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TRACY - 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在读/关注社会学、女性主义、传播学/偶尔出售好喝的鸡汤/爱自由
推荐来自: asayahaku 、Joey 、氪星人 、彷徨少年时 、杨某某 、南墙 、三岁更多 »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
6 个回答
TRACY - 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在读/关注社会学、女性主义、传播学/偶尔出售好喝的鸡汤/爱自由
推荐来自: asayahaku 、Joey 、氪星人 、彷徨少年时 、杨某某 、南墙 、三岁更多 »
首先,王小波在文学史上的评价比较低。他是比较鲜明的受读者欢迎但是在文学界不吃香的作家,游离在主流文学之外,当代文学史很少把他纳入评价体系,即使有的话,也就是寥寥带过吧。回忆下语文课本喜欢选择的现当代文学作家,基本上还是从五六十年代起文学史最推崇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人。
然后,就是教材的选择取向了。读者看王小波,可能看到的是黑色幽默,讽刺艺术,生命的张力,然后是张力背后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但是这些张力,也是坦诚谈性谈爱所支撑起来的。即便选入的不是小说一类,按照初高中的认知水平,教材介绍作品时肯定会延伸到作家的代表作之类的,所以王小波的作品不会入选也可想而知。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王小波个人的政治倾向。客观评价来说,他是个自由主义者,再进一步看他的文本,我个人感觉吧,里面含有很多讽刺现实,批判时局的无政府主义的内容。文学评价,尤其是教材的编纂体系上,对“思想性”和“进步性”的要求还是较高的,所以我想,这大概是他的作品很难选入教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