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观点一:在生死存亡的时候,他做出的选择只是无奈之举,有的人选择吃人活下去,有的人选择自己饿死,这其中的差别只是他们那一刻脑中什么更重要。无奈选择既不表明食人是合理的,也不表明自私是对的。极端情况下的行为不是人的正常行为,没有参考性。 观点二:极端情况下更能体现人性。比如很多人认为信仰不重要,信仰与道德无关等等,而这些在平常情况下很难体会到。但当遇到突发情况时,人的本性就很容易被显现。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我讲旧常识
推荐来自: 亦可喜 、浮生未半 、Joey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论道客服,有疑问可私信咨询,或者发送邮件至yikexi@lundao.com
5 个回答
我讲旧常识
推荐来自: 亦可喜 、浮生未半 、Joey
因为在非极端、日常状态下,所有能够延续至今的哲学理论,都必然导出大同小异的、正常的结论。否则这种奇葩理论早就被抛弃了,或信奉这种奇怪伦理观的人早就在历史中被淘汰了。只有在尚被认为是“极端”的状态下,功利主义、康德主义、德性论等诸多道德哲学的思维方法和前提才会暴露。恰恰是问题和矛盾的存在才导致你把它叫作“极端”的。
然而反过来说,人类历史,却又是一部不断地减少极端状态的历史。例如在中世纪法律下,法律之间彼此冲突这种极端状态其实是当时常态,而这在我们今天已经非常少见,这就是人类的进步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