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的演绎,必须严格依照原作者吗?
曾经对这个问题,甚至感到不懈……
个人爱好民乐,有着一定的专业学习的经验(拜专业人士为师,师爷是已故的国家一级演员,业内泰斗)。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把乐谱中,没有标记出来的技巧告诉我们,其中很多甚至可以说是不外传之道(当然,技术过硬后,可以自己从音频资料中领悟出来)。当自己没有做出这些要求时,老师会指正。
这种情况,和钢琴相反,小时候学过钢琴,钢琴的演奏,基本就是严格依照曲谱完成,并没有额外的“弦外之音”。
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衍生出不同的艺术,不同的情景应当相互尊重。
而问题是,即使是弦外之音,我们也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因素吗?
难道非要做到像磁带克隆一样?
当然,个人承认,对于初学人员,应当以基本功为主。但这里,我想探讨的,不是初学范围。
其实,业内是有很多尝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微妙的,有大胆的。比如曾格格女士的《牧民新歌》,比如刘管乐刘老的北派笛子《茉莉花》。当然,甚至还有向某某乐坊一样基本功尚不能说过关,就开始走秀捞钱的。但这些种种尝试,都似乎受到了很多质疑(走秀的活该,被质疑不值得同情)。
想知道大家的态度。大家的回答,我都会给赞(个别起哄的除外)。先行谢过了!
个人爱好民乐,有着一定的专业学习的经验(拜专业人士为师,师爷是已故的国家一级演员,业内泰斗)。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把乐谱中,没有标记出来的技巧告诉我们,其中很多甚至可以说是不外传之道(当然,技术过硬后,可以自己从音频资料中领悟出来)。当自己没有做出这些要求时,老师会指正。
这种情况,和钢琴相反,小时候学过钢琴,钢琴的演奏,基本就是严格依照曲谱完成,并没有额外的“弦外之音”。
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衍生出不同的艺术,不同的情景应当相互尊重。
而问题是,即使是弦外之音,我们也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因素吗?
难道非要做到像磁带克隆一样?
当然,个人承认,对于初学人员,应当以基本功为主。但这里,我想探讨的,不是初学范围。
其实,业内是有很多尝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微妙的,有大胆的。比如曾格格女士的《牧民新歌》,比如刘管乐刘老的北派笛子《茉莉花》。当然,甚至还有向某某乐坊一样基本功尚不能说过关,就开始走秀捞钱的。但这些种种尝试,都似乎受到了很多质疑(走秀的活该,被质疑不值得同情)。
想知道大家的态度。大家的回答,我都会给赞(个别起哄的除外)。先行谢过了!
6 个回答
五点共圆 - MGC301
推荐来自: 離娮 、氪星人 、bloodbath 、亦可喜 、Joey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闲竹客更多 »
连原作者都会加以改编。
举一个最知名的例子吧。
我国hifi里,最著名的一首歌是Hotel California,而最主要的版本,是1994年的unplugged版本。
原曲的前奏较短,而且结尾是两个电吉他的solo。
而这一版本前奏则是加入了雷鬼元素,同时我已经说了,这是unplugged版本。
各种不同的现场都是不一样的。例如1977年版的bass声就较大。
再举一个例子,大多数的歌曲最后是渐弱的,而这在现场里是很难完成的。
像comfortbly numb,每次现场都需要把结尾的solo改编。
再像aloha oe这首歌曲,州长夫人演唱就有不同的韵味。
所以不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