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练就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我的理解是,和任何人交流的时候,学会把自己的意见先抛开,先尝试从心底去完全接纳对方的意见,而不是用自己的已经有了的观点做为盾牌和刀剑去做防备做攻击。因为这种对抗的交流注定演变成说服的斗争。
不知道理解是不是有不到位的地方。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心态,最近我也因此受益较多。
那么问题来了:存有这种心态的朋友们,你们是怎么练就的呢?
不知道理解是不是有不到位的地方。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心态,最近我也因此受益较多。
那么问题来了:存有这种心态的朋友们,你们是怎么练就的呢?
3 个回答
浮生未半 - 暮觉乌巢鸟惊心 晓看花残窗外明 浮生未半心先死 无病呻吟又一天
推荐来自: 论道管理员 、秋风暖暖
不定为动,不动曰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谓定者,非为静止,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也,心与万物等距,是为无穷远,无穷远处为逍遥之地,无己无名,无色无空。因心定于无穷处,故心与万物等距,威武加之而不软,富贵加之而不硬,阴阳混一,伸缩由心,雌雄莫辩,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为真如之境,亦为君子之心、伟大灵魂是也。
空杯心态并不是你在问题里描述的那种抛开自己的意见、尝试从心底去完全接纳对方的意见的做法,而是由于一个人深刻认识到自己是自己、世界是世界,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外界的波动,不会干扰内心的坚定,看清了自己和世界的大小,进而能够虚心学习,让你的心专注于事物本身而不被情绪掌控,这需要历练和思考,和尚有禅定功夫来帮助达到这种状态,可以参考,我是自己思考得出的。
眺望天下 - 见了便做,做了便吃了,饱了消化食,等着下次再了; 味生于嚼,嚼生于美味,佳肴乐无穷,遇到以后再嚼。
推荐来自: 论道管理员 、依米幽光
“空杯”的目的,不是空洞无知,而是要去容纳,这种情况下,预先排开以预留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这与太极有些许差别,太极讲究绵里藏针,四两拨千斤;而空杯适用于沟通,是人与人和谐交流的一种方法,并非敌对。
因此,空,是此刻的,是表现出的豁达与谦卑,而并不是此刻自身的背景状态。前些段,在网上看到一个动态图片,其中的配话解说,大概是,一个人装的时候,最礼貌的表示就是一脸认真的点头“嗯!……”(大概意思如此)。可能对方的观点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没有原则。只要不涉及到必须进行是是非非的争论,可以空杯对待之,当年板桥先生悟出的“难得糊涂”,正是此道。
楼主直接提问的“练就方法”,这个就是多元化的表现了。很多时候,可能杯子本就是空的,即自身在沟通中,处于相对无知的地位,这种情况不在这里论述。
首先,沟通前需要明确原则,即确定是否要进行争辩。很多时候,争辩都是不自觉的。如果在沟通前能够预想到,为自己主动的设定不争辩原则,会为自己的容纳提供更多的预留空间。
其次,就是沟通中的方法,并不是一味的听,不是做笔记,而是需要引导,如果是交流的沟通,表述自身的观点同样重要,这就是具体的沟通方法了。基本的礼貌,一定的技巧外加丰富的知识,明确的目标,概括起来,干巴巴的观点也就想到这么多。
最后是沟通后的处理,很多时候,沟通都是有目的的,即使是和朋友闲着聊天,听来的笑话也可以在茶余饭后讲给自己家人听。因此,事后资料的整理十分重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经过压缩,如果是技术相关的,很建议保存在非人脑而能够长期存在的介质中(纸本、磁盘、网络等),并提供便于检索的方法。可能在一些人眼中,空杯观点只适用于事前,但事后的知识的沉淀,势必可以为以后的沟通,提供更好的“杯子”。
伟强 - 论道 #732 用户
推荐来自:
我觉得你说的这种心态也没什么意义,因为夏虫不可语冰,你没有对方生活的环境对方的思维,就凭对方几句话你怎么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啊。
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最关键的就是不是心态问题,而是逻辑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有逻辑的人,你用什么方法都是可以讨论的,如果你没有逻辑,就算你再能体会对方的感受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