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该如何抉择脚下的路

放弃了很多,去追寻自己的梦,回首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彷徨了,呐喊了。
对不起,我的亲人
对不起,我的家乡
远游的游子想念你们。
年轻是该追逐美丽的远方,事业或者爱情
还是父母在不远行
守候在亲人的身旁。
希望有相同经历的人解惑一下
已邀请:

archering - var G_USER_ID = "410";当人使用大脑的时候,倾向于目前认为最相似的答案(可能参考权威,书籍,别人,自己利益)

推荐来自: Joey 山人 蛋清 琵琶行 我是一根儿火柴

刚跨过一个生日,变成26岁,然后我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答案来自于自己本身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我只能说说我的事情,顺带给点建议.
1.根据趋势不是顺应情绪
我的本科专业是环境工程,社会需求量受到政府主导(当然也有小方向是市场主导的,例如室内的装修污染检测;室内的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很单纯,受到各种各样的宣传影响,很容易根据宣传来作出自己的选择,想到以前中学读到那些关于环境保护的热血澎湃,为了地球而奋斗终生,多么理想!
但是,出来工作之后发现,环境的经济外部性决定它在一个致力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并不是重要的.
环境工程的孩子学了一大堆知识,但是没有足够多的单位需要专业的人士(负责任的外企会招聘,但已经变成买方市场,企业可以万里挑一),企业不会主动去提高成本去完成环境保护的措施(节能节料的措施另说),只有在政府有明显违规惩罚下才有动力去完成措施.
 
2.勇敢选择并且承受结果
当我发现了这个趋势之后,为了今后的发展,我选择辞职(原单位是个环评机构,由于政府的简政放权,前途更加坎坷,如果是环境工程单位,我还会选择坚守),然后找其它工作,然后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寻找工作.
这个过程中,父母是诸多怨言,并且向我施加压力,认为我的决定是错误的.但我不正面反抗,因为这是我的选择,我愿意承受这样的压力.更因为我有生活下来的资金,我选择不听父母的话.父母那一代人活着的时代是计划经济时代,认为有一份工作就好,毕竟当个工人在那个时代也是骄傲.
忍受着父母的言语压力,依然尝试着,我目前感兴趣的方向,3D打印,然后自学了一些东西然后,去找工作,寻找培训,以及看市场前景.结果发现3D打印市场仍未成熟,没有强制性的需求,没有现有的消费群体,没有一个稳定的通道让你学习技能.然后就有点焦虑.
这个时候经一个朋友介绍,遇到了一个老板的创业项目,如果这是一个励志故事,那么结果我应该是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过着美好人生.
 
但这不是故事,是生活,折腾了几个月后,我最后退出了这个老板的创业项目.
 
3.自然规律以及社会规律不可逆
为啥,我退出了这个创业项目呢?经过我的市场调查,商业规划,做出了粗糙的预算,他的项目在投入运行之前,必须投入几百万.等下,注意是投入几百万而且并不能完全保证能回本,创业项目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是真实的,而且技术也已经成熟,但是这是个技术导向型项目,所以没有现成的客户源(虽然我指了一条B2B的路线,但是老板也没把握能打通渠道),就算市场需求是真实的,但是市场愿意付出的价格是多少,能否覆盖成本,也是未可知的.我看到老板犹豫的样子,我就随便找个理由退出了项目.
要对自己负责.
老板的一些想法还停留在过去那种靠关系的拿业务的思想,我已经多次表示,关系这种东西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老板能耗下去,而我只有自己的青春十年,既然我不能影响他,我重复第2个原则2.勇敢选择并且承受结果.
我从一个理工科的学生仅了解自然规律,到开始主动学习社会的规律,关于商业以及社会的知识.
这次经历也让我明白了,马克思的理论即是对的也是不全的,阶级实打实的存在,但是凝结时间的价值体现,只适用于商品工业生产的初期,在现在富余经济市场上无法解释很多情况,例如网红经济/保健品市场(基本无效).
 
4.看书并实践之
书是个好东西,但是,我读了一些经典书,做了一些笔记,但是依然无法掌握.知识在没有工具转化的情况下,不能在社会中完成分工与交换,目前的知识经济主要是传授课程这种形式.
书其实只是载体,跟放在电脑也只是一个载体,而我看了也只是换了一个载.所以尽力把知识用出来吧!
书上的名词只是概念,在现实中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努力感受吧!
 
 
5.等待,坚守与再次挑战
最近还在寻找机会,看看能否赶上另一个风口,所以目前跟知乎上的萧阱陌学前端,我现在在这里答题,是为了训练程序员很重要的东西,稳定有序可操作的逻辑链条.但是回答问题的时候,发现你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多发散点,原本只想写3条的.我还有作业没做啊啊啊!!!
我发现电脑程序跟人的大脑运行有很多区别,为了快速结束回答,一句话浓缩吧!
人脑只能得出目前最相似的答案.
这意味着人脑不会死循环,而且不断尝试,虽然可能答案是错的,但是不影响生存的情况下就可以继续尝试.
 
6.忘记我以上所说的一切
回到我答案的第一句话,问题的答案来自于自己本身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
 
 
 
 

山人 - 鲜嫩多脂的鲁男子。

推荐来自: Joey means archering 许柚子 Toilii

从心理、认知的角度讨论一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我想,题主正处于一个“认同危机”阶段。
 
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显然,题主所面临的“抉择”,是个体需求、欲望(远方、事业、爱情),与社会期望(亲人期盼)之间发生了冲突——即,自我的内心活动外在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规范冲突”
 
自我在冲突中努力保持正常。
一方面,自己试图符合社会期望;
另一方面,又尝试忠于自己的本性。
 
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必须解决的“规范冲突”。这个冲突会导致“认同危机”——必须解决的内在冲突


认同危机,是指在一个人的自我中,有重大改变或转移的一个阶段,是一段对于自我认同的蜕变时期。每一次认同危机的解决,对个体的自我认同都会产生一次重要的影响。


 
有必要在这里说一下,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认同危机分为8个阶段,大概可以简略、形象描述为以下8种情况(可以对照查看自己的问题,这里主要描述正面或中性情况,要知道总是会有相对的力量、或者互补的力量):
 
①儿童被喂养、保护的基本信任感——别人是可以信任的;
②自主权——一个人的基本认同感,天生想要自由自主,与外在社会规范之间产生了冲突;
③主动性——动机来源,推动自我调整;主动性可能是被误导的、偏差的,需要自我承担;
④通过勤奋、工作、团队、成就等等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获得自我认同;
⑤寻找一个可以认同的、有意义的目标、生涯、人生;
⑥爱情关系、亲密关系的挑战;关系发展会有波浪式;
⑦中年心理危机——发现自己处于“停滞状态”,缺乏有意义的目标,没有可以预见的人生目的,行动上堕落;
⑧生命的最后阶段,自己的一生是圆满的吗?还是空洞、无意义的?
 
从这些情况里,大概判断题主处于自主权、主动性和身份认同、人生发展认同等相互交织的困惑里。从这么情况里,题主也可以大概推断一下,如果现在自己做了A选择或者B选择,以后分别还会遇到哪些认同危机?
 
二、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根源在于,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认同
 
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或者说只有很少的、懵懵懂懂的自我意识,根本谈不上自我认知,更谈不上自我认同,大部分人都是依赖于别人或者社会提供的身份认同。
 
举个例子,大部分人的自我认同感,大概都是这么来的(算是三阶段):一是,向模范、偶像或者社会标准看齐和学习;二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真相,发现很多事情根本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个样子,开始改变原来的认知,不再依赖于别人或社会的虚幻认同;三是,寻求自我的真实认同感,寻找有意义的目标,属于个人的、有意义的自我意识。
 
再以这个3阶段为模板举个例子:比如大家找男女朋友。一是,找个什么样的人呢?很多都是按照世俗标准来找,因为最初没有经验啊;二是,然后在亲密关系的波浪发展中,发现相互之间并不合适;三是,回头重新审视、认识自己,重新调整、设定目标。当然,也不一定合适,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对自己的理解、认知加深了。
 
上面这个3阶段,是很多人甚至大部分人经历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去避免那种弯路。避免弯路的主要方法就是:尽量去早经历多经历、尽量深化人生认知、尽早取得自我的人生认同。
 
在这个自我认知上,有一个“老掉牙”的问题可能需要翻出来考虑,而不是弃置一旁不管不问。这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考虑得深浅,关乎自己人生的定位和基本原则。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在不同的阶段,回答还可能会改变。
 
从这些思考与回答中,更深地进入自己、认知自己,给出自己的答案。
 
三、怎么办呢?
 
一个关键点是:不能孤立地、片断地看待当前的阶段,要把某一个阶段放到一生的框架里去审视、去判断、去抉择,并做好为自己负责、承担的心理准备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大部分人只是在流放自己的灵魂。如果人生没有意义,那就去赋予它意义。人生最基本的意义,就是为了赋予人生意义。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段人生都是千载难逢的。很多人丝毫没有把生命、人生——这个大自然的馈赠放在眼里、挂在心里,要么无端浪费,要么肆意糟蹋……
 
很多人的生命只是在被牵着走——根本不知从有意义的事业中享受生命的甘甜琼浆,却孜孜于乏味的营狗算计。人生难道不应该是不断地创造、突破原有的自己,在创造、突破中体验不一样的丰满生命吗?
 
生命就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里唯一的作者和主角。不知道怎么抉择,就是不知道自己这个故事怎么写下去了,因为从一开始自己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的,自己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故事大纲,所以故事情节就总是在修修改改、前后不一致喽。人生之意义,就是故事的主题思想——你想在自己的一生里阐述一个什么主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根本不想,只要过得好、过得爽就行,把人生过成一篇“爽文”。这当然可以,只要真的能爽,也不枉此生。
 
至于说年龄,25岁,35岁,45岁……没有多大区别。
有心之人,45岁了,依然可以出山搏击;
无意之人,只25岁,也可以归返田园啊。
问题关键在于: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这个才是需要想明白的真正的问题!!!
 
——————————————
每个人的情况都各个不同,以上只是心理、认知角度的泛泛之谈。极有可能和题主的情况差之万里,仅供参考!!!最后向@桑榆东隅 恳切推荐一篇文章:索伦蒂诺的《有个人一直在用雨伞敲打我的脑袋》。私以为,这篇短文值得一读再读,总是不断给人以各种各样的启迪。

若风 - 崇尚公平,平等,民主,自由。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 不是游戏主播若风。所有言论都只是一家之言,权当笑话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推荐来自: Joey 山人

勉强作答,仅供参考。

题主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类似的困惑一定困扰着不少人。某种程度上,我个人把这个看作是价值观冲突的一个体现。

父母在,不远行。这个应该能算是我们传统价值观的一个体现。一方面,可能跟我们传统的“孝”道有关,你要孝敬父母,就不能不在他们身边嘛。另一方面,这个跟以前的生活方式有关,在过去,大家族聚居是一个常态,而且老人很需要下一代的赡养,因此,并不鼓励年轻人士离家远行。

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时代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对独立自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而且,大家对孝的理解可能也有变化。以前,通讯手段不发达,不在父母身边就很难进行沟通交流,不留在他们身边就完全无法关心他们。而现在,大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保持联络,不在一起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感情交流。其次,现在的人们普遍寿命增长,健康状况也大大改善,以前需要下一代照顾的“老人”,同样岁数放在现在还处于工作年份,对儿女的依赖程度要低很多。而且,非但年轻一代希望独立自主,有一些年长的也都喜欢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了。最后,关于孝,我感觉我们中国人以前讨论孝的时候,往往喜欢把亲子当做一个整体去思考,而对双方的独立性缺乏尊重。为了尊重父母的意思,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就把自己的妻子休掉都不是很罕见的事情。虽然说这可能是因为民间对中国孝道的曲解造成的,但是不得不说,“愚孝”是个很大的弊病。而现在,家庭结构,社会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自然而然应该重新审视成年子女跟父母的关系。把过去那一套所谓的“孝”原封不动保留下来是不甚适宜的。

说那么多废话,我要表达的就是,一个人不管是选择家庭为重还是事业为重,都应该是自己独立意志的体现。因为,重视家庭和追求事业并不冲突,跟追求爱情也不应该冲突。无论是事业为重或者家庭为重,都是需要兼顾几方面的,无非是侧重点的问题。亲情应该是温暖的,是互相关怀而不是不得已的,互相束缚。事业再忙,也记得要留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家人,不管是现实见面或者远程联络。再看重家庭,也不应该让自己放弃所有所有,委屈自己一辈子就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孝子”。

最后的最后,总结一下。根据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物质条件决定。如果物质条件还可以又比较感性,对感情足需求比较高,可以更侧重家庭。如果对物质的需求比较迫切又能忍受一定的孤独,那么不妨把重心偏向事业一些。这个不是是非题,而是基于个人需求的选择题。

LULULUcia

推荐来自:

讲一下我自己吧
我高中时候喜欢一个在男生,人算优秀,定居国外。
因为年龄差,所以觉得希望不大。
但他让我意识到,如果我不能更优秀,我怎么去和优秀的人在一起。
我自己不够努力,后来也还是没有做到努力。
我们学校不是多好的。好学生也就是个不错的一本,南理工之类吧。
我还是没能在学业上努力。同时我觉得这不过就是学历不同,以后做的工作,和得到的钱不同。
成功和财富不是我对优秀的定义。
我想要不一样的东西。我就是不想看见低的日子
我是学建筑的。所能追求的不过就是,我以后要像那些名建筑师一样。这类工作上的追求其实对我很无趣
没能好好学习也是因为懒散的我在这方面毫无兴趣
于是我高三突然提出我想出国。
但是高三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更加不学习了。考了三本,去了外省。
并没有放弃出国。去看了语言班以后,我爸当时告诉我过一阵再说,之类的话。我只好用自己的生活费交了最初级的钱。每天早上去,跟着夜幕跑去汽车站坐大巴再转车回学校。有次转车我妈来电话
说我爸有肿瘤。说实话,我当时更多担心我自己该做什么,突然可能不能出去了,我手足无措。
到高级的时候我爸还是说过一阵再说。但因为考试时间原因。为了赶在考试前学完。我借钱最后交了语言费
生活费1500,学生之间都没钱,何况大一。到处凑也借了支付宝贷款。不敢告诉家里人。口袋里就变得一分没有,得到生活费就得先还债。
经常就想,我和那个男生也没可能啊,我为了什么在做这件事。我也不知道未来什么样。不做这件事我能每天很好。
但我的三本学校我什么都学不到(完全学不到)眼界只会变得很低。也许有地域歧视但我觉得我不想像这个学校的人一样。具体不直说,反正我不能变成那样
学校和语言班离得远。后来只好休学搬出去。但只敢告诉我爸没休成。
赶回自己省份注册学校时候。我才知道,我爸觉得这件事很遥远,他根本没料到突然我就可以申报了。他也根本没知道我报学校的情况,即使知道名字也没去关心
他最后要求我,明年再报,明年给我唯一一次机会。
我必须同时学英语,小语种,学校里课程,三件事
来证明我可以有这个资格,即使明明语言达到可以入学就已经要全心全意,其他事情一起做只会一样不成
我前一阵和我爸通话,通知他该开始资金流水
他又震惊于我竟然还没有放弃。
他认为我只是一时兴起。所以为了他当初的证明我自己,我得多浪费一年
实际上,我休学了以后不能回学校,如今待在别处,因为明年考试我又得多休一年。
我爸宁可把钱给三本做学费,而把我今年考试的机会用没钱打发了,就因为他当时觉得我是玩笑。

这时候你可能以为我要给你一个好学刻苦,努力梦想的形象了。
但没有,我学语言时候就没有认真过,如今也是因为不用学校也没有课,四个月只是玩手机,连书都是垃圾小说
我看了好些年垃圾小说。如今想转成努力,本来就是得过且过,追求散漫自在。虽然心里着急也什么没干
我也非常害怕自己做不做得到,未来怎么办。
但我觉得,走下去,不会更差的。虽然没在追求自我和梦想。但这就像你过去读书,你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你顺着走,不想考大学你可能就会在突然想考时候避免更差。
我觉得我现在这件事,快五个月没学习了,之前也没动,估计得失败了
但也没什么,在那个封闭的山村学校里我都快变平庸的什么也不接触了。
我现在干的这件事,也能算出格。指不定60岁还能来个想当年



语死早的我给你的文不对题心情分享

A遨游太空 - 一起来梦想

推荐来自:

痛苦并快乐
希望与命运共存,一切都是窈兮冥兮终始有所得有所失,唯时有所增为道日损,这些虚无的话,真实含义是人要有所信有所仰,念头就是动初心,但是无所降服自己悸动的心,无所律戒自己的行为,贪嗔痴幻妄恶生,魔主你的灵魂鬼主你的心罪恶无时不缠身,懂拿起却忘放下,何为拿起放下?一切欲妄念郁结生成魔鬼,清心寡欲享受每一分钟享受每份平凡的事,做好每件小事,稳定自己的心缓慢有效率高质量完成每件简单的小事,勤修戒定慧,磨束自己的心,用简单的生活之念如流水般问世知事识事行事,不问成败唯良心致知求实明理见道,问自己初心问自己是否无悔,随心识事知时势循关系做和而不同之人,一切从心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知时了时,懂游走知固守敬畏戒律,人生从此在修炼中前行。
我觉得一些对你有用的不同境界,我从书中看到的。
磨 难 舍 得 阶 段 境 界 修 为 敬 畏(看你自己的认识解读角度)
休养生息
修行修德
积极进取
繁衍后代
经历磨难
独善其身
希望对你有帮助。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