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模型与行动调整
神经科学家想到的,是预测性编码理论(实际上,这正是启发GQN团队的灵感之一)。该理论认为,在认知过程的每一个层级,大脑都会建立模型,或者说生成信念,去预测它从低层级脑区会接收什么样的信号,这些信念被翻译为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会有哪些感觉体验的预期,这样就可以解释外界发生了什么,并理解体验的意义。这些预测随后被向下传输,反馈到低层级的感觉脑区。大脑会将反馈来的预测和实际的感觉输入进行比较,判断导致差别(或者说预测误差)的可能原因,通过内在的模型“抹平”部分差别;无法被解释并消除的预测误差,则作为前馈(feedforward,与反馈正相反)信号被传输到高层级的脑区,在那里它们被视作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加以注意并适当处理。
https://mp.weixin.qq.com/s/nrFg9CLyFvbCyYq2tIfppA
我们大脑其实出厂配置其实有点复杂,已经判断的是,一出生就加载了视觉预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神奇的地方在于,没有任何后天的学习
如果我们视觉是老老实实只反映客观现实的话,我们是不可能产生上图的错觉,(认为B 比 A 颜色浅,但实际上两者色彩值一致)
视觉错觉不止这一种,还有平面图形产生立体感等等
咋看之下,好像这个系统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但是这只是片面的想法
实际上这个系统直接给我们带来生命的延续
在草原中,我们能快速的发现潜在的危险,
能训练我们的投掷技能
都是我们预置的视觉处理系才能得到的生存优势
先验理论其实没有纳入人类的预置系统进行讨论
不过后验理论,更加需要把这个预置的系统去讨论,我们如何去认知整个世界
每个人的思维其实都是有着自己的模型
这个模型,可能是乱七八糟的,但是这个模型却不断让人类,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在这些行为作用下,然后调整自己的模型
有些人努力学习,
实际上是不断修改自己的思维模型,
有些人天才
实际上是要开始就有接近真实世界的模型
有些人不愿意挑战
实际上是缺乏相应的模型,无法估算结果而不前进
2 个评论
@Joey 没写完.....
那你发表啥呀。文章有草稿的。
主要看你那个图很有意思
主要看你那个图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