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小波的作品没有被初高中教科书收录呢?

王小波的一些文章写得挺好的,给人的启迪也是很大的,为什么他的作品没有入选初高中教科书呢?
已邀请:

黄瑎 - 个人公众号:宁公子言(ningsirring)

推荐来自: 戒指达人 上海堡垒 彷徨少年时 陈绍棠 杨某某 蛋清 三岁更多 »

我来强答一下,说的不好,当我胡说。
我想他是一个精神落寞的人。生前几无人知,死后声名鹊起。
他的小说特别具有想象力,天马行空般。
他将自己融入到角色(如王二)中,去体会个中苦难与挣扎。因为他经历了某个时代,对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处境感同身受甚至亲身经历过的。
荒诞,幽默,不羁。这是他小说的风格,而不是他本人的风格。
文字跳脱,毫无逻辑,看似“如果NBA2015-2016赛季骑士夺冠,那么2020我就去里约划雪”这种,然而他却可以把它们相结合,纵然读者有心理上的不适感,但不并妨碍它的出现,它会渗入到你的心灵深处,在你完全拥有自主的判断能力之下。但是这种风格,对于身心发展并不健全的高中生及其以下的学生,并不适合。他们应有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思维。
对于“生存”概念,他的界定有些模糊。
(他的设定)至于“性爱”,本就是处于“生存”大概念范畴中。人类生存不是为了交配,交配自然也不是为了生存,而是繁衍后代及感官与身心双重的愉悦。这在他的小说里也有过,但过于“现场化”,并不适合学生消化,甚至是不适合未步入社会之前的群体去消化。
(他的小说所描述的)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与其说是“个体”,不如说是在某些因素捆绑下的“个体”。他们没有“尊严”,处于“奴役”中。“绝对权力”无法“反抗”,(他通过古今历史事件来“反讽”)。无法“抗争”,他们被“灌输”一切他们认为“对”的东西。而这种思想观念无疑与当今的教学手段不符。
最重要的,现在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依然如同往昔,时代虽然在前进,他的文章在许多人看来却是未顺应社会潮流。或者说,与当今主流文学所能(敢)阐述的想法理论格格不入(另一名周姓著名文人也是)。
我们奉扬“知识改变命运”。而他所写的场景中,通过置换年代,表达的是“知识荼毒生命”,有些路并不好走,不但不能给你任何,不但不能给你任何,错过便是一生,但是呵,我的朋友,你别无选择,别无选择,真的别无选择,也不会给你选择,只有一条路可走,而且必须往前走。这不是愚昧,而是[以下省略二百七十五字,含标点]。
他受伯尔•卡尔维诺及罗素影响较大。

本文根据《似水流年》《战福》《王二风流史》《绿毛水怪》等文综合而写,写完突然想到《出师表》最后四个字,他对得起这四字,但愿我能对得起这四个字,也希望大家都对得起。
如果你想到了这四个字,那么这也便是我想表达的。

TRACY - 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在读/关注社会学、女性主义、传播学/偶尔出售好喝的鸡汤/爱自由

推荐来自: asayahaku Joey 氪星人 彷徨少年时 杨某某 南墙 三岁更多 »

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王小波在文学史上的评价比较低。他是比较鲜明的受读者欢迎但是在文学界不吃香的作家,游离在主流文学之外,当代文学史很少把他纳入评价体系,即使有的话,也就是寥寥带过吧。回忆下语文课本喜欢选择的现当代文学作家,基本上还是从五六十年代起文学史最推崇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人。
 
然后,就是教材的选择取向了。读者看王小波,可能看到的是黑色幽默,讽刺艺术,生命的张力,然后是张力背后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但是这些张力,也是坦诚谈性谈爱所支撑起来的。即便选入的不是小说一类,按照初高中的认知水平,教材介绍作品时肯定会延伸到作家的代表作之类的,所以王小波的作品不会入选也可想而知。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王小波个人的政治倾向。客观评价来说,他是个自由主义者,再进一步看他的文本,我个人感觉吧,里面含有很多讽刺现实,批判时局的无政府主义的内容。文学评价,尤其是教材的编纂体系上,对“思想性”和“进步性”的要求还是较高的,所以我想,这大概是他的作品很难选入教材的原因。

伟强 - 论道 #732 用户

推荐来自: Joey asayahaku 相走田我走日

因为「小初高大」大部分都是国家办的也就是公办的,就算不是公办的的是私立的的也要遵守基本法。而且我国是计划经济导致国家办学的能力要远远强于私立的能力。
 
既然教育资源都控制在政府手里,政府也就能控制教材内容的选择,既然政府能选择,为什么不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文章而不选择对自己不利的文章?王小波的很多观点对政府来说都不利,能出版就已经很艰难了。怎么会指望能进课本?
 
比如袁腾飞是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人教版)编写者之一。他是这么评价人教版的教材的:


我们的教科书按照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属于秽史。你问我这教科书有多少东西是真的?低于5%。你考完以后赶快把它烧了,搁家里一天都脏你屋子,我从来不往家带这书,扔车里,能不看尽量不看,纯粹是胡说八道。


 

iyouthem

推荐来自: 杨某某 南墙

看了大家的回答,和我所想相差不大,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应该被提到。
在初高中教材课文的选择上,编者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好不好,而且要对作者的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虽然王小波有些散文质量确实很高,但是他的其他作品里也不乏黄色内容。
觉得编者的想法可能是这样:假设有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看到教材里选录的王小波作品觉得很好,想要再多看些⋯⋯之后的不用我多说,大家都明白。
在这件事上,根本不能说编者无脑,毕竟他们要考虑到他们的“作品”受众之广,影响范围之长。希望这个国家能变得更开放包容。

宋小凡

推荐来自: 杨某某

我第一次看黄金时代,就是当小黄书看的,在课堂上偷偷看,直接勃起,,,
要是被教科书收录了,,,细思极恐

朱小欢同志

推荐来自: 杨某某

教育者认为王小波的文章挺黄的,俗称小黄书
还有课本一般都是多年一改动,定了之后一般改得很少
他的书充满荒诞,黑色幽默,让你明白社会为什么会是这样,你就懂得了理解和反思。他不会欺骗自己的感情,也不会隐瞒人性的邪恶,用勃起的阴茎挑起诗意的凄凉。生活本身就是凄凉的,就是不公的。
初高中教材选录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不过看政治课本基本大概应该可以明白。不可以反社会主义,要确认正确的人生观,鼓励激励青少年建设新中国。基本也就这几点吧。
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请提出见谅,谢谢。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