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等人为什么要纠结于“大礼议”?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明世宗登基不久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继嗣“要求世宗改换父母。当时观政进士张璁上疏责廷臣之非,提出了“继统”的理论。至嘉靖三年(1524年),以世宗钦定大礼而结束。
——大礼议_百度百科
4 个回答
光而不耀 - 蹒跚前行的妖兔
推荐来自: Joey 、天街小宇
一、这场斗争可能的出现的后果
1、如果杨廷和赢了,那么终嘉靖一朝,皇帝都要按照杨廷和之前给设定的政治框架去走,君权实质上将被臣权压制;
2、如果嘉靖赢了,那么君权的代表嘉靖就可以乾纲独断,为所欲为。
二、站在杨廷和阵营的是哪些人
1、杨廷和阵营:
(1)主要为明孝宗旧臣(当时现有政治秩序的既得利益者);
(2)杨廷和之子杨慎为代表的青年官员(在现有政治秩序下既得利益者的接班人);
(3)真正同情孝宗皇帝的大臣和士绅(按照嘉靖继统不继嗣的想法走,对官僚集团极好的孝宗不仅从事实上,而且从名义上算是直接绝后了)。
2、嘉靖阵营:
(1)嘉靖从安陆带来的班底(可用的人不多,因为明朝对藩王的限制很严格,和嘉靖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以张璁为代表的不满现行政治秩序的大臣(官僚集团中的政治投机分子);
(3)掌握部分军权和特务机构力量的皇室宗亲和宦官(这部分人的感情比较复杂,但作为皇权的依附对象,主要是倾向嘉靖的)。
三、这场斗争为什么是嘉靖赢了?
1、在古代集权制度下,君权是所有权力的核心和支柱,包括是臣权的基础,君主是臣子之间斗争的最后裁判(注意:这里说的臣权和臣子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僚,而不是王莽、曹操那种心怀不臣之心的枭雄),因此杨廷和所代表的臣权面对嘉靖代表的君权天然处于弱势地位,臣权从法理和行政手段上都难以对君权进行制约;
2、古代继承制度既有“继嗣”之说(老皇帝无子驾崩,选皇室近亲为继子继其嗣,并继其统),也有“兄终弟及”之说,嘉靖提出的“继统不继嗣”的说法,实质是不继孝宗皇帝(他叔叔)的嗣,而继正德皇帝(他堂哥)的统,带有“兄终弟及”的意思在里面,从法理上来说并不是完全站不住脚,虽然总体上来说不太受古人的支持(见清同治帝和光绪帝死后,光绪和宣统先后以先帝继子身份入承大统的案例);
3、杨廷和时年62岁,嘉靖时年15岁,一个老首辅(传统儒家教育出来的官僚),不想造反换皇帝的情况下(换皇帝那种事是霍光那种猛人干的,死后霍氏抄家灭族),怎么熬得过精力旺盛的年轻皇帝?
最后说一句:古代礼仪的实质是政治权利的再分配,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定尊卑,明长幼,礼仪是外壳,权利是内核,礼仪即政治秩序,就比如说明代内阁大学士很多都是从礼部尚书提拔起来的,礼部在六部中最是清贵,无他,能当到礼部尚书的必然是熟悉儒家传统政治礼仪制度(政治秩序规则)的官僚,进入内阁后最能稳定国家的政治秩序。