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離娮 - 教育とは人間の品格を磨くことであり、知識や経済能力を身につけることではない。
推荐来自: Joey 、氪星人 、若风 、Eidosper
反贪腐是件大事:反,亡党;不反,亡国。 ——《建国大业》
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 上使监兵上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 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不义、不孝、不能之逆德之举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长子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 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论道客服,有疑问可私信咨询,或者发送邮件至yikexi@lundao.com
2 个回答
離娮 - 教育とは人間の品格を磨くことであり、知識や経済能力を身につけることではない。
推荐来自: Joey 、氪星人 、若风 、Eidosper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Patchouli Exarch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 46969
来源:知乎
而当时的秦朝,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只不过党是秦廷,国是秦国,而贪腐是法家。
所以我的见解是,扶苏成为秦二世并不会使秦朝长治久安。
因为秦朝不是被始皇灭亡的,也不是被胡亥搞垮的,而是生生地被历史车轮的惯性给怼死的。
先说人物:
扶苏其人是政治英才不错,但是他欠缺一个帝王应有的心术。李斯列传中讲
而陈涉世家中连屁民陈涉都能说出:
这样的话来。也就是说,扶苏正面硬肛秦始皇这件事是人尽皆知的,用今天的话来讲,这已经是个梗了。然而秦始皇并没有长者那样的气量,他非常讨厌别人玩他的梗,而且秦始皇本人权力欲望也强,导致他对扶苏也很忌惮,他也坚决不能容忍别人只膜扶苏而不膜他,于是借着坑儒一事
始皇把扶苏扔到军队这个行为还有别的深意,这个后面再讲。单说这次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扶苏是这样劝谏秦始皇的:
真正触怒秦始皇的,是这句“诸生皆诵法孔子”。
由此可见扶苏之为政倾向是明显的儒家方向,而这和秦六世以来一直深入贯彻落实的法家治国纲领是背道而驰的。根据记载,我们可以发现,秦从商鞅以来
秦朝从200年前就信奉法家之言论,人性本恶,以力兼人(大力出奇迹),而后扫六合吞天下。在这种大环境下,事皆决于法已成惯例,渗入秦人的血液之中,就好像我们社会中默认的不走关系不送礼就办不成事情一样,改弦更张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巨大的历史惯性使得根本没有人能拉的住。
难道说秦始皇没有换思想这一说吗?于战国末期,始皇就有杂糅的想法了,统一六国之后 ,对于这个国家的施政纲领更是一直在探寻之中。尽管表面上看来整个国家都在法家的治国轨道上运行,但是从史料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点痕迹的。
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巡行中,他在南海刻石,除了例行的宣誓主权及吹牛逼以外,还特别加入了一些令人在意的东西:
这种带有鲜明的儒家礼教色彩的话语,确是出自一个信奉法家否定道德的秦始皇之手
与此同时,秦始皇驾崩后,赵高在游说李斯的时候,说胡亥:
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甭管这话是真是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是一句夸奖的话。
而胡亥也非常谦虚的表示自己这种继位方式是:
卧槽,哥几个你们不是信奉法家的言论的吗?法家有孝顺这一说吗?法家的皇帝有慈仁这一说吗?
也就是说,在法家的大背景下,在秦廷内部,某种不容忽略的异变正在发生。对于公子们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而是采取的全面教育的思路,并且在这种教育当中,儒家占的比重还很大。秦始皇固然是知道这一点的,也并没有阻止,说明秦始皇也明白,重典能治乱,却不能治国,能治理国家的必定是杂糅各家之长的政治策略。
但他想改,却改不动。
而略微有点单纯的扶苏却一次又一次地那这个话题肛他爸爸,揭他爸爸的短。终于,秦始皇怒了,把他这个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长子扔到北方监军。目的有三:一是实在烦得要死;二是让他看看这个世界的真实明白这个国家真正的困难在何处,明白儒法之争为何迟迟无法解决;三是为了扶苏以后好接班:
而同时,赵高劝李斯的时候也说:
由此可见,是为了让扶苏和蒙恬搞好关系,将来好办事。
然而人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秦始皇还没探索出一个流传万世的治国之道就怀恨而死了。连秦始皇这样手持伊甸苹果的帝王(误)都改变不了的事实,恐怕扶苏也改变不了。你看看他最后的抉择——自杀而死,完全没能理解他老爹的良苦用心,要民望有民望,要军队有军队,从头建立一个政权都是简单难度,更别提顺理成章地杀入咸阳直接继位了。他连背叛的魄力都没有,又怎么可能有那种在历史洪流面前屹立不倒力挽狂澜的伟力呢?
儒法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封建王朝的一大隐患,君不见150年后,汉元帝为太子时曾谏汉宣帝
然而汉宣帝却一脸苦逼地回答道
一语道破汉朝目前面临的危机,高下立见。
儒法问题,对于年轻稚嫩的扶苏来说,还是太难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话:
转载结束。
我转载的这篇基本上已经把我想要说的说清楚了,而且写的非常好。
以下补充个人的一点浅见:
历史决定了秦朝的命运。秦朝和隋朝是如此相似。结束混乱实现大一统,却又相当短命,二世而亡。
不是胡亥毁灭了秦朝,是历史选择灭亡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