个个问题。跨越之后,回看来路,就像在山峰之上俯视谷底——实质上就是,超越了一个心灵层面,那个层面的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或许,人们为生计而奔波,放弃了或者顾不上观照与滋养心灵。既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信仰,也没有沉浸其中的兴趣爱好,也找不到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之人,再要对现实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话,平淡如水的生活就滑向了风雨如晦。
迅猛变化的现实生活,好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感觉生活乏味了,人们将如何解决心灵上的危机与困境?如何给自己的人生赋予一个健康、积极的意义?
上周五,特斯拉等三家公司的CEO埃隆•马斯克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机器正在进入劳动力市场,自动化正在成为常态,最终人类将会没有工作可做,全靠政府发钱养起来,这会让人有更多时间享受他们的生活,“人们会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更多复杂的事情,更有趣的事情,当然也有更多闲暇的时间。”
人类真的能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吗?人工智能真的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吗?即便应用前景如马斯克所说,但人类那淫贱的尿性,会让人们消停并进入喜乐之境吗?恐怕是马斯克过于乐观了。
科技会改变生活环境,改变社会形态,但永远不会成为人类心灵的幸福之道。寄望于此,最大的可能是失望。人类的发展史和心灵徘徊彷徨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未来也必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以色列年轻的天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追问了幸福快乐的秘密,概略梳理了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目前的结论是: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这样一句话:使“意志与能力协调一致”要比“道德”更重要。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是“愿望与能力要匹配”,好像是“有多大饭量,吃几碗干饭”。其实,不是。在这里,“协调一致”才是关键,这个“协调一致”恰恰是人生智慧之所在。
如何才能“协调一致”? 答案就隐藏在时间之流、时代之流、心灵之流的一呼一吸之间,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明天,远在天边的美国大选开始计票了。这次大选一路走来戏剧丛生,希拉里和川普的立场分化和观点分歧,在不知不觉中,不知道让世上多少朋友隔阂、多少夫妻反目了。知乎上就有个国际友人、剑桥三一学院的精英,就叙述了他和弟弟、妹妹之间各自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的政治争论,甚至争吵不休。
人们常常会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选择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选择性忽视其他不同的信息,然后给不同的意见贴上“阴谋、撸瑟、没文化、偏激”等等各式各样的标签,甚至还常常演化为相互鄙视、掐架、仇恨。甚至有时就像电影里的牛爱国一样,就是拖着不离婚,只想着能气别人、拖别人。
我们那浅薄的意识,总是不安份地想要干预、纠正身边的事物,从不甘心于宁谧、安静、顺其自然。问题在于,意识越是浅薄,越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浅薄,也就难以窥见耀眼的心灵之光。
世上没有神的应许之地,人们反倒是常常流浪在熟悉之地。
那些“别扭了”心的东西,不是别的,仅仅是我们每个人自以为是的愚痴和心魔罢了。对心灵来说,人生本来就是一段险象环生、陷阱重重的历程。踏进人生,就是踏进不可测的荒原之地和隐秘之海。可是,这难道不是世上最性感的事情吗?
人常常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从不愿承认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所谓的“理性”,换个角度来看,往往只是谬误而已。我们没有上帝之眼,我们只能驾着自己的心猿意马,去不断开拓新的认知视域,用超越问题来解决问题。
在粗砺芜杂的生活面前,我们终究要学会放下,学会敬畏,承认自己无法在二元对立的差别不等面前找到心灵的出路。温柔地对待人生、对待自我,勇敢地放开自己、放开视野,这是自我与人生相互演化、生生不息的缠绵故事,这是每个人无法逃避、需要自己面对的荒原之旅、勇气之旅、追问之旅。
在建国后60余年时代风云的狂飙突进中,尤其在当代全球化、互联网和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两三代人的心灵变幻,如过山车一般翻江倒海,如滚油锅一般备受煎熬。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这部被刘震云称为“一顶绿帽子下的史诗”,就是用细碎的、平淡的身边市井生活,描摹了中国人的这种惶惶之心——喧嚣、热闹中的孤独与疲惫,在喧闹的县城背景衬托下愈发显得悲凉、无奈。
电影的节奏紧凑而又舒缓,一如日复一日的市井生活,貌似一成不变、实是一去不复返地、缓慢而紧张地流淌着……卖豆腐的,卖小吃的,打烧饼的,杀猪的,剃头的……县城的街道上热腾腾、闹哄哄,但大家的表情都差不多一样地木讷着。
在同名小说里,刘震云笔下的市井众生群相,描写得貌似琐碎,实际上平实、精准、细腻,直击芸芸众生内心中最柔软脆弱的隐秘角落,精彩纷呈地展现了人生现实的孤独、无奈。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已很难寻觅,那一个说得上话还能一起睡的,岂不是比登天还难。世上唯有单身才是王道啊。
●俩人若是能说得上一块儿,哪怕是一句话,都能抵得过一万句。
●两人的心离得远,对同样一句话,就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是句好话,她听起来不一定觉得是好话。
●人相互已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
●啥叫悲呀?非心所愿谓之悲啊。
每个人都有比较大的自由了,却变得更加的不自由。固守着生硬的立场,执著着自己的“道理”,怀疑着别人的“动机”……有时候,心与心的距离何止迢遥万里,心与心的阻隔何止铁壁铜墙。于是,“ 一个理看起来一句话就能说清,但放在真实生活里,可能一万句也说不清。”
无人可说,无话可说……所以,社交里、人群中,才有那么多的插科打诨、八卦娱乐、语言应付。屈指算来,茫茫人海,真真确确在内心里,与自己有关的人找不出几个。所以,刘震云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在骂人呢,是在吐槽身边没有说话的人,远方的朋友来了才如此高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甚至父母子女之间……一点点的琐碎里,透着看得见却摸不着、无能为力的悲凉。“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一个小县城里,大家伙的生活,十几年、数十年如一日,平淡,沉闷,无聊,一如波澜不惊的池塘死水,所有的人生一眼望到尽头。在生活的琐碎揉搓、风霜侵蚀下,心灵慢慢粗糙、麻木、坚硬,人慢慢地失去了爱的能力,无法接纳与融合;心灵慢慢失去了自由的能力,把最深的自我锁在最隐秘的牢笼里。
人生是无限的,人心是浮荡的。“为了摆脱孤独,人们努力制造声响和热闹。”解决了一个问题,还会有下一个问题。念念相续,无休无止,这就是人生。苍生疲惫的面容背后,是若隐若现、衣衫不整的心灵。众生的孤独与疲惫,都与心里的别扭有关。每个人的别扭,就是每个人的孤独。
电影里,牛爱国打算要杀掉“奸夫淫妇”、并祈求佛祖保佑自己的女儿时,坐在高高的台阶上沉默;他的女儿百慧知道自己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情后,半夜里爬起来坐在灯下沉默。这两个地方都用了上帝视角,镜头渐渐拖高,凌空俯视,高高佛堂下面整齐排列的人间街道,还有高高夜空下沉默地坐在灯光下一动不动的孩子。静谧的沉默银幕中,漫溢着无边的痛苦和挣扎。
中国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人情社会,各色人等生活在其间,大家相互注视着、打量着,生活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好像塌缩了,变得狭小、灰暗,空气压抑污浊。于是,很多人想要出逃,大理、西藏、欧洲……远方才有诗歌,远方总是春光明媚,远方的阳光才灿烂。想象中的美好,越发地反衬出当下的灰尘弥漫。
其实,很多问题永远都无法解决,人们只能超越它,超越就是解决。此时,就需要从其他维度推动自己,去跨越一个个问题。跨越之后,回看来路,就像在山峰之上俯视谷底——实质上就是,超越了一个心灵层面,那个层面的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或许,人们为生计而奔波,放弃了或者顾不上观照与滋养心灵。既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信仰,也没有沉浸其中的兴趣爱好,也找不到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之人,再要对现实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话,平淡如水的生活就滑向了风雨如晦。
迅猛变化的现实生活,好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感觉生活乏味了,人们将如何解决心灵上的危机与困境?如何给自己的人生赋予一个健康、积极的意义?
上周五,特斯拉等三家公司的CEO埃隆•马斯克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机器正在进入劳动力市场,自动化正在成为常态,最终人类将会没有工作可做,全靠政府发钱养起来,这会让人有更多时间享受他们的生活,“人们会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更多复杂的事情,更有趣的事情,当然也有更多闲暇的时间。”
人类真的能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吗?人工智能真的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吗?即便应用前景如马斯克所说,但人类那淫贱的尿性,会让人们消停并进入喜乐之境吗?恐怕是马斯克过于乐观了。
科技会改变生活环境,改变社会形态,但永远不会成为人类心灵的幸福之道。寄望于此,最大的可能是失望。人类的发展史和心灵徘徊彷徨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未来也必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以色列年轻的天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追问了幸福快乐的秘密,概略梳理了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目前的结论是:
●目前看来,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得重要。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而那些家庭机能失调、一直无法融入某个社群的人则明显比较不快乐。
●其中,婚姻又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因素。多项重复研究发现,婚姻美好与感觉快乐,以及婚姻不协调与感觉痛苦,分别都呈现高度相关。而且,不论经济状况或是身体健康如何,情况都是如此。
●我们现在如此看重的“自由”,也可能是我们不那么快乐的原因。虽然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另一半、选择朋友、选择邻居,但他们也可以选择离开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够决定自己要走哪条路,但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真正信守承诺、不离不弃。于是,社群和家庭的凝聚力下降而解体,这个世界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然而,关于快乐最重要的一项发现在于: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这样一句话:使“意志与能力协调一致”要比“道德”更重要。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是“愿望与能力要匹配”,好像是“有多大饭量,吃几碗干饭”。其实,不是。在这里,“协调一致”才是关键,这个“协调一致”恰恰是人生智慧之所在。
如何才能“协调一致”? 答案就隐藏在时间之流、时代之流、心灵之流的一呼一吸之间,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明天,远在天边的美国大选开始计票了。这次大选一路走来戏剧丛生,希拉里和川普的立场分化和观点分歧,在不知不觉中,不知道让世上多少朋友隔阂、多少夫妻反目了。知乎上就有个国际友人、剑桥三一学院的精英,就叙述了他和弟弟、妹妹之间各自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的政治争论,甚至争吵不休。
人们常常会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选择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选择性忽视其他不同的信息,然后给不同的意见贴上“阴谋、撸瑟、没文化、偏激”等等各式各样的标签,甚至还常常演化为相互鄙视、掐架、仇恨。甚至有时就像电影里的牛爱国一样,就是拖着不离婚,只想着能气别人、拖别人。
我们那浅薄的意识,总是不安份地想要干预、纠正身边的事物,从不甘心于宁谧、安静、顺其自然。问题在于,意识越是浅薄,越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浅薄,也就难以窥见耀眼的心灵之光。
世上没有神的应许之地,人们反倒是常常流浪在熟悉之地。
那些“别扭了”心的东西,不是别的,仅仅是我们每个人自以为是的愚痴和心魔罢了。对心灵来说,人生本来就是一段险象环生、陷阱重重的历程。踏进人生,就是踏进不可测的荒原之地和隐秘之海。可是,这难道不是世上最性感的事情吗?
人常常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从不愿承认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所谓的“理性”,换个角度来看,往往只是谬误而已。我们没有上帝之眼,我们只能驾着自己的心猿意马,去不断开拓新的认知视域,用超越问题来解决问题。
在粗砺芜杂的生活面前,我们终究要学会放下,学会敬畏,承认自己无法在二元对立的差别不等面前找到心灵的出路。温柔地对待人生、对待自我,勇敢地放开自己、放开视野,这是自我与人生相互演化、生生不息的缠绵故事,这是每个人无法逃避、需要自己面对的荒原之旅、勇气之旅、追问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