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的演绎,必须严格依照原作者吗?

曾经对这个问题,甚至感到不懈……
 
个人爱好民乐,有着一定的专业学习的经验(拜专业人士为师,师爷是已故的国家一级演员,业内泰斗)。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把乐谱中,没有标记出来的技巧告诉我们,其中很多甚至可以说是不外传之道(当然,技术过硬后,可以自己从音频资料中领悟出来)。当自己没有做出这些要求时,老师会指正。
 
这种情况,和钢琴相反,小时候学过钢琴,钢琴的演奏,基本就是严格依照曲谱完成,并没有额外的“弦外之音”。
 
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衍生出不同的艺术,不同的情景应当相互尊重。
 
而问题是,即使是弦外之音,我们也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因素吗?
 
难道非要做到像磁带克隆一样?
 
当然,个人承认,对于初学人员,应当以基本功为主。但这里,我想探讨的,不是初学范围。
 
其实,业内是有很多尝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微妙的,有大胆的。比如曾格格女士的《牧民新歌》,比如刘管乐刘老的北派笛子《茉莉花》。当然,甚至还有向某某乐坊一样基本功尚不能说过关,就开始走秀捞钱的。但这些种种尝试,都似乎受到了很多质疑(走秀的活该,被质疑不值得同情)。
 
想知道大家的态度。大家的回答,我都会给赞(个别起哄的除外)。先行谢过了!
 
已邀请:
当然不是。
连原作者都会加以改编。
举一个最知名的例子吧。
我国hifi里,最著名的一首歌是Hotel California,而最主要的版本,是1994年的unplugged版本。
原曲的前奏较短,而且结尾是两个电吉他的solo。
而这一版本前奏则是加入了雷鬼元素,同时我已经说了,这是unplugged版本。
各种不同的现场都是不一样的。例如1977年版的bass声就较大。
再举一个例子,大多数的歌曲最后是渐弱的,而这在现场里是很难完成的。
像comfortbly numb,每次现场都需要把结尾的solo改编。
再像aloha oe这首歌曲,州长夫人演唱就有不同的韵味。
所以不需要的。

bloodbath - 史诗级神经病患者、蠢癌晚期、想变胖的瘦子、对一切政治问题么有热情、擅长提供无价值答案

推荐来自: 五点共圆 氪星人 Joey 亦可喜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闲竹客更多 »

与题主相反,本人只是一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对于乐器也只是粗略学过。我试着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不妥之处请指正。
首先,乐曲的演绎是否必须严格依照原作者?就我所知而言,一首乐曲的基本构成可以主要概括为节奏、旋律以及表情(简单的用强弱来表示),根据我对题主问题的理解,题主所说的“严格依照原作者”是否更加注重歌曲的旋律?而节奏和表情是是否为比较次要的关注点?
第二,正如题主所言,在题主学习民乐时是有一些技巧并未在谱例中明确的标示出来,需要高人点拨和长时间的钻研才能学习到,而在钢琴的学习演奏中需要更多关注于谱面信息,是否说明在民乐的教育中技巧的传授是以一种更加古老的方式在进行,相比而言钢琴等西方乐器的学习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化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音乐的听觉化转为更加直观和标准化操作的视觉化(在谱子上注明了节拍、旋律和表情),更加有利于后者在乐曲演绎上的一致性,因为非专业人士,在这方面还请业内人士更加详细的讲解说明。
第三,我认为题主在问题中忽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音乐风格的差异,就我所知,爵士乐是比较注重乐手的再创作和即兴发挥的(甚至每场现场都有不同,有很多版本),会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或多或少的改编,甚至,在一些对经典爵士乐的演奏中是必须需要一定程度的再创作的,而古典乐则需要较为重视原作者通过谱子需要表达的真实意愿,是较为严格的在原谱的限定范围内的,而流行乐(广义上的,包含摇滚、R&B等风格的广义流行乐)不同的演绎版本好像比较常见。
最后,根据本人有限的聆听经验来说(答主主要听一些摇滚乐和爵士乐,稍微的听过一丁点古典),乐曲的重新演绎或者“弦外之音”的出现其实还是以作品为王,就算在古典乐领域,也有很多经典的版本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可能更加偏向节奏、表情的表现力以及具体乐句的处理上,而对旋律的改动比较少。而在答主更为有限的演奏经验而言,其实对一些不太严肃作品的演绎是完全可以加一些个人因素在里面的,比如说在一些段落加一些原谱上没有记载的小东西十分有趣,而在这些小段落的自由发挥中在对照原谱进行一些乐理上的分析能学到很多东西。最后的最后,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有兴趣,期待专业人士的解答。

不喝凉白开 - 很没意思

推荐来自: Joey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闲竹客

我不是学音乐的,也见得不多。
但是我想举个例子,不知道题主有没有看过“爆裂鼓手”这部电影。
里面反复出现的是乐队指挥反复强调“my tempo”,对乐手拍子的严苛其实也是出于指挥本人对曲子的独特理解。
不过就jazz而言,演奏者自身的技法与理解本身就是被视作超越曲子本身的东西,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演绎,其间的差距可能要远大于其它的乐种。
别的我也不知道。
 
你自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所以这个问题本身是没多大意义的。
 


个人爱好民乐,有着一定的专业学习的经验(拜专业人士为师,师爷是已故的国家一级演员,业内泰斗)。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把乐谱中,没有标记出来的技巧告诉我们,其中很多甚至可以说是不外传之道(当然,技术过硬后,可以自己从音频资料中领悟出来)。当自己没有做出这些要求时,老师会指正。


 你也意识到了,谱面能带来的信息是有限的。
这是因为过去落后的记谱工具带来的信息损耗。
而所谓的“原版”,指的也不过是作者本人或者第一位演奏家演绎出来的版本。
过去的人无法将“原版”的声学信号直接传达给你,现在的技术可以做到。
所以,当勋伯格还在为无调性孜孜不倦的折腾研究时,留声机悄无声息地革了他的命。
而且就以现代的情况来看,“演绎”成“原版”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只有一个录音版本。

讨论完工具这个问题,我再来说一下演绎这个过程,以钢琴为例。

弹奏钢琴时,坐在琴凳上,与钢琴互动,与作曲家互动,然后就产生了很多奇妙的东西。
这不仅仅为了是照着谱例,“精确无误”地演奏,
这是本身就是杂糅了思考,感受,以及汗水进行的独一无二的创作。

演奏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你自己的一部分了。

所以是不是必须严格依照原作者,你说呢?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 北京电影学院/蒙族少年/摄影发烧友/养龟达人/未确认生物/禁欲主义/神秘学/都市传说/脑洞极大/

推荐来自: FirEra Joey 闲竹客

几年之前,因为要汇报演出,所以去网上搜索了一下小提琴名曲《丰收渔歌》的所有版本。
结果发现一个很牛的,不按规矩和乐谱出牌的提琴演奏家 李传韵。
他改动了很多华彩的乐章,甚至改动了节奏。
当时我很震惊——演奏者不应该遵循原乐谱,保证高水平,万无一失吗?!

其实不然。最基本的乐谱只是为你大致构建了一个框架,一个模版。能让你构建起一个乐曲。而有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这种改动是基于你基本功极度扎实,对原乐曲拿捏地相当熟练,炉火纯青的情况下,而不是随意改造,天马行空。

一代代去重复,那人就成了一个个肉体的磁带。而正是一位位音乐演奏者不断去遵循自己的感悟去修改完善,才为乐曲增添新的活力。

锦瑟 - 举目望日,不见长安。

推荐来自: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闲竹客

乐曲本身就是怡情的,学过古筝,有点感触稍微说一下。音乐本来就是抒发感情的,不同的人对谱子赋予的感情就不同,作为一个有功底的音乐爱好者,我觉的是完全可以稍微改动有自己的风格的,当然功底要比较好,初学者还是按照谱子来吧。
乐曲本来也是人谱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写出来的谱子自然也带着自己的味道,题主有功底,在音乐上有一定的造诣,是可以去改变的,有自己的风格,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谱子来,如果所有人都那样,那音乐岂不是不会前进了?
有自己深厚的功底,加上一自己的理解,是可以改变的,支持题主,大胆去做吧。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