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Joker - 冷眼,利嘴/论道营销
推荐来自: Joey 、三岁 、asayahaku 、冰镇火龙果 、archering 、山人更多 »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论道已经切换域名为lundao.pub
1 个回答
Joker - 冷眼,利嘴/论道营销
推荐来自: Joey 、三岁 、asayahaku 、冰镇火龙果 、archering 、山人更多 »
工资决定上,有很多模型。譬如古典的禀赋决定模型以及变体,也有风险类型不同而产生的委托代理模型。我个人比较偏好的,是Bargaining model (貌似是Ruberstain的?懒得翻课件了)
基本术语科普时间到
Bargaining power: 人们讨价还价能力的数字化,在模型中为指数贝塔,取值区间0到1。
Threat point: 人们决定退出bargain的点,通常为reservation utility
Reservation utility: 你在bargain的时候给自己设置的一个底线,通常为你在其他地方可以得到的收益最大值。
模型中的数学公式以及解法在此不赘述,总之最终解的结果,如果bargain达成结果,每个人至少获得自己的reservation utility。放到工资这个情景。如果工资提供者对求职者支付意愿为A,提供者的threat point为B,则A-B这部分如何分配,将由参与博弈的两者的bargaining power决定,即最终工资数字由bargaining power决定。
这个给我们的启示是,看起来我们每个求职者都具有拍拍屁股走人的自由,实际上我们只是被触及到threat point的自然反应,该行为对工资并没有什么影响,无非是换个地方继续bargain而已。真正有影响的,是我们与雇佣方的bargaining power差别。雇佣方bargaining power强大,就能把我们的工资压到我们的底线。我们的bargaining power强大,就可以把工资抬到雇佣方愿意出的极限。可惜的是,在中国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背景下,我们大部分人看起来有决定自己是去是留的自由,实际只有决定自己是不是被压榨到承受底线的自由,仅此而已。
手打不容易,求推荐啊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