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眺望天下 - 见了便做,做了便吃了,饱了消化食,等着下次再了; 味生于嚼,嚼生于美味,佳肴乐无穷,遇到以后再嚼。
推荐来自: 蛋清 、张沇 、我行未远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论道已经切换域名为lundao.pub
5 个回答
眺望天下 - 见了便做,做了便吃了,饱了消化食,等着下次再了; 味生于嚼,嚼生于美味,佳肴乐无穷,遇到以后再嚼。
推荐来自: 蛋清 、张沇 、我行未远
而且,与其说是回答,可能,我更多的是想一些自己的看法,这点,相信开放的网站是可以接受的,也请大家见谅。
与其说是“闻过则喜”,我个人的倾向是“闻过则学”,“闻过则改”。
而是否“喜”,这个取决于沟通过程中的具体事件。
举个简单的例子,个人在网上,遇到一次事件,某人驾车,驶入非机动车道,自行车骑行人员,大骂当事司机父母教子无方。
设身处地想一想,站在当事司机角度讲,尽管其做法不对,但“闻”道这种“过”,当真无法“喜”。甚至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必要性角度讲,尽管自行车骑行人员言辞过激,我们甚至无法从论点上对其进行批判!
当然,就事件本身,我愿意去相信,这位司机,至少以后驾车,不会不会再刻意占用非机动车道了。
人们行为中的过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出发点,这对不同的情况,应当有不同的对待方法。
作为事件当事人,抱着学习改正的心态,并进行行到,这才是应该的。
而是否应当“喜”,取决于过错本身的具体场景。主要涉及到过程的前中后几个阶段:
事发前:
是否经过了完整认真的思考?如果是明知故犯,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被指出过错,更多的是气恼与羞愧,对于主动谋划错误的人,其过错被指出,一般是不会“喜”的。
当然,谋划不足而造成的错误,是另一个情况。这就要考虑过错的发生和影响了:
事发中:
过错是否及时终止,是否存在有效的弥补方案?很多时候,当场指出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只会令当时人尴尬。
甚至,往往错误的提出者,会带有“下次注意”、“以儆效尤”等高高在上的理念,这种情况,当事人没法“喜”,只能焦头烂额。
事发后:
过错是否已经弥补?过错是否可以在后期的工作中避免?
很多时候,由多种因素的限制,可能错误无法避免,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去重复的犯哪怕是低级可笑的错误。这种情况,闻道了过,最多,一声苦笑吧。
真正能让人“喜”的“闻过”,是建设性的。即,在过错指出事件中,我们能够积累经验教训,能够提高能力,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