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桂华
唐伯虎名寅,字子畏。 他是一个恃才傲物,才高气壮而又落拓不羁,不修边幅的狂士。
每逢与友人出没于烟花酒楼之地,喝到忘情之处,都会手舞足蹈,忘却自己身在何处,这也许就是他被称为狂士的原因吧。
他是一个极有诗才的人,所作诗书在当时极为世人所珍重。
当时的锡山,有一学士,名叫华虹山,此人尤其推重羡佩他满腹经纶的才华,而唐伯虎也久闻华虹山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士,因而两人虽不曾见面,但彼此已经神交多年了。
这天,唐伯虎去茅山进香,途中经过无锡,他想:等我回来时,务必要到华府去拜谒华学士。
进香归来,到无锡时已是鸡栖于埘,夜灯初上,唐伯虎于是让人把船停泊在岸边,登岸问路。
他四处逡巡间,看到东边突然有人抬着车轿而来,两侧侍女如云,其中有个丫环长得尤其艳丽。唐伯虎见后,不觉心动不已,不禁脚步便随着车轿而去。
车轿来到一处宏伟的朱门大院前,停了下来,院内出来许多人,簇拥着轿中人向里走去。唐伯虎站在门外怅然凝盼,若有所失,眼睁睁看着佳人从面前消失而毫无办法。恰巧路边路过一樵夫,他一打听,原来这就是自己所要找的华学士的府第。
他叹着气回到船上思忖对策,绞尽脑汁也没想到计谋,躺在席上翻来覆去,辗转不 寐,临近半夜,脑中突然生出一计,他便如同做了一恶梦般从席上跃起,在房中披头散发,乱叫乱跳。
随从们都被他怪异举动惊醒,惊慌失措地起床问他为何如此这般发疯。唐伯虎说道:“我刚才做了个异梦,在梦中看见一红发獠牙的天神,手持金棒前来追我,他与我说道:‘你进香不虔诚,圣帝怪罪了你,因而派我来惩罚你。’于是他抡起金棒就要打我,我惊恐不已,连忙磕头哀乞好半天,他才说:‘可以暂且宽恕你,但只准你一人拿香沿途礼拜,到茅山来谢罪,或许还可以幸免,否则你马上灾祸临头了!’我梦醒之后,真是胆颤心惊。现在还有什么法子呢,我只能遵照天神教诲,独身持香去茅山还愿,你们可以划船先回去,不要再耽误我的事了。”随从们应声而退,都去就寢了。 第二天清晨,唐伯虎就换上便服,拿着 一个小包裹,带着一把伞,登岸而去。侍从们见他一人独行,极为不放心,便偷偷地跟 在他的身后,不料被他所发现,他大为生气,恕叱随从,将他们赶了回去。 唐伯虎于是悄悄地来到了华府门前,见了华府的管家,言辞卑词地说道:“在下乃是吴县人,平生颇爱书法,因家贫无以为继,便想投到府上写字谋生,烦请您为我引进。”边说边拿过笔来在纸上刷刷写了几行字,交与管家。
管家对他说稍候,便拿着这张纸,进去禀报华虹山。不一会儿,华便让管家将他叫进来。
唐伯虎终于来到华虹山面前,华虹山一看, 惊讶不已,眼前男子仪表堂堂,容颜俊伟,气宇轩昂,虽然一身仆人装扮,但骨子里却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傲之气,此时又见他字画端正有力,心下便喜欢不已,于是就问他:“你平日里做些什么?”
唐回答道:“在下自幼读儒家经典,颇善作文,但天公不作美,我屡试不中,流落到这里。能在府上干点抄写之活,余愿已足”
华公说道:“若如此,你就陪我的大儿子读书吧!我给你取名'华安'可好?来人,送去书馆。"
“华安”刚在书馆安身,便私下里去打听先前看到的丫环的名字,终于得知那丫环名叫桂华,是华学士平日最钟爱的侍女。
虽然华安极想见她,可却总找不到合适机会。时光匆匆,他已在华府呆了许久,平时偶然看见华家大公子所作文章有不妥之处,便私加删改,有时也代他为文。
先生不明情况,则以为大公子的文章大有长 进,于是便拿着公子的作文去向华公夸耀。而华公拿起文章才浏览两三行便道:“这肯定不是犬子所,必然是请人代作的。” 于是命仆人叫来儿子,进行盘问。
儿子自然是不敢加以隐瞒,道出了真实情况,原来是华安替他做的文章。
华公听了之后,便想试试华安的真才实学,便亲自给他出了个题目,只见华安文不加点,倾刻挥笔成章。
文章做好之后,他拿起文章呈献给华学士,华学士瞥见见他手上比常人多出一个小指。当时也没在意。
华公阅完他的文章,深深为文章遣词达意绝佳而欢喜,于是便将他留在自己身边,掌管一切文书之事。 从此以后,凡是往来书信,他都令华安酌情回复,无论华安的学抑或是词都令华公抚须称道。
不久之后,华府的管家请假回去奔丧,华公便让华安暂时主持家里内外之事。华安做事相当谨慎,人情难来出入帐目清清楚楚,井井有条,华公自然极为满意,遂心生一念,想长期让他做下去,却又考虑到他还没有家室,恐难以重托,于是想叫媒婆为他寻一妇人。
华安听说此事之后,便私下里去拜访华公至交好友,对他说道:“承蒙华公之厚爱,破格提拔我于仆人之中,如今却又要为我操办妻室,恩同天地,情同再造,因而我不敢再有太大的奢望,只求忆能许配给我一名侍女就行。您如果方便的话,可否拜托你把我的心愿,跟华公说一说?”华公知道了华安的想法之后,笑着说道:“我华府婢女众多,可让他随便挑。”华安便透露出自己要娶桂华。
孰料华公听说以后,还还真有点舍不得,但君子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眼下也就只好忍痛割爱了。
于是遂挑选黄道吉日,为他成婚。新房布置得极为漂亮,无论床帷还是帐幕也都华丽奢侈。此中已足见华公对华安以及桂华的喜爱之情。
新婚之夜,自是相得甚欢。
几日之后,两人更是情投意和,缱绻难分,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华安这时才吐露了实情。他告诉桂华:“我是唐解元,只因倾慕你的姿容,因此才屈身做了仆役,今日我终于如愿以偿,这难道不是缘分吗。但是此处不是你我久留之地,我们可以悄悄回到苏州。华公必然不知我们的去向,我们可以在那白头终老。”
当桂华得知自己所嫁的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之后,那份心情,三语二言自是无法说明白,她高兴不已,自然也百分乐意随从。于是两人偷偷雇了一条小船,又乘着夜深人静之时,悄悄离开了华府。
第二日清晨,华府仆从见华安门上落了锁,便推门进去察看,却见屋里一切衣饰细软,全都登记在册,毫无所失
华公一生谨慎,立在屋中沉思良久,也不知华安离去的缘故,又派人到处查访,也杳无形迹。此事不了了之。
岁月蹉跎,时光又过一年。
一年后,华公偶然之间来到苏州阊门,经过书坊,见里面坐着一人酷肖华安。 华公心疑之下,便让随从进坊中去看个究竟, 此时唐伯虎正在坊中拿着一本书在看,随从一见比华学士更为吃惊,原来这这看书的人手上也多出一个手指。于是他便问旁人:“那坊中看书的是谁?”
回答的人眼往上瞟l说道:“你是外来人吧,连唐伯虎都不知道。”
随从于是回到华公身边,将方才所见所闻告诉了华公。华公于是拿着名片去上门谒见。唐伯虎将华公迎进屋去,坐下后,华公盯着再唐伯虎看了许久,果然神似华安。
等到唐伯虎为他递茶时,华学士见其手上多出一指。华公此刻更加确信无疑,唐伯虎就是华安,不会再错。
他几次想问个究竟,却难以直言,心下思忖再三,还是开不得口。
唐伯虎见心慕之人前来,高兴不已,于是让人摆上酒菜,两人举杯对饮,觥筹交错间,酒至半酣,华公如同百蚁挠心,实在也忍耐不住,便将华安之事原原本本讲给唐伯虎听,借故试探他反应。
唐伯虎何等精明之人,此时已知华学士已起疑,于是只是唯唯应答,却什么也不说。华公又道:“他不管相貌也好,手指也罢,都像极了你,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唐伯虎听了之后,劫还是只频频点头,不肯承认。
华公满腹狐疑间,见他不说,便想起身告别。 唐伯虎说:“请您稍留步,我可以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盘托出。”
于是,两人又坐下慢慢饮酒,酒过数巡,唐伯虎于是让童仆拿着蜡烛在前边带路,三人来到后堂。
落坐之后,唐伯虎便让新娘出来参拜。只见新娘头戴着精美的珠饰,遮掩着秀气的娇容。 参拜完毕,唐伯虎又携娘子走到华公面前, 让华公仔细看看她是谁。并笑着说道:“您方才说我像华安,这一点也不假,那不知她是否也是桂华呢?”
华学士盯着仔细的看了看,这女子果真是桂华,终于恍然大悟,两人相视大笑而别。 华公回家之后,驻又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派人飞马送给桂华,两家遂给姻缘。

(完)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缘》,以《泾林杂记》所载内容为蓝本,又根据唐伯虎的简历,以及他的诗如《月光吟》等,敷衍而成,小说篇幅有了增大,人物有所增加而且形容开始丰满。华夫人身边的四名丫头为春媚、夏清、秋香、冬瑞。伯虎与秋香成婚之夕,他曾题诗八句,未联“主人若间真名姓,只在康宣两字头。”可以看出,小说对本事作了较多的加工和创造,它标志着唐寅、秋香故事已由文人笔记进入了民间口头文学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