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情怀在淡化吗?

最近在自己的校友群里,发现老一辈的校友对学校的感情非常深。但我个人而言,对学校的感情明显弱一些。这是我个人的体验,还是确实是一个事实?
已邀请:

黄瑎 - 个人公众号:宁公子言(ningsirring)

推荐来自: 蛋清 Joey 张沇 道不远人 琵琶行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情怀这个东西,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点。
前面大家在讨论什么是朋友,在我看来,二月为朋。相识相交最少得相处两月。为什么我们的校友情怀在逐渐变淡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交朋友。
朋友有很多种。有些仅仅是点头之交;有些可以在一起喝杯酒;有些可以在一起喝杯酒,各自讲着各自的故事;有的可以喝杯酒,讲着黄段子;有的可以喝杯酒,在你最失意的时候,冒着风雨来安慰你;有的可以喝杯酒,想你说着自己的苦恼,只是让你倾听;有的在他眼里,你比他女朋友还要重要。
我们要交值得交的朋友,当我们整日与一些狐朋狗友嬉笑度过我们的小学一直到大学时,我们发现什么也没学到,相比于学校的知识,你在学校得到的人脉肯定尤为重要,因为你完全可以自学。
为什么没有感觉到校友情怀?是因为我们没有真心
“以你心换我心,才知相交深”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我们的父母辈,他们的朋友,校友,经历过那场灾难,经历过恢复高考,经历过改革开放,经历过邓小平画圈,经历过农业税改革,经历过大水灾害。
我们经历过什么?
真是因为有了苦痛的相似经历,才会共同去扶持。
没有共同经历,便不会设身处境,因为无法体会也不能去体验。
哪怕是我们的哥哥姐姐们,他们一定也经历过一起逃学,一起通宵上网。一起骂老师。一起罚站,一起作弊,一起跑妞钓凯子。
我有很多朋友,现在关系还是很好。因为我们经历过很多事情。
举个例子。
我大学毕业的前天晚上,我和最好的哥们在网吧出来,买了两份蛋炒饭,两杯奶茶,两瓶啤酒,然后提着走两个小时到湘江边。我们聊了大学几年来的点点滴滴。
那是我这一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蛋炒饭,喝的最好喝的啤酒,还有那杯奶茶。
现在我毕业已经很多年了,再也没有那天晚上那么亮的月光,再也没有那么好喝的啤酒和奶茶。
才明白,鲁迅在社戏里说的,是多么的源自生活。
 
去年是我和他认识十年,六月十八日,他在Q上给我留言。
只有两个字
社戏
我的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我立马打了电话回去。
兄弟,我懂你。
 
他说。

Eidosper - 一粒尘埃/码农/作曲,公众号一埃居(ID:eidosperhome)正在筹建中,欢迎关注。华科论道群342531142

推荐来自: 森夏 召南名士

大家谁没事天天把学校挂嘴边?又不是学生了。
 
当然,老了没什么事了退休了,自然有时间缅怀,另当别论。
 
稍微年轻一点的校友们都在各自奋斗,如果有利益可以交换那完全可以挂出校友的情面来进行的,只是通常这事儿不能说太细。
 
你参加过北京互联网论坛没?没有的话可以参加一次。

Demons

推荐来自: Joey

抱歉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做一个统计,只能就着自己的感受和一些分析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要声明可能我本来一个不是很重这方面情感的人,感受也许和实际情况有偏差。
基本情况是初中高中大学就读的学校在周围人看来应该都是比较优质的学校(与国内相比吧),可能我就是题主所说的那种比较不重校友感情的人。
就我的感受而言,身边的朋友没有特别重校友感情。
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的话,姑且猜一下为什么吧。
一是在老一代人的样子,学校大概是教会做人的那个地方,是一个有自己青春的地方。对于学校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种美好的集体记忆,以及对学校的感恩之情。
但是在今天,随着我们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我们越来越少地与周围的人有那种“强”的人际关系,转向了对于泛泛之交的数量的追求。这间接导致了集体记忆的缺失。你去看,今天大学里的宿舍,各自有各自的时期,可能不会像以前一样有那种“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感情了。这就是集体记忆缺失。
其次而言,现在学校的功利性质越来越强,我们在这种功利氛围很浓厚的条件下,很难感受到大学养育了我,这种情感。你感受到的是一种交易关系,我交钱,学校收学费。我要学分,讲师要职位。换言之,大学带给你的情感被淡化了。试问,你有怀念过一个交易场所吗?
还有其他很多的原因,比如说,你看民国的大学教育,那就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因而教师比学生这个比例很高,学生可以看到一个个关心自己的人。现在由于工业化对于教育行业的影响,上一节课就走的老师,你不会对他有感情。等等。

道不远人 - 事物并不能在获得真实意义之前就到达最佳状态

推荐来自: Joey

我还会回忆大学时光,但大学情怀较老一辈淡化应该是有的,我试着说下原因,有不足之处望指出
如果一个高大上的集体能带给你经久不褪的情怀,无非是1.这个集体有凝聚力曾带给你荣誉感,2.这个集体过去给了你归属感,3.这个集体一直对你有认同感.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确信自己参与其中,成员彼此间有一定的存在感。
然而现在像这种有凝聚力一不小心满足人各种心里的组织越来越少,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在大家生活读书,从没听说过集体容誉或者共同理想,也不谈主人翁精神,一切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大学人才市场的老师,连老师都不再谈情怀,上课点个名,旁若无人的小声讲着五六年前就写就的、用了五六届的教案。大伙成了消费者与匆匆过客,有朋友笑称大学情怀不如高中校园情怀来的深刻(当然大学室友情感得拿出来说,对其它校友则并没有多少认同感)。
可参考战友之间的部队情怀如何得来
同一种生活,同一个信仰,同一个目标,同一种感受。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