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一简+二简化工作,利与弊孰大?

主要指1950年与1952年的汉字再简化工作。台湾地区并没有参与这两次汉字简化,而此前数次大规模简化都是全国一同进行
汉字简化出发点:使汉字简单扫除文盲;扫除封建残余进一步革新文化思想
我想知道的是:
1.大陆这两次(及后来小规模)的文字简化是否影响了台湾地区新生代与大陆人的感情(如果还是一模一样的文字认同感会不会更强,看到台湾网友反映1950年后再简化的汉字非常多都不认识了)
2.1950年后再简化的汉字对普及文化知识是否起到明显作用?
欢迎朋友们讨论。
已邀请:

蛋清 - 诗人犹如信使,于世界的永恒之夜半走遍大地。

推荐来自: 道不远人 陈绍棠 Joey 青鸟阿斌斌 李大伟 菲尼克斯 秋风暖暖 YUANYUAN 山人 archering更多 »

谢邀。
本题似乎应该由有台湾旅游或生活经历,对繁简字都有比较深入了解的朋友来回答,我现在只能说是强答了。
 
首先,汉字简化的出发点?
维基百科(镜像)中,把背景、双方观点、利弊争论及现状列举的十分清晰了:汉字简化争论(强推!我就不再对利弊争论的论据画蛇添足了。)
节选其中几段:


背景:
历史上国民政府曾试图推行的“汉字简化”与中共所施行的“废除汉字”政策,两者的性质并不相同。现行中国大陆的简体字属于毛泽东时代下,为响应苏联语言国际化而推动汉字拉丁化的过渡性政治产物。然而198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要求国家语委“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正式宣告拉丁化道路的放弃,简化字作为中国的官方书写系统一直使用至今。
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拉丁化之东方伟大革命”运动,开始协助远东地区中国人进行扫盲。
1931年9月26日苏联为推动中国废除汉字改行拉丁化文字,在海参威举行“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代表瞿秋白、吴玉章等人与苏联共同草拟“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并发表13条共同宣言:(节录)“中国汉字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要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代替。并反对用象形文字的笔划来拼音或注音”、“大会反对中国资产阶级的所谓统一国语运动”。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选定了在民间流传最广的324个俗体字,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并准备从次年7月起把它们编入小学课本。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尤为反对。在一些人士的反对下,1936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此次尝试夭折。
1938年9月26日,苏联真理报表达应协助世界各民族改用俄国语言。
1941年苏联控制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创立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新蒙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苏联斯大林表示:“全世界都是要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全人类的语言文都是要通过统一的民族语走向区域语,而实现共同的世界语。”毛泽东对此附和:“中国文字改革的方向要走向世界各国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并采纳吴玉章提议,着手进行废除汉字的工作。
1952年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重点研究汉字简化问题。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俄籍顾问谢尔应琴柯(Selchiuchinko)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会议上指示:“严格的拼音原则是采用中国共产党员在苏联创制的那套拼音文字是最合理的”。
1953年毛泽东提出:“作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汉字的数量也必须大大减缩。只有从形体上和数量上同时精简,才算得上简化。”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直属于国务院。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估计汉字难以在短时间改为拼音文字,中间会有新旧文字的过渡时期,因此在策略上需破坏汉字形体,削弱汉字效用,以简体字创造汉字内部利于拼音化的条件。
1956年1月《汉字简化方案》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从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后分四批推行。1964年5月文改会编印出《简化字总表》。经过补充、调整,简化字由方案收录的515个增加到2236个。
1975年推行二简字,但于1986年废除。
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又对原来总表中的个别字进行了调整。


那么简体字的来源基本就是:因为繁体字不便于拉丁化,所以推行先繁化简,再简化拉,但是后来放弃了文字拉丁化,卡在中间的简体字就这么不上不下的流传下来了。
题主说到的汉字简化出发点
使汉字简单扫除文盲——源于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拉丁化之东方伟大革命”运动,开始协助远东地区中国人进行扫盲。
扫除封建残余进一步革新文化思想——源于中共代表瞿秋白、吴玉章等人与苏联共同草拟“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并发表13条共同宣言:(节录)“中国汉字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
也就是说,最初并不是想用简体字扫盲,中国汉字是封建产物要坐等废除的,简体字是废除的第一步,我们原来是要用拉丁化文字扫盲破封建的。
 
但这两个出发点都远在1950年之前,那么到1950年会正个八经推动这事的原因是:
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要实现共同的世界语。——源于1950年苏联斯大林表示:“全世界都是要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全人类的语言文都是要通过统一的民族语走向区域语,而实现共同的世界语。”毛泽东对此附和:“中国文字改革的方向要走向世界各国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并采纳吴玉章提议,着手进行废除汉字的工作。
 
其次,明确一下题主的疑问。
这实在是个让各大学者掐起来的问题,目前就因利弊之争大致分成三个立场:
一、提倡简体字,反对繁体字
二、恢复繁体字,反对简体字
三、“识繁写简”增繁为别,化简为用
由此,可以分析一下让题主困惑的两个问题来源:
问题1,应是属于当前立场二的学者为恢复繁体字提出的汉字简化的缺点之一。
问题2,应是属于当前立场一的学者为提倡简体字提出的汉字简化的优点之一。
 
然后,来回答题主的两个疑问。
问题1,问文字简化是否影响台湾新生代与大陆人感情?既然只有两个选择,那必然要选的。但台湾新生代与大陆人的感情上的隔膜绝大多数原因来自汉字简化吗?显然不是。有非常多的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海峡两岸现在的微妙氛围。提汉字简化,不过是理由或借口的其中之一。
简化后自然和繁体字有了一定的区别,成为了两种字体,我们现在看不懂小篆会对古人有不认同么?看不懂一种自己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字体不应该是正常的吗?
台湾人对「文化上的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吗?教材是如何阐述中国史的,未来这种认同感是趋向于消失吗?
另外,在美国期间遇到过几个台湾妹子。大家都说普通话,用语言交流,做饭都是做中国菜,和相投的人交朋友。感情是接触、了解、相处而生的,影响台湾与大陆感情的是隔绝、提防、疑心等等由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等带来的人心的距离。
也就是说,这个缺点锅不能由文字简化背。
 
问题2,问简化汉字对普及文化知识是否起到明显作用?我更倾向于认为是起到明显作用的。
这篇某乎的高票答案说的极好:大陆为什么要简化汉字? 
台湾用繁体字,相对大陆他们有充足的资源投入教育。
大陆用简体字,对只读几年书就出来闯荡的少男少女来说,能多识得几个字,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从大陆的人口基数来看,每便捷普及一些,都是功德了。
但如果说到文化知识的程度,也就是对于知识分子的阶层来说,两者的差别应当是两种不同字体的差别,而不是难易的差别。
也就是说,这个优点对于没有足够资源进行长时间学习的人来说确实是文字简化的好处了。
 
当然,就维基百科中的列举,文字简化的利弊点各有n条,也不能根据这两个问题认定文字简化利弊。
 
最后,最坑爹的问题来了○| ̄|_,这么多砖家学者没吵出结果来的问题,叫我怎么认为……
强撩一下,我认为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1、我不是很认同简体字出现来由,即为文字拉丁化,废除汉字、共同世界语而进行的简化。(虽然后来拉丁化并没有再走下去。)
2、文字简化确实为缺少足够资源的阶层带来了很多方便,功不可没。
3、就写过几年书法的初学者感官来说,繁体字在书法写字上比简体字更易于写出结构合理,意态优美的字。
4、“一简对多繁”这个属性饱受批判不是没有道理的。


比如“回(迴)”字,“迴”字是“回”加“辶”产生的分化字,表示“迴旋”义,这是一个发展的结果,杜甫的诗句“渚清沙白鳥飛迴”简化字写作“渚清沙白鸟飞回”,难免会让人误解为“飞回来”,从而丢失经典文本的特定语境,所谓的“一简多繁”中还有甚多这样的例子。


我只能说,从现在看文字简化,我不能说他做错了。

青菜小蘑菇

推荐来自: archering Joey 李大伟 玉米

眼光应该放的长远一些。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复杂的繁体字对不以汉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而一种文字的学习难易程度,直接影响了文字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宽度。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汉语应该是最能匹敌英语的语言了,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对汉语能否战胜英语持悲观态度,因为汉语太难了。
民国时期,据说当时国内的语言学家本来要将文字简化为基础的拉丁文,由于政府的阻挠放弃了。
这个观点从世界各国在数字的念法也有反应。英语阅读数字相比阿拉伯语更加繁琐,现在绝大多数语言都开始学习阿拉伯数字了
可见一门语言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这门语言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这方面我是比较激进的,即便完全拉丁语化也可以接受
不要不承认这一点。没有汉语拼音,汉语得多难学,而汉语拼音就是上一次汉语简化的成果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