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没有能够率先走出封建统治的循环

已邀请:

子辰 - 基督徒,心理学爱好者,产品经理

推荐来自: 目目老师 三岁 南山斗水客 Joey 李大伟 Mrmagpie 幼稚灵光更多 »

这一点仅仅是自己的浅见,没读过什么书
有一点自己的认识:
 
个人认为是地域经济要素决定:
 
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农业,而且是以平原耕田为主的农耕业,尤其是在中国主要行政体制郡县制形成之前,从南北朝一直往前算,中国主体民族和主体文化都是在北方。而农耕业是这段时间最最主要的经济生产形式和经济基础
所以中国人在几千的经济演化中,一直都没绕出这个基础。所以古代直到如今都是“耕者有其田”(家里有套房,哦,有好几套房)视为最美好的生活标准。
 
这样的经济基础必然决定了,个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会超出自己所有的那一亩三分地,只要还有地耕,满足不饿肚子的基本需求,整个国家层面就会很稳定。加上农业需要协作生产,这也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勤劳和温良的性格和求稳定的需求特征,同时对集体主义有着天然偏好。一年四季,稳定种,稳定收,就能活好,推广到文化层面就会诞生推崇温良恭俭让这样的价值观
 
推导到政治层面,历朝历代的,朝代长的,都对农民扶持相对较好,只要给田减租就行。而朝代短或者被推翻,大多都是因为让农民没有了田,成了流民。或者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耕地大量流失。
农产品交换和贸易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中占比非常低,直到唐中宋朝,由于北方土地的大量流失到游牧民族手中,北方农民南迁,种植业和渔林业才发展起来,这往后,原先的农耕基础受到了一定冲击,带来较为多元的经济发展,南方才由原来的蛮夷之地变为鱼米之乡。(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啊,对内贸易发展啊之类的)
 
所以南方的农民较北方的农民更具有自主性和更多选择,文化也随之繁荣。这是后话
 
由于这种以农耕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必然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理想也是建立在个人能最大化的拥有更多土地。君王会希望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而不断扩大版图。同时为了更好的控制土地,就必须将权力牢牢把握住。这就是中国会形成如此集中的君主制的原因,而希望有土地和人口的又不是只有君主,所以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央和地方,君和臣的矛盾。是不是和今天很像?
 
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就注定了,这块土地很难诞生联邦制,民主制。不是中国人没有反抗的精神,而是没有反抗的必要,给你点田就知足了,对自由啊,权利啊都没什么概念。反抗也是因为田没了,不是自由没了,不是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了,而是生存的权利被剥夺了。
 
所以中国要想打破这种政治上的轮回,必须打破经济上的单一性和文化上的小农意识。推行更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多元化的经济主体,才有可能跳出这种轮回。
 
不过难度之大不是一两代人能决定的,不考虑暴力革命的方式,个人认为最好方式就是极速的城市化,把农业人口减少到一个较低的水平,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推行自由择业的思想。国企不白养,银行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合同制。
 
但奈何,国人分摊到个体的时候,总喜欢别人为他做主,之前是靠圣君明主,靠青天大老爷,今天是靠集体,靠国家,靠政府,自己最好什么都不想,低头干好自己的,有生之年挣一套房子,就行了。这也是一种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这才是阻碍中国走出封建思维的最大问题,可谁又愿意承认呢?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